金礦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礦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康省歷史上曾設立的一個縣。為著名砂金產區。

歷史[編輯]

1278年設立金州,後降為金縣。明萬曆十五年設定蕃(讀播)堡。清雍正十一年設瀘寧營。光緒年間設「麻哈金礦局」開採岩金。晚清查辦大臣張蔭棠1907年提出在西藏設立礦務局時就提議四川寧遠府鹽源縣瓜別金礦有熟悉礦務之老礦工,建議招來試辦或電川督調派來藏。民國時期行政區劃稱。1940年3月劃出瀘寧營4個聯保與窩堡政治指導區合併設立瀘寧特別政治指導區[1]地質學家茹廷鏘1942年在《地質論評》發表《西康鹽源縣窪里金礦床之研究》寫:「窪里金礦為我國西南重要金礦之一,位於西康省鹽源縣瓜別土司轄境內,自正式設廠開辦以來,已歷四十餘年,曾產砂金數十萬兩,最盛時期金夫達二萬餘人,現因大部分砂層已被挖空,礦業不振,僅餘金夫五百名。」[2]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經濟部西康建省委員會合辦西康金礦局,雙方各出資25萬元,將西康省金礦分為四區管理。其中寧屬的鹽源冕寧就是四區之一。 1945年置瀘寧設治局,脫離冕寧縣,屬西康省。治所在今四川冕寧縣西南錦屏鄉 (瀘寧)。

1950年3月28日,西昌戰役中冕寧縣解放。1950年4月10日成立冕寧縣政府,接管全縣政區、拖烏特別政治指導區。4月,解放軍第184師第551團參謀長周培成率部進駐瀘寧。7月8日冕寧縣接管瀘寧設治局。全縣暫分五區,第五區駐瀘寧,轄瀘寧鎮、和愛鄉、南屏鄉、新興鄉。1952年5月劃出南屏鄉成立羅鍋底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區政府駐木里莊,轄羅鍋底彝漢藏聯合鄉,木里彝族自治鄉麥地彝族自治鄉

瓜別之興實始於明中葉。清代設瓜別安撫司,土千戶公署駐沃底,至民國瓜別土司名存實亡,而建「瓜別政治(建設)指導區」,設治於窪里。1951年6月27日鹽源縣瓜別區,轄白烏棉椏沃底巴折、西寧5個自治鄉,以及窪里聯合鄉

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撤銷瀘寧設治局,設置金礦縣,縣城駐瀘寧(今冕寧縣錦屏鄉)二寺(兒斯)營村。1952年10月冕寧縣劃出瀘寧區及所轄錦屏南河青納和愛新興健美6個鄉,羅鍋底彝族自治區3個鄉歸金礦縣,鹽源縣劃出瓜別區及其所屬各鄉歸金礦縣。

1952年11月成立金礦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1952年12月16日召開金礦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出縣政府委員會,1952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金礦縣人民政府。

1953年,金礦縣瓜別區白烏鄉復歸鹽源縣。

1954年金礦縣駐地遷里莊

瓜別區陸續增設:[3]

  • 1952年設阿薩鄉
  • 1954年設新河鄉,位於鹽源縣最北部邊緣。1960年併入窪里鄉。1972年又從窪里鄉劃建新河公社,1982年改為濫壩公社。
  • 1956年設民勝鄉,寓民主改革勝利之意,1982年更名為梅子坪公社。
  • 1956年設西林鄉:1982年更名為大坡公社。
  • 1958年設巴折鄉。民國末年設「巴折政治指導區」。

1959年6月1日金礦縣撤銷。所屬瀘寧區(錦屏、南河、和愛、新興、健美5個人民公社)、羅鍋底區(改名為里莊區,轄棉沙灣窩堡麥地木里納窩聯合等6個鄉,1個裏莊區直屬村)劃歸冕寧縣,瓜別區(「瓜別土司」轄境)劃歸鹽源縣[4]

參考文獻[編輯]

  1. ^ 秦和平:「論民國時期涼山彝區『政治指導區』及『建設指導局』的由來、內容及作用」,《民國檔案》,2014年第4期。
  2. ^ 茹廷鏘:「西康鹽源縣窪里金礦床之研究」,《地質論評》,1942年。
  3. ^ 《鹽源縣誌》第一篇政區建置 第二章行政區劃 第二節解放後行政區劃,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 ^ 何萬敏:「因黃金而生 一個存在7年的縣」,來源:澎湃新聞轉載《華西都市報》,20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