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革命根據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西革命根據地
1929年—1931年
國旗
國旗
國徽
國徽
首都龍巖(今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
大厚(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溪口鎮大厚村[1]
虎崗(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虎崗鎮虎西村[2]
白砂(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白砂鎮[3]
常用語言漢語客家語閩南語
政府蘇維埃政府
• 1930年3月18日-1930年7月8日
鄧子恢(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
• 1930年7月8日-1932年3月18日
張鼎丞(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
歷史 
• 建立
1929年6月21日
• 終結
1931年9月
貨幣蛟洋農民銀行流通券
閩西工農銀行銀元票
永定第三區信用合作社銀毫票
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銀元票
上杭縣北四區信用合作社流通券
杭武縣坑口墟消費合作社銀毫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銀幣券[4]
前身
繼承
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福建
曇石山文化 ·
浮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前306 – 前110

閩中郡 前222 – 前209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孫吳
揚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會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兩晉南朝
揚州
江州
陳氏政權 550 – 564
閩州 557 – 565
豐州
建安郡
建安國
晉安郡
晉安國
晉平郡
晉平國
梁安郡
南安郡
南安國
隋唐
江南道
嶺南道
江南東道
豐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經略使
長樂經略使
福建道 758 – 896
豐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閩州
福州
武榮州
泉州 (711年後)
漳州
汀州
長樂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臨汀郡
威武軍王氏政權896 – 909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長樂府 933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鎮安軍 941
鎮武軍 941 – 943
鏞州
鐔州
943 – 945
建州
鏞州
鐔州
威武軍李仁達政權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軍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軍 945 – 956
忠義軍 956 – 976
吳越
威武軍 947 – 951、977 – 978
彰武軍 951 – 977
兩宋
兩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寧軍
泉州
漳州
汀州
劍州
南劍州
太平軍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興安州
范汝為政權 1130 – 1132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書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284 – 1285、1358 – 1368
建寧分省 1358 – 1368
興化分省 1359 – 1366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權 1357 – 1366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1369 – 1376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5
鄧氏政權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權 1645 – 1646
福京 1645 – 1646
明鄭政權 1646 – 1680
魯監國政權 1646 – 1649
淮監國政權 1648

浙閩總督 1645 – 1658
福建總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權1674 – 1676
廈門英租界 1852 – 1930
黃德美政權 1853
李世賢政權 1864 – 1865
福州日租界 1899 – 1943
鼓浪嶼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府 1911 – 19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閩南護法區 1918 – 1920
建國軍政制置府 1922
聯軍辦事處 1923 – 1924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閩西特區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閩浙贛省 1932 – 1933
閩贛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別市 1933 – 1934
廈門市 1933
廈門特別市 1933 – 1934
閩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興泉省 1933 – 1934
龍漳省 1933
龍汀省 1933 – 1934
閩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廈門治安維持會(日佔) 1938 – 1939
廈門市(日佔) 1939 – 1943
廈門特別市(日佔) 1943 – 1945
福州治安維持會(日佔) 1941
福州市政委員會(日佔) 1944 – 1945
現狀 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東大行政區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馬地區)

閩西革命根據地(1929年6月21日—1931年9月)是中國共產黨閩西地區建立的蘇區,其政權稱閩西蘇維埃政府(1930年3月18日—1932年3月18日)。

歷史[編輯]

1929年3月14日,紅四軍佔領長汀縣城。3月中旬,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丘潮保任主席。5月23日,紅四軍第一次攻下龍巖縣城。25日,佔領永定縣城。27日,永定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張鼎丞任主席。6月3日,紅四軍第三縱隊第二次攻下龍巖縣城,隨後又主動撤出。6月19日,紅四軍第三次攻下龍巖城,殲滅當地軍閥陳國輝的主力。至此,閩西境內已沒有大股的國民黨部隊。6月21日,龍巖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鄧子恢任主席。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0年3月18日至24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會議通過了軍事、經濟、財政、文化、建設等5項決議案及組織、土地、山林、工會、勞動、婚姻、合作社、裁判等16項法案和法規,選舉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又稱閩西特區蘇維埃政府),由35名執行委員組成,以鄧子恢為主席。閩西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着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當時,閩西蘇區範圍包括龍巖、永定、上杭、長汀及平和武平連城的一部分,龍巖、永定的縣城都在蘇維埃政府控制下。至1930年6月,全地區共建立5個縣蘇維埃政府、57個區蘇維埃政府、5個區革命委員會、557個鄉蘇維埃政府,赤色區域人口約85萬,占閩西各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5][6]

1930年9月,中央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將全國十幾個蘇區劃分為6個特區,其中以贛南、閩西和廣東東江3塊蘇區組成閩粵贛特區。中共中央派遣中央委員鄧發前往主持工作。1930年12月,鄧發到達閩西,召開了中共閩粵贛特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以鄧發為書記的中共閩粵贛特區委員會,取代原來的中共閩西特委,隸屬於設在贛南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實際領導閩西蘇區各縣及廣東饒平大埔一部分地區。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中共閩粵贛省委和閩西蘇維埃政府遷入長汀縣城。閩西的新十二軍與紅一方面軍的老十二軍改編合併,仍然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這時的閩西蘇區有7個縣約40個區,即以合溪為中心的永定縣,以白砂為中心的上杭縣,以塗坊為中心的新汀縣,以新泉為中心的新泉縣,以連城為中心的連城縣,以汀州為中心的長汀縣以及寧化南部的寧化縣。並完全打通了與江西蘇區的聯繫,以贛南、閩西紅色區域為基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市召開,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取代閩西蘇維埃政府。

行政區劃[編輯]

閩西蘇區由於處於內戰時期,其行政區劃也隨着進攻或退卻而變化。1930年3月,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時,轄龍巖永定上杭武平長汀5縣;同年7月,連城縣成立縣革命委員會;10月,長汀、連城2縣合併為汀連縣。1931年2月,在福建平和及廣東饒平、大埔3縣邊界,建立饒和埔縣;漳平永福、龍車等區,也建立區蘇維埃政權;4月,上杭、武平2縣合併,成立杭武縣。9月,增設汀州市。11月,寧化成立縣蘇維埃。12月,閩西蘇維埃政府將閩西蘇區重新劃分為上杭、永定、新汀新泉、連城、長汀、寧化7縣。1932年2月,武平縣在武東又恢復縣蘇維埃政府。3月,新汀縣撤銷,將其轄區南陽併入新泉縣,才溪、通賢歸上杭縣,畲心、塗坊、水口、濯田等地歸長汀縣[7]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明德堂).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2. ^ 闽西苏维埃政府迁至永定虎岗旧址—— 红星辉耀崇德楼.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3. ^ 《長汀縣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8月
  4. ^ 《福建省志·金融志》
  5. ^ 共产党志 一、闽西.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6. ^ 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7. ^ 中华苏维埃时期闽西苏区及长汀的行政区划. [2023-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