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鮑里斯·安德烈耶維奇·皮利尼亞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鮑里斯·安德烈耶維奇·皮利尼亞克
出生(1894-10-11)1894年10月11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州莫扎伊斯克
逝世1938年4月21日(1938歲—04—21)(43歲)
蘇聯莫斯科
職業小說家
母校莫斯科商學院
體裁小說、特寫
代表作《紅木》、《不滅的月亮的故事》

鮑里斯·安德烈耶維奇·皮利尼亞克(俄語: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1894年10月11日—1938年4月21日)蘇聯作家。蘇聯文學奠基人之一,曾在二三十年代的蘇聯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豐富的文學創作對蘇聯文學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生平[編輯]

皮利尼亞克當獸醫的父親是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後裔,母親是位教師。1920年,皮利尼亞克畢業於莫斯科商學院經濟系。皮利尼亞克自幼就喜歡寫作,1915年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在溝谷上》。著有短篇小說集《乘最後一班客輪和其他短篇小說》(1918)、《野草》(1920)。1921年,他的長篇小說《荒年》問世,小說並無完整的藝術結構,也無連貫的情節線索,而是由日記、報刊文摘和政論材料剪接而成,編年史式地記錄了十月革命時期形形色色人等的生活。這部小說使他聲名鵲起,被認為是「十月革命全景圖」,但也遭到了「拉普」的一些批評家的指責。不過馬克西姆·高爾基卻直言不諱地指出,皮利尼亞克「對小城的感受是真實的」。作家針對批評界某些人的指責,也表示要「做個對已對俄羅斯誠實坦蕩的人」。

1926年作家發表了給他帶來劫運的中篇《不滅的月亮的故事》。作品描寫集團軍司令員加夫里洛夫感到自己身體健康,不願動手術,但為了服從黨的紀律,馴順地接受了最高領導的要求,死在手術台上。作品被人認為指的是1925年的米哈伊爾·伏龍芝之死,並影射了約瑟夫·斯大林。皮利尼亞克在前言裏還特別提到「本小說和伏龍芝之死無關」。作者遭到猛烈抨擊,刊登這部作品的雜誌全部沒收。之後的一段時間,皮利尼亞克曾到德國、英國、日本、中國、美國等地訪問,完成了幾部特寫集。1929年皮利尼亞克發表了中篇小說《紅木》,其基調是認為古老、停滯、亞細亞式的俄羅斯的前途堪憂。這被認為是攻擊蘇維埃政權,遭受嚴厲批判。

1930年表示要改正錯誤的皮利尼亞克發表了長篇小說《伏爾加河流入裏海》,主題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科洛姆納城修建水庫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的形象,引導了以生產建設為主題的蘇聯小說的發展。1935年他完成了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果實的成熟》,這是他藝術的成熟之作。1937年他的短篇小說《小城》發表,反映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難性。1937年10月28日,皮利尼亞克在沒有賓客光臨的情況下為他滿三周歲的兒子祝賀生日,並於當晚被捕,1938年4月21日,他被最高軍事法庭認定為日本間諜,以叛國罪判處死刑, 當天就被處決。

1956年,皮利尼亞克被平反。1964年第5期的《新世界》雜誌上刊登了長篇的片斷。50年後,蘇聯最高法院宣佈1938年對皮利尼亞克的指控是「不符合實際的」,對他的審訊和判處槍決是「毫無根據的」。1987年12月皮利尼亞克的中篇《不滅的月亮的故事》公開發表,1989年1月他的《紅木》首次在蘇聯問世。

主要作品[編輯]

皮利尼亞克故居

中短篇小說[編輯]

  • 《在溝谷上》(1915)
  • 《尼古拉娜·波索季亞哈》(1923)
  • 《英國的故事》(1924)
  • 《濕山蘿花》(1922)
  • 《彼得堡的故事》(1922)
  • 《後母》
  • 《黑麵包的故事》(1923)、
  • 《大地》(1925)
  • 《失去的時光》(1927)、
  • 《東方的故事》(1927),
  • 《伊萬——莫斯科》(1927)
  • 《中國的故事》(1927)。
  • 《紅木》(1929)

長篇小說[編輯]

  • 《荒年》(1922)
  • 《機器和狼》(192s)。
  • 《伏爾加河流入裏海》(1930)
  • 《果實的成熟》(1935)
  • 《鹽倉》(1936)

特寫集[編輯]

  • 《連水陸路》(1927)
  • 《日本太陽之根》(1927),
  • 《OK!》
  • 《石頭與樹根》(1934)。

參考文獻[編輯]

  • 嚴永興. 白银时代丛书—红木,序言.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年: 21–22. ISBN 7-5063-1340-5 (中文).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十七册.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