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Zhangjintao/新頁面巡查入門指南/標記與維護頁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每一篇條目都不可能完美,一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好是你能動手修正,如果不能,你可以在頁面上放置上適當的模板,讓其他人幫你完成。

Twinkle已經包含部分的模板,要加入Twinkle中的模板,點擊「TW」→「標記」

要使用Twinkle提交頁面存廢討論,點擊「TW」→「提刪」

要使用Twinkle提請快速刪除,點擊「TW」→「速刪」

另請參閱Help:Twinkle

需要刪除的頁面[編輯]

轉至請求刪除頁面

疑似侵權[編輯]

轉至提報侵權

胡言亂語[編輯]

維基百科的編輯和撰寫者們為這個大家一起努力的社群貢獻頗多,但是有些時候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也就是胡言亂語,這類無意義的廢話可以是:

  1. 完全無意義的文字,例如「古ufdhghgkjohjh富含鉀複合肥合法化5679865643」,可能是胡亂敲按鍵盤而成的,或假文
  2. 看似有意義的文字,但邏輯混亂,實際空洞。

別把這些弄混了[編輯]

以下所列出的,一般都不被認為是胡言亂語。請參看Wikipedia:刪除守則來確認如何處理此類文字。

解決方法[編輯]

下面是幾個對於胡言亂語內容的處理方法,因情況而異要使用不同方案。

  • 改寫
  • 將內容移動到刪除頁面
  • 將內容移動到對話頁
  • 將內容移動到撰寫者的對話頁
  • 刪除文字

但是如果某些用戶認為被操作的文字並不是一文不值,可以在對話頁上討論如何處理。如果某些用戶願意改寫這些文字,請留給他們時間進行工作。

如果一篇文章除了胡言亂語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可以:

過於短小?[編輯]

如果小作品是維基百科的醜小鴨的話,那麼小小作品小小條目就是尚未孵化的天鵝蛋。請不要創建一個小小作品,如果您手中的資訊實在不夠,請您創建一個小作品,因為小作品比小小作品較沒有刪除與否的爭議。如果您創建或遇見了一個小小作品,可以在編輯頁面頂部加上{{小小條目}}指示,這樣就會在頁面顯示小小作品模板的內容:

顯示:

更好的做法是,你可以讓蛋孵出來,把這個小小作品變成一個小作品,甚至你可以把目標放在一隻長大成熟的天鵝——製作一個完美條目,想看目前有哪些小小作品的話,請見Category:小小作品

小作品與小小作品的差別[編輯]

  • 小小作品標準是扣除來源腳註等標註,正文內容只有50字以下過於短小的文章,而小作品事實上已經夠長到擁有一些少量的有用資訊在裏面,通常裏面的資訊都是大家普遍知道的。
  • 小作品通常比較容易去擴充,因為它們擁有一些能夠讓人發展的基本資訊,就像一個工匠畫的房子藍圖一樣,你可以得到一些細節平面圖,而小小作品包含的資訊非常少,甚至更糟的情況是,那些資訊是錯誤或者會誤導別人的,就像你要一個三歲的小孩畫房子,你可能會得到一個方塊當作房子,而一個三角形當作屋頂。
  • 創建小作品出來的人,通常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被他自己或者是其他真正了解該主題的人繼續擴充,創建小小作品的人,通常只是因為他們可以這樣做,然後就不再去管它們了。
  • 如果小小作品沒有任何和其主題相關的資訊,那它可能就是一個胡言亂語,在查詢相關的資料確認之後,可以根據標準進行快速刪除

如何修改一個小小作品[編輯]

把它變成一個小作品[編輯]

  1. 可以在頁面頂部或底部加上 {{小小作品}} 指示,這樣就會在頁面顯示小小作品模板的內容,來表示這是一篇小小作品,使其他用戶注意、增加內容來使它變成小作品。
  2. 遵循正確的中文標準。使用完整、清晰的中文句子。
  3. 你可以參考書本、雜誌或報紙上面相關主題的內容;如果條目中有提供外部連結的話,你也可以前往瀏覽;或者你也可以到GoogleYahoo!去搜尋相關主題的資訊。
  4. 給您的題目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或描述。避免定義錯誤。如果題目是傳記或者是非概念性的(如國家和城市),下定義是不可能的,所以請以一個清晰、有用和有資料性的描述來開始。指出人的聞名之處,地點在哪兒和哪兒著名,事件的基本細節和什麼時間發生的等等。一個好的定義或者描述可以通過暗示建議條目的局限、間接地概括需要完成什麼來鼓勵可能的參與者。例如,「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至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就是一個好的描述。
  5. 嘗試比只有定義再寫多一點——至少多一點點。文字帶點煽動性不要緊,只要您還是保持沒有偏見和適度的準確。究竟這個主題有甚麼有趣的和重要的地方呢?如果您為這題目所寫的介紹能夠令某些人想讀下去的話,那麼它就很可能吸引到某些人來寫下去。即使只是加一句話,您已經可以把一個簡單的描述變成一個漂亮的小作品。像這樣,「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至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中央情報局可能與令他下台的政變有關。」有這樣的一個開始,即使您知道的並不比這還多,一大堆的參與者肯定會很擁躍地把細節填滿。
  6. 保證文中所有能連結的詞語都被連結了。但連結時請注意要遵守命名約定。如:「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中央情報局可能與令他下台的政變有關。」
  7. 提交條目的時候,添上一個能使其它人對您的小作品注意的編輯摘要。如果沒什麼多餘的,那就直接把小作品放入編輯摘要欄中。
  8. 請對您的小作品負點責任。幫助別人概括文章的要點與討厭的不自己動手這兩種做法只有一條模糊的界限。如果過了數個星期仍沒有其它人參與建設您的小作品,請您捲起衣袖親自去擴展它。沒有人參與或許暗示您的小作品或可能寫得並不是那麼好,如果沒有別的原因,試着讓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小作品。
  9. 不要只是加上連結。通常連結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不過如果只有連結的話,那麼幾乎不能說明您要寫的是什麼主題。

如果你想要把它變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的話[編輯]

  1. 動手去做就對了

如果你並不想把它變成一個小作品,而想讓別人替你編輯的話[編輯]

  1. 在頁面頂部或底部加上 {{小小作品|月|日}} 指示。
  2. 意見:如果這個小小作品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沒有中立的觀點或需要維基化,那麼就在頁面頂部加上{{Cleanup}},以把該頁面列入Category:維基百科清理中,參見Wikipedia:清理

懷疑侵權[編輯]

如果該小小作品有侵權嫌疑的話,你可以把在頁面加上{{Copyvio}},並且申報到Wikipedia:刪除投票/侵權頁中。然而,由於小小作品中的文字通常都是既短又簡單易懂,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你可以當場重寫該篇小小作品。

將字典定義移動到維基詞典[編輯]

如果該小小作品中的內容和一個字典中的解釋類似的話,你可以把它移動到維基詞典。參見Wikipedia:刪除投票和請求

從一開始就不要創建小小作品![編輯]

請不要創建一個小小作品的文章,如果您手中的資訊實在不夠,您可以考慮創建一個小作品,因為小作品比小小作品較沒有刪除與否的爭議。請不要創建小小作品

  1. 小小作品的定義:
    1. 正文50個漢字以下:外文字母和數字算半個漢字,不包含信息框和模板本身,但訊息框內的實際內容字數計入。
    2. 必須有起碼有用的內容以及適合的條目:(例如xxx是一個中國演員),因此,塗鴉、測試、與主題無關內容或僅有網址連結的等適用快速刪除的條目,以及侵權、廣告、個人簡介、不適當條目等由 刪除投票 處理的條目,都不在此辦法的處理範圍之內。
    3. 有圖片即可視為正文10個字(但避免條目成為圖片收集處,圖片共只限減10字,亦即有圖片只需40字)。
    4. 列明出處資料或跨語言連結可視為正文5個字。
  2. 任何人可以在小小作品上,加上小小作品限期修改模板,並標上添加模板的日期。(例如{{substub|5|23}}) ,這樣該條目會自動列到該月的小小作品分類中。
  3. 在一個月的期限內,任何人可以擴充該條目之後將模板拿掉。如果該條目尚未完整,請改加上各類的小作品模板。(參見category:小作品
  4. 在一個月限期內,未能有人使之至少成為50漢字以上的小作品,則可將該條目提交存廢討論,實際刪除與否則由存廢討論決定。

比較短?[編輯]

小作品小條目是比較短的文章,通常只有一段或更少,大多數小作品除了一點兒微不足道的主題之外,就沒有其他資訊了,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小條目不是一個適當的條目——只是需要擴展而已。 小作品們就像在池塘裏游泳的醜小鴨一樣,外來的人會嘲笑它們,並給予負面的評價,但是小作品總歸是更好條目的起點。如果您創建或遇見了一個小作品,可以在編輯頁面底部加上{{Stub}}指示,這樣就會在頁面顯示小作品模板的內容:

顯示為:

如果小作品可以分類,請盡量從Wikipedia:小作品類別列表中找一個模板代替{{Stub}},例如若分子物理學條目不夠完善,可加入{{Physics-stub}}模板。

維基百科上面的每一篇文章,不管從哪種方式來看,都是起源於某種「小作品」——甚至從美國政府數據庫中提取出來的城市頁面都是提供了一塊基石的「小作品」,在這塊基石上,編輯者們可以更加精心編輯更高更深的內容,但是,如果可以的話,請一開始就創建一個完美條目

某些老練的參與者可能認為小作品是個麻煩,因為維基百科所缺乏的信息卻以存在條目的形式出現(有關的辯論請參閱殲滅小作品)。然而,儘管這些鴨子在成長中受到各種的鄙視和奚落,當中有很多最終都能夠變成美麗的天鵝。

如果要創建一個「小作品」,請記住它的價值在於它將來可能變成的樣子,也要知道,如果它不成長,那它什麼也不會變成,不要假定它們會立即增長、改善,最好的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的方式是您自己的編輯,甚至是一個小的整理——您的編輯會出現在最近更改頁上,許多有經驗的維基百科人喜歡跟隨行動,跳到正在完成的工作,您不必為了創建一個別人非常需要的基礎而作大規模的研究,不過您應該想清楚是簡單的加上您所知道的,還是修正您所知道是不正確的(但是請不要總是認為別人的修改是錯誤的)。在維基王國有一個傳統的眾所周知的建議,就是條目不要太「完美」——留下一兩個錯字讓讀者去修改,然後讀者會被吸引來添點兒什麼,這個點子的總結是「專注於寫條目或編輯條目——不要都做了」。以下是對於小作品一些建議的指導:

  1. 在頁面底部加上{{Stub}} 指示,顯示小作品模板的內容。這是對其他用戶擴展這個條目的鼓勵。
  2. 遵循正確的中文標準。使用完整、清晰的中文句子。
  3. 給您的題目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或描述。避免定義錯誤,如果題目是傳記或者是非概念性的(如國家和城市),下定義是不可能的,所以請以一個清晰、有用和有資料性的描述來開始。指出人的聞名之處,地點在哪兒和哪兒著名,事件的基本細節和什麼時間發生的等等。一個好的定義或者描述可以通過暗示建議條目的局限、間接地概括需要完成什麼來鼓勵可能的參與者。例如,「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至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就是一個好的描述。
  4. 嘗試比只有定義再寫多一點——至少多一點點。文字帶點煽動性不要緊,只要您還是保持沒有偏見和適度的準確。究竟這個主題有甚麼有趣的和重要的地方呢?如果您為這題目所寫的介紹能夠令某些人想讀下去的話,那麼它就很可能吸引到某些人來寫下去。即使只是加一句話,您已經可以把一個簡單的描述變成一個漂亮的小作品。像這樣,「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至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中央情報局可能與令他下台的政變有關。」有這樣的一個開始,即使您知道的並不比這還多,一大堆的參與者肯定會很踴躍地把細節填滿。
  5. 保證文中所有能連結的詞語都被連結了。但連結時請注意要遵守命名約定。如:「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是1970年1973年間的智利總統。中央情報局可能與令他下台的政變有關。」
  6. 可參考或引用書籍、雜誌、報紙上的資訊,或者您也可以參考外部網站的文章,甚至使用 GoogleYahoo! 這一類的工具,查詢與該主題有關的資料,並將這些由各處蒐集來的資料加以整理、吸收。最後,再將您的匯總結果寫進小作品內,以便增加、豐富其內容。
  7. 提交條目的時候,添上一個能使其它人對您的小作品注意的編輯摘要。如果沒什麼多餘的,那就直接把小作品放入編輯摘要欄中。
  8. 請對您的小作品負點責任。幫助別人概括文章的要點與討厭的不自己動手這兩種做法只有一條模糊的界限。如果過了數個星期仍沒有其它人參與建設您的小作品,請您捲起衣袖親自去擴展它。沒有人參與或許暗示您的小作品或可能寫得並不是那麼好,如果沒有別的原因,試着讓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小作品。
  9. 不要只是加上連結。通常連結工作很重要的,不過只有連結的話,幾乎不能說明您要寫的是什麼主題。
  10. 為小作品添加合適的分類

要遵守這些指引並不是要您把每個小作品都寫得像專題討論,一般來說,對於完美的小作品最短來說,三句足矣——當然是三句「好」句子(如果您對該題目了解不足,連三句好的句子也寫不出,還是乾脆不要寫比較好)。您花在寫一個完美的小作品上的時間和精神將會令它有更好的機會發展越大,而不是成為停滯不前的笑柄。

無可否認,某種程度上這些指引也不是太適用──因為無論您怎樣做,總會有其它人幫您修改條目的可能──那就是維基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如果您想做一些有益於維基百科的事,而憑您手中的資訊又不足以寫出完整的條目,那至少讓您所寫的文字成為邀請別人參與的工具。

不適合維基百科?[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印刷品[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印刷品。維基百科沒有條目數量限制,只要題目能獲得查證並符合以下條件,即可寫成維基百科條目。

維基百科作為互聯網上的作品,可以包括連結、最新的資料等。維基百科的內部連結及重定向功能,也可以讓讀者搜尋到相關適合的條目。

這表示傳統印刷品的文字長度,並不一定適用於維基百科。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量,條目的大小應該顧及使用撥號連線的讀者。當條目變得過長的時候,可以考慮將條目分拆成幾個較小的條目,原條目的每段落則保留原文的概要。

這也表示你不用把比較冷門的條目直接指向其他同義的常用字詞,你可以保留此冷門條目的內容再加上"參考"一節,在這裏加上指向同義字的連結。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說明書或術語指南。如果您對使用維基技術編寫詞典感興趣的話,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詞典。維基百科條目不是

  1. 詞典式的定義。維基百科既然不是詞典,請不要光為了寫定義而新建條目。條目通常應該由定義開始,如果你看到的條目只有定義,請嘗試添加適合百科全書的內容。
  2. 定義列表。不過,消歧義頁面可以用於闡明意思籠統的詞彙。維基百科也有專門領域的相關詞彙表。
  3. 說明書,也不是口語、行話或成語教材。維基百科並不用於解釋某些詞彙該如何使用、也不用於指導讀者成為方言通或者網絡術語專家。不過作為百科全書條目,某些意思相近、容易混淆的詞語可能需要特別着重解釋,如「公民」和「國民」的關係。某些個別口語詞也可能值得寫成百科全書條目。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創新意念的地方[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您個人思想或分析的地方。維基百科不是

  1. 發表原創研究的地方。您個人的研究理論、原創理念、自創定義或詞語等,請到適當的評審機構、論文期刊或者其他網站宣佈您的發現。維基百科會待您的研究成為舉世公認的知識後,再作報導。維基百科的資訊並無須經過同行評審,但都力求做到可靠和可供查核。例如,編輯者可以引用文獻,讓內容可供查證。如果您想發表原創研究,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學院
  2. 讚詞或批評。藝術作品和傳記應該成為百科全書條目的主題,但條目內容應是行外人所能理解的。
  3. 個人論文。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結,而不是宣傳您個人見解的道具。請見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假若某個人的意見值得百科全書記載,應該由其他外人來撰寫。您對維基百科的意見,請在相關頁面的討論頁留言,或者到元維基發表。
  4. 時事評論。雖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出顧憲成東林書院內的對聯),但維基百科始終不是發表這種意見的場所。條目內容應該適當平衡各方觀點。維基百科編輯者也應注意,所撰寫的題目不應該於短時間內變得多餘。
  5. 論壇或討論區。請謹記維基百科的目標就是要寫好百科全書。您固然可以在其他用戶的討論頁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條目的討論頁解決相關的問題。但請不要將您的討論放進條目當中。

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工具[編輯]

維基百科拒絕宣傳。維基百科不是演講台、宣傳工具或者廣告場所。因此,維基百科不是

  1. 說服他人或擁護某方的場所。條目當然可以客觀地描述某一主張的內容,但必須符合中性的觀點。如果您想就您的高見說服其他人,請創建您的個人網誌
  2. 自我宣傳場所。您固然可以敘述自己所屬的機構,但請謹記您所寫條目都必須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參見Wikipedia:不要介紹自我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3. 廣告。商業機構或產品之條目應該客觀而不偏頗,亦應附有獨立、第三方來源備查證。所以小公司一般不會收錄。而商業機構網站之連結只要可用以核證條目主要內容,則同可使用。維基百科並不會支持任何個別商業機構,或結立任何宣傳夥伴。

維基百科不是鏡像站或者原始資料庫[編輯]

維基百科既不是鏡像站(拷貝網站),也不是連結集、圖片集、媒體檔案集。所有加入維基百科的內容都必須允許自由修改。您所添加的內容會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條款下發佈(合理使用除外)。維基百科不是

  1. 純粹的外部連結收集處網站列表。您可以在條目裏加入相關網站或資料來源的連結,但過長的連結列表會對條目內容喧賓奪主,而對維基百科造成破壞。
  2. 純粹的內部連結的收集處。用來分別名稱相同的題目、或細分覆蓋範圍的消歧義頁面是可以的。列表用於支援條目本身,創造連到不存在頁面的列表是多餘的。
  3. 純粹的公有領域或原文資源的收集處。一些只有在原來狀態、不經修改才有意義的資料,例如書籍、原始碼、原始歷史文獻、信件、法例、宣言、聲明或其它原始資料,都不適合直接加入維基百科。這些都應該放到維基文庫。不過,利用《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等公有領域資源去添加條目內容並無問題。參見Wikipedia:不要包含原始資料的副本
  4. 圖片集或媒體檔案集。請不要創建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或只有原始資料或定義的條目。您上載的檔案都應該對百科全書條目有用。另外,請考慮將您的檔案放到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百科不是網誌、網站空間提供者、或社交網絡[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被用作免費網站存放空間,也不是MySpaceFacebook。您不可以在維基百科放置或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誌(Blog)或Wiki系統。維基百科頁面不是

  1. 個人網頁維基人都有其個人頁面,但都只能用來儲存和編寫百科全書相關的資料。如果您要創建和百科全書無關的網頁(例如發表個人履歷表)和網誌,請利用互聯網上眾多其他免費網站。用戶頁的重點不應該社交網絡,而應該為有效的協作提供基礎。
  2. 檔案存放空間。上載到維基百科的檔案都必須用於或將會用於百科全書條目,否則會被刪除。如果你有非常有用的公有領域資源,請考慮上載到維基共享資源
  3. 約會交友服務。維基百科不是您發展關係、尋求性愛的適當地方。過分着墨於兩性關系的用戶頁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非法的及不受大眾歡迎的行為。

如果你想使用wiki技術來作集體創作,請自行申請存放空間,或在自己的伺服器安裝wiki軟件

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編輯]

維基百科所收錄的資訊,都應該經過識別、篩選。某事百分百正確不代表就適合收進百科全書。雖然某些類別的條目是否值得收錄尚在爭議中,但據現時的公認標準,維基百科的條目並不是

  1. 常見疑問與解答FAQ)列表。維基百科條目是文章。請嘗試將內容改寫成中立的文章,併入適當的條目。您也可以將內容寫進維基教科書
  2. 主題關係鬆散的資料庫列表。純粹的名人名句、格言、人物、作品列表都不適合維基百科。您如果想編寫名句或格言列表,請使用本網的姊妹項目維基語錄。當然,如果某件事著名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與某列表的主題相關,創建列表也許是合適的。維基百科也會為了方便讀者翻查,而創建適當的參考列表或表格。但請謹記維基百科已經有自動生成的頁面分類([[Category:]]),請儘量利用此功能。
  3. 旅遊指南。例如,關於巴黎的條目應該敘述艾菲爾鐵塔羅浮宮等名勝,但您最喜歡的酒店的電話號碼、香榭麗舍大道賣的牛奶咖啡的價錢……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這些資訊請考慮寫入維基導遊,但出於著作權上的考慮,請勿隨便抄錄其他文字,除非您是版權持有者。
  4. 悼詞。某人逝世是悲傷的事情,不過維基百科不是紀念他們的地方。百科全書記載的人物,逝世後除了留下親友的思念,應該憑着他的知名度,留下一定的影響。
  5. 新聞報導。維基百科不應該提供突發新聞消息,一宗事件的源由、過程概要和後續後果可以是合適的,但是某場火災如何暫時地影響附近交通、某個集會的人用了哪幾樣工具破壞某個地方、某場風暴或瘟疫中政府設立的求助電話號碼……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除非這些事情是各界重點討論的話題,否則在百科上應可免則免,這種詳盡的細節和記述應是維基新聞的工作。維基百科有的是關於具歷史意義的百科全書條目,這些主題可能會獲得新聞媒體報導,而維基百科的特色也讓它比傳統的百科全書更快獲得更新,並不是比傳統的報章更快獲得更新。參見Portal:新聞動態
  6. 宗譜電話簿條目。維基百科只應該為有某程度的成就、名聲(或者臭名)的人物寫傳記條目。一個標準就是某人是否獲多處外部資源所提及,如值得信賴的網站或書籍。較次要的人物可以在相關條目中提及。(參看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7. 商業黃頁、名錄。請不要在條目中純粹列出公司名稱、地址等一般資訊,或是用來招攬生意。請對公司的歷史、發展、現狀、特點等進行介紹。條目的討論頁也只應該用於討論條目本身,而不得用於招攬生意等。
  8. 說明書。維基百科有關於人、事、物的條目內容,但維基百科條目不應該提供法律上醫學上等方面的意見、建議或者指引。使用指南、介紹使用方法、食譜等都不適合維基百科。姊妹計劃維基教科書比較適合這種內容。
  9. 遊戲攻略資料。這條例適合於電子遊戲遊戲王甚至是電視節目的遊戲,因為維基百科不是要教導觀看者要如何把遊戲破關,使用什麼套牌是最強的或是在遊戲內如何勝出。一來遊戲裏沒有一個必勝的方式,二來維基的讀者不是對遊戲有所興趣,他們要的是基本資料和遊戲的發展。不過如果提供一些基本的遊戲流程規則、遊戲的特別系統,說明哪一個遊戲人物是隱藏,遊戲裏的風俗對遊戲發展有一定影響,則不在此限。不過遊戲的系統資料和操作,移到Strategywiki(英文)等其他的Wiki網站會比較好。
  10. 僅關於虛構作品情節的介紹。維基百科採用百科全書的方式描述具有關注度的虛構作品,介紹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和它們的意義。一般情況下,簡潔的情節概述是可以包含在這些介紹中的。

維基百科不是占卜師[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預言家。所有關於將來會發生的條目都必須可以證實,而這些將來事件成為過去後,都必須有值得記載的價值。當中的原則包括:

  1. 個別事件必須頗為肯定會發生、而且具一定的重要性,才應該值得記載。這些事件必須正在籌備當中,否則就是有詳盡的相關報導或紀錄。例子有202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來事件的時序列表可能適合條目。而4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不太適當,因為目前尚不會有任何關於此的可靠來源。
  2. 即使已經有可以證實的資料,有系統地產生的未發生事項並不適合百科全書記載。例如,熱帶氣旋名稱適合百科全書;而熱帶風暴阿利克斯 (2026年)則不適合,即使幾乎可以肯定到時大西洋北部會有這個名字的逆時針旋轉風暴。
  3. 同樣的,
  • 五千三百六十一角形
  • 1345641610000012765219721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5,19,211,935-四甲基-1000-氮雜十三環[2011.2012.2013.…]三千零三十八-8,12,96,250-四烯
不適當,除非這些內容有關注度
4. 推算、推測或推定性質的文章都屬於個人研究,因此並不適合。當然,記載關於將來的著名文藝作品或可信性高的研究,都是無問題的。例如,星空奇遇記星球大戰等都是適合的條目,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會使用的武器則不是。

只要提供適當的出處參考,維基百科條目是可以記載關於將來事件的討論或爭議的。不過,維基百科絕對禁止個人研究,所以編輯者不得加入任何個人觀點、分析或批判。關於尚未發佈的產品(如電影、遊戲等)都要特別小心處理,以免被指控為廣告。

觀點不中立?[編輯]

File:Verifiability and Neutral point of view (Common Craft)-600px-en.ogv
維基百科:中立及準確的背後

中立的觀點(英語:Neutral point of view,縮寫NPOV)是維基媒體的基本規則,亦是維基百科的支柱之一。所有維基百科條目以及其他百科式內容必須以中立的觀點書寫,在儘可能沒有任何偏見的前提下,平等地表達出任何曾在可靠來源中發表過的重要觀點。關於如何使一篇條目符合中立觀點的指導,參見NPOV指南;關於本方針中重點要素的舉例與解釋,參見Wikipedia:中立的觀點/FAQ

中立的觀點」是維基百科三大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其餘兩大方針分別是「可供查證」與「非原創研究」。這些方針共同訂立了可被維基百科條目接受的內容類型與品質。這些方針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不能被彼此孤立地理解,編輯者應熟悉這三大方針。任何其他的方針、指引以及編輯者的共識,都不能逾越或取代這三大方針的規定。核心內容方針的頁面不能被擅自編輯,所有的編輯都應有助於改善這些規則的應用與理解。

可能會問到的問題[編輯]

根本都沒有「完全客觀」這回事兒[編輯]

任何有點哲學頭腦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地施行「中立」方針?不帶任何偏見的中立根本不可能存在!

這也許是對中立方針最常見的批評,同時亦反應了對中立方針最普遍的誤解。中立的方針對完全客觀是否存在(用托馬斯·內格爾的話來說,完全客觀就是「從無處看世界」(view from nowhere))並未作出過任何認識論層面上的判斷。其實,中立方針很簡單,我們應當描述爭議,而不是參與其中。

如果有人認為這一情況足以引發對方針的異議,那麼很可能這也同時蘊含着我們可以根據所有的可靠來源全面、中立地描述爭議。一般而言,這可能只是一個經驗性的問題,而非哲學問題。

缺乏中立性是條目被刪除的藉口[編輯]

中立性有時為刪除一些有偏見條目提供了藉口。請問這是不是一個麻煩?

有些時候是的。許多編輯者都認為,偏見本身並不是刪除文字的原因,因為在一些條目中,所有補充的內容都有可能去表達偏見。我們應該加入其他的內容以平衡偏見,且所有的來源都應可供查證。違反非原創研究方針的內容應該被移除。

然而,帶有偏見的文字亦有以下幾種可被合法移除的理由:根據我們的不合理的比重方針,表述極少數觀點或邊緣理論的整段文字會擾亂我們編輯百科全書的主要目的,並可能導致讀者誤解學術界對某一主題的共識。同樣,維基百科也不是宣傳場所,只是鼓吹某一觀點而不提供其他信息的文字將被刪除。

作出必要的假設[編輯]

如果是這種情況呢?為了寫下關於某一主題的一系列條目,我們必須作出一些有爭議的假設。比如說進化論這一主題,我們總不能在每篇相關條目里都提一遍進化論與創世論的爭議吧?

對,當然不能這麼做。事實上,如果不作出一些讓某些人認為有爭議的假設的話,任何主題都不能寫下去。這不僅適用於生物學上的進化論,還適用於哲學、歷史學、物理學等等主題。

要找到用以支配某一情況的普遍理論是件難事,但以下的文字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在其他頁面深入討論某一假設的話,那麼就不必再在特定頁面上重複一遍。不過,一點簡潔扼要又不唐突的指示性信息也許是適當的。

平衡不同觀點[編輯]

給予「同等效力」[編輯]

等等,我覺得關於科學與偽科學的樂觀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也有許多偽科學擊敗事實的例子:那些依賴於偽科學獲利的人,可以通過謊言、誹謗、影射以及大量的支持者來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地平說、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存在的觀點都在這個計劃上被同等對待,那麼我們將在(不經意間)肯定與傳播這些被視為錯誤乃至邪惡的觀點。

請搞清楚這一點:維基百科的中立方針從未規定或暗示我們必須給予少數觀點「同等效力」。它沒有規定作為百科全書作者的我們應該表明立場;而這並不會阻止我們去更多地描述多數觀點,不會阻止我們去公平地解釋那些針對偽科學理論的有力反駁,不會阻止我們去描述多數人對某些爭議觀點的道德顧慮,等等。

為「敵人」寫文章[編輯]

我才不同意你們「為敵人寫文章」的說法。我才不願意為敵人寫文章呢!他們所聲稱的那些事實大部分都錯到姥姥家了。難道你的意思是,為了中立地寫一篇條目,我必須撒謊,來表達我根本不同意的觀點嗎?

這是對中立的觀點內容的一大誤解。不用聲稱任何事,只用寫道:「某某人認為____________,從而____________。」你完全可以嚴肅着一張酷臉去做這件事,而且不會感受到任何道德愧疚,因為你已經將這樣的「聲稱」歸屬給其他人了。很明顯學者們就是被訓練來做這事的,甚至是當他們打算證明某一點時也會將反對意見包括在內,以說明這些反對意見為什麼是失敗的。

中立並非中間。維基百科的條目絕不應暗示所有的立場都是平等的;維基百科的條目不應去評價任何立場。在中立觀點方針的規定下書寫你所反對的觀點,並不要求你去暗示這些觀點是平等的,只要求你接受這一點:百科全書不是評價對立觀點的場所。你也許會認為其他的觀點真是錯到姥姥家了,但只要你接受了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原創研究的場所這一點,在讓你的反駁成為廣為接受的人類知識前,你就不應該在維基百科發表你對某一觀點的反駁。

某些主題真的容易激怒他人,而大部分人都有可能忽視那些固生於這一主題專用名詞中的偏見,特別是當這些名詞是最常使用的名稱時。但不難理解,維基百科是項高度國際化的計劃,它的編者可以反映出各種不同的觀點。需要註明的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一層面上的客觀也許十分新鮮,而針對名詞正確性的爭議也許只應取決於對觀點的平衡。

宗教信仰[編輯]

你們不尊重我的宗教信仰,你們把我信仰的宗教看成一種「人類發明物」,你們在搞宗教歧視,這樣是錯誤的!憑什麼說我信的都是錯的,憑什麼反對我的宗教,憑什麼說它過時,憑什麼說它不科學?

中立的觀點方針通常意味着要提供多種觀點。這意味着我們不僅應該提供現今不同群體的各種觀點,還應提供過去不同群體的各種觀點。

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去描述事物。對於人類的信仰與習俗,我們不僅應當解釋促使個體去接受這些信仰和習俗的動機,還應說明這些信仰和習俗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在描述歷史與宗教時,維基百科條目會採用某一宗教的聖典,但也會採用現代考古學、歷史學與科學方面的來源。

某些宗教的追隨者可能會反對針對他們所信仰宗教的批評評論,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分析是在歧視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更希望條目能夠描述他們的信仰,或者將之分門別類,他們也許只希望表現出歷史上的看法(例子:以前是這樣,就將永遠是這樣;異端教派的任何差異都是對真正宗教的不尊重;這是篇歷史悠久的故事。)如果可以證明他們的觀點具有知名度和可靠來源,那麼這樣的觀點也必須被提及,但這並不會與其他內容相矛盾。中立觀點方針意味着維基百科編者應該努力按照這樣的方式書寫文句:「此信仰的某些追隨者(要說清楚是誰)相信X,並認為他們應該一直都相信X;然而,根據現代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要說清楚是誰)的發現(要說清楚是什麼發現),這一信仰的其他追隨者(要說清楚是誰)現在相信Z。」

如何對待術語:在宗教研究領域中有着特殊含義的詞語可能在正式文獻中有着不同的含義,例如基本教義派神話。作為一部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關於宗教主題的條目應慎重使用這些詞語,只應使用它們的正式含義,以防不必要的冒犯或誤導讀者。相反的,編者不應該避免使用現今多數可靠且知名來源所確立的術語,即便這一術語對某一觀點不抱同情;編者也無需顧慮讀者可能對正式與非正式的含義感到困惑。維基百科:避免使用的字詞列出了一部分這樣的詞語。然而,冒犯他人並非維基百科的本意,如果不具冒犯性的詞語也可以表達同樣的含義,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以之代替。

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觀點[編輯]

如果是這一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但真有人持有呢?比如說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否認納粹大屠殺等。我們是不是不應該對他們中立?

我們描述那些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觀點。我們並不描述由極少數人持有的觀點,或者可靠來源上還沒有出現的觀點。除此以外,我們不對這些觀點進行任何評判。我們不忽略觀點的原因是防止偏見;但如果我們忽略了某一觀點,是因為可靠來源也忽略了它。

偽科學[編輯]

我們如何書寫偽科學主題下的條目,比照多數的科學觀點而言,偽科學觀點往往毫無可信度,是否真的值得我們關心?

描述類似「偽科學平等於科學」這樣的爭議並非我們的任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偽科學可能有其重大影響,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將它與主流觀點相混淆,任何提及都應成比例,多數(科學)觀點就應描述成多數觀點,少數(有時是偽科學)觀點就應描述成少數觀點;此外,還應說明科學家們是如何對待偽科學理論的。應將條目的書寫限制在公平描述爭議的範圍內。

英文維基百科的仲裁委員會曾處理過一些偽科學案例,這些案例的討論全文都可在這裏找到,委員會提出了以下幾點劃分意見:

  • 顯而易見的偽科學:「那些自稱為科學,卻又明顯偽造的理論,譬如時間立方網站,完全可以直接歸類為偽科學而不須進一步解釋。」
  • "Theories which, while purporting to be scientific, are obviously bogus, such as Time Cube, may be so labeled and categorized as such without more [justification]."
  • 通常被認為是偽科學的理論:「那些雖然擁有支持者,但通常為科學群體認為是偽科學的理論,譬如占星學,可以適當地包含相關的信息,同時被歸類為偽科學。」
  • "Theories which have a following, such as astrology, but which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pseudoscience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may properly contain that information and may be categorized as pseudoscience."

仲裁委員會認為下述情況通常不應被視為偽科學:

  • 懸疑的科學理論:「那些擁有堅定的支持者,但仍被部分人批評為偽科學的理論,譬如精神分析學,可以包含相關印象的信息,但通常不應被描述為偽科學。」
  • "Theories which have a substantial following, such as psychoanalysis, but which some critics allege to be pseudoscience, may contain information to that effect, but generally should not be so characterized."
  • 理論公式方案:「那些擁有科學群體支持的理論公式方案並非偽科學,而是科學過程的一部分。」
  •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which have a following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re not pseudoscience, but part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編輯爭議[編輯]

對付有偏見的貢獻者[編輯]

我贊成無偏見方針,但總會有人無可救藥地帶有偏見。我必須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去收拾殘局。我該怎麼辦?

除非情況的確極其惡劣,最好的做法也許是將問題公諸於眾,指出這名作惡者(但請禮貌地指出——友善的語言比尖酸刻薄更管用)並請求其他人的協助。可以通過互助客棧/條目探討謀求外部的幫助,參見Wikipedia:爭論的解決獲取更多的辦法。記住這一點:我們應該着眼於成為一個「完全」開放的項目,而不能局限於與不尊重我們方針的人打持久戰。

避免持續的爭議[編輯]

我們如何才能結束在中立問題上持續且無休止的衝突?

避免衝突的最佳做法,便是記住我們這裏的絕大部分人都是通情達理、善於表達的人,否則我們便不會齊聚於此並對這些事如此關心。我們應該盡力去理解每個人的看法,並努力使得他人的看法也能公平地表達。

當我們對一篇條目應該敘述什麼、或者稱什麼是事實出現爭議時,我們不能相互採取敵對的態度;我們應該儘自己所能去退步思考:「怎樣才能公平地解決這樣的爭議?」每一個爭論提出時我們都應該這樣問自己一次。我們不應該在維基百科中反映我們個人的獨特觀點,並因此阻止新來者的任何編輯;而應該協力合作,增加內容或提高內容的質量,並在必要時對如何描述爭議作出一些妥協,以對各方公平。謀求一致同意往往不是絕對可行的,但這應該成為你的目標。

其他[編輯]

系統偏好[編輯]

中文維基百科似乎注重於中文圈的觀點。這樣違背中立的觀點嗎?

中文圈中心部分反映了中文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中文使用地區。同時,由於這裏是中文維基百科,所以我們依賴的出版品來源傾向於中文並反映中文圈世界的關切。另外,在中文圈內,各地觀點的表現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多少也反應了發達地區更容易連入互聯網的事實。同樣的,法語維基百科就可能反映法語圈的偏好,日語維基百科反映日語偏好。中文維基百科有避免地域中心方針來應對這一問題。

那麼系統偏好與NPOV無關了?

系統偏好本身不是NPOV的問題,但是它在有些情況下會導致NPOV問題。考慮下面的例子:

  1. 「非洲學術界比歐洲學術界低等」這種說法違反了NPOV,但是這並非系統性偏好的問題。這是個把個人意見作為事實來表達的問題,這種情況也能來自少數派的群體。
  2. 英文維基1438篇特色條目中只有30篇(2%)與非洲這塊佔世界總人口14%和總陸地面積20%的大陸有關聯,這是一個系統性偏好的指標,但卻並不直接構成中立性問題。
  3. 一個關於全球化效應的條目記錄了歐洲學者的觀點,卻不記錄和他們歐洲同行持相反意見的非洲學者的觀點,受到POV問題的困擾,這問題的根源就是系統性偏好。
  4. 一個關於颶風伊萬造成的後果的條目記錄了經濟和人員的損失卻沒有給予對環境和動物造成的衝擊一點關注,有可能就是源於系統性偏好(這取決於可獲得的新聞報道內容的廣度),但由於不涉及相衝突的觀點所以並不真的算NPOV問題。它的問題不是表達個人意見或者將個人意見作為事實呈現,而是對這一主題的新聞報道存在漏洞。
其他反對意見[編輯]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常見問題解答#其他反對意見

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信息或觀點的條目?[編輯]

地域中心是一個很容易觸犯且往往不易被發覺的毛病,又現時的中文維基用戶大多為華人,地域也集中在其居住地,所以常不自覺地變得以自己所在的地區為中心,看起來好像是客觀的文字卻可能已經包含了主觀的意念,而這正與維基百科中立觀點的政策相悖。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常見的例子如中國大陸中心、香港中心、澳門中心、台灣中心、新加坡中心等,請您盡量避免此狀況,並達成全球觀中的適當表述

這裏是「中文」維基百科[編輯]

維基百科是一個國際協作計劃,因此我們有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全書,要留意它們是按語言來區分而不是國家或地域,所以中文維基所服務的是所有中文使用者,並非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換言之,中文使用者不一定來自與條目撰寫者居住在相近的地區,如果我們的文字帶有地域中心,那麼其它地方的參與者和讀者遇到這些文字時,便會覺得迷惑或困擾。

以中國中心為例,一種常見的地域中心就是下意識的認定讀者都是中國人,因此可能會寫「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但對來自其他國家的讀者可能會疑惑:「上海怎麼會是『我國』,我國又是哪一國?」要避免此情況發生,則應該註明「中國」而不是「我國」,其他類似這種下意識的假設都應該通過詳細註明其敘述地區以避免誤會。

對於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與者,不應認為維基百科全書就是「中國大陸的百科全書」,特別是在涉及香港和台灣以及中國近代史和人文方面的條目內容是尤其要注意。一些對於大陸讀者十分平常和常識的概念及觀點,極有可能會使香港和台灣等地區的讀者感到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者應該註明此種觀點僅來自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以外的觀點可能會有所相異,反之亦然。

不過條目的命名仍應該採用中文可靠來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一個名詞在中文地區被廣泛使用,譬如南海東海中南半島等固有詞彙,則無論它的地理性質是否具有中國中心亦可採用,相關說明請參見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民族主義中心[編輯]

  1. 應當避免有中華民族、華人或漢人為中心的立場,例如:
    • 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
      • 正確的說法是: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從未承認過該國是華人國家,也從未推行以華人為中心的概念,新加坡屬於所有新加坡人,並不屬於單一種族。請不要將新加坡當成一個華人國家,也要避免傷害其他民族的感受,因而需要採用適當的描述,如「新加坡是華人佔主體的多元種族國家」或「新加坡是華人佔主體的國家」,而非「新加坡為華人國家」,詳見新加坡#人口
  2. 關於其他民族亦然,例如:

用語方面[編輯]

政治[編輯]

  • 避免中國大陸中心,例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 去除中國大陸中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為其一部分。」
海峽兩岸政治[編輯]

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鏈接。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的政府。遷往台灣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台北政府」或「台北」,也比「台灣政府」、「台灣當局」較中性,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民國政府|台北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鏈接。

另一個較為敏感的重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視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相同,意即雙方是對等而不互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為保持中立,對於此二者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維基百科的立場是保持沉默,不對任何一方表示支持或反對,這一點也請各位在撰寫條目時能稍加留意。

當要敍述政府,或與國家有關項目,應以官方國家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較為適合。例如,「胡錦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比「胡錦濤是中國國家主席」較為合適。同樣地,「只有中華民國公民方可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比「只有台灣公民方可參與台灣總統選舉」較為合適。

台灣不應被敍述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而較適合被視為中華民國一部份。當需要提及台灣政治實況時,理應加上註釋有關台灣的複雜情況。所以,「台灣」一詞較只用作提及本島或中華民國台灣省。進一步來說,由於「台灣省」一詞在部分泛綠人士看來可能含侮辱性,所以應該只在特別地提及其省份本身時才被使用,例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台灣省長」,但是我們可以在與政府、法律、政治等無關的條目內容中,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按慣例,維基百科不會贊成或反對以下兩個議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
  2. 中華民國憲法宣稱固有疆域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

就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維基對於海峽兩岸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所選擇的立場是保持沉默。

對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上,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應該使用其大會正式名稱。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應該使用「中華台北隊」,用以代替「台灣隊」、「中華隊」或「中華民國隊」。當需要用以和台灣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應使用「中國大陸」一詞。此外,雖然香港澳門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但通常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項並不完全適用於歷史方面條目,尤其是當中華民國政府主權尚未包含台灣之前的歷史部分。

地理[編輯]

撰寫地理條目時,也要避免地域中心,例如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地名至少應該註明其所在第一級行政區劃(台灣為縣市、中國大陸為省)的單位名稱。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鳳山之行政劃分為臨滄市鳳慶縣鳳山鎮。」(中文使用者多數不知道臨滄市在何處,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縣市級行政區劃名稱一般都可視作多數中文使用者並未熟知,中央直轄市以及較知名的省會和城市除外。)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鳳山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政府行政中心是鳳慶城。」在中文維基百科全書,地點說明的最高級別行政單位最好以第一級行政單位為準,也可以註明至在華語圈中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即可,比如西安洛陽南京武漢廣州深圳廈門台北等。

非中國大陸的用戶(如台灣及香港)也應注意自己的編輯是否帶有過分濃厚的地方色彩,例如: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本港天文台於過去50年的6月錄得的最高氣溫是……」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香港天文台在1955年至2005年期間錄得的6月最高氣溫是……」

另外請不要使用「內地」指稱中國大陸地區,「內地」僅適用於地理學上的「內陸」之意;同樣也請勿隨便使用「外國」或「外國人」稱呼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地域或者非華裔人士,華裔人士亦應避免用「外國」指稱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以外的地區。

紀年[編輯]

台灣用戶在紀錄某事件發展時習慣使用民國紀年,但這與使用西元紀年的香港、中國大陸及新加坡等地用戶的慣例不同。若是使用了民國紀年而未加註「民國」的字樣,很可能造成這些地區的用戶感到困惑,例如:

  • 原本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99年底完工通車。」(此為民國紀年,但可能使非台灣地區用戶誤認為西元紀年的「1999年」。)
  • 改正後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2010年底完工通車。」
    或是「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民國99年(2010年)底完工通車。」

系統偏好[編輯]

由於系統偏好的存在,中文維基百科一般條目內容中,往往會存在一定的中文圈中心。我們可以容忍系統偏好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着系統偏好合乎中立觀點方針:我們更歡迎補充其他地域的內容來平衡系統偏好。

如何避免地域中心[編輯]

正所謂旁觀者清,試着把自己的身份抽離,把一切「常識」拋開,並想像自己對該題目一竅不通,而從多重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去閱讀文字。這也許不容易做到,所以您可以在文章的對話頁留言,讓別人去替您檢查文章是否有不合適之處,特別可以請求條目內容所涉及之國家或地區的維基人對該文章的觀點進行補充,以保證在文章中各個觀點得到充分、正確和正面地表達。 地域中心是一個很容易觸犯且往往不易被發覺的毛病,又現時的中文維基用戶大多為華人,地域也集中在其居住地,所以常不自覺地變得以自己所在的地區為中心,看起來好像是客觀的文字卻可能已經包含了主觀的意念,而這正與維基百科中立觀點的政策相悖。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常見的例子如中國大陸中心、香港中心、澳門中心、台灣中心、新加坡中心等,請您盡量避免此狀況,並達成全球觀中的適當表述

參考來源有問題?[編輯]

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亦即是:加入維基百科的內容須要發表在可靠來源中能被讀者查知,而不能僅由我們認定它真實正確。撰寫良好百科全書條目的關鍵之一,就是要謹記百科全書應該依據已經獲得具公信力的出版者發表過的事件、主張、理論、概念、意見和論證。編輯者應為條目中的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提供可靠來源,否則這些內容可被移除。

維基百科: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者是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條目收錄內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應把個別方針孤立地詮釋,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要討論特定來源的可靠性,請前往可靠來源指引的佈告板

舉證的責任[編輯]

有關如何編輯引用,請參見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1]引用的來源須明確地支持條目中出現的信息。[2]來源須以清晰並準確的方式列出,以使讀者能夠找到支持被質疑內容的原始材料。編者應充分完整地引用來源,儘可能多地提供出版物信息,在引用書籍應註明至章節。[3]

如果沒有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來支持某個主題,關於這一主題的條目不應出現在維基百科上。

可以移除任何缺乏來源的內容(特別是受合理質疑且無可靠來源查證的內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為編者們提供充足的時間以提供來源的話,他們有可能會反對這麼做。如果想為一句無來源的陳述請求來源時,可以考慮將其移動到討論頁;或者用{{來源請求}}給句子貼上標籤,用{{缺乏來源}}{{改善來源}}給文章貼上標籤;還可以用「<!--被註釋內容-->」將句子註釋掉,並在討論頁中留下記錄,以便他人了解你的編輯。[4]

無資料來源或來源欠佳的內容,如果有可能損害在世人物或團體的聲譽,則不應容許留在條目中,也不應移到討論頁(詳見維基百科:生者傳記)。維基百科的創建者吉米·威爾士如是說:

來源[編輯]

可靠來源[編輯]

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開的來源。這些來源應富有事實查證與正確性的聲譽。[6]為了證實條目內容,並標明作者與出版者以避免剽竊和版權侵犯,我們必須採用可靠來源。來源應當直接支持條目中的信息,並應與斷言相匹配:特別的斷言需要高質量的來源。

通常來說,最可靠的來源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誌、期刊、書籍,以及主流的報紙。經驗表明,在查證事實、分析法律問題、深究特定領域證據與爭議中的詳細研究程度越高,其可靠性也就越高。

學院與同行評審的出版物具有很高的價值,通常是它們所涉領域中最為可靠的來源,譬如歷史、醫學與科學。可靠但非學院的來源亦能用於這些領域,特別是當它們是受尊敬的主流出版物時。各種來源的適當性一般取決於引用它的文章。如果來源之間有不同的見解時,它們的觀點都應在文章中明確表明。

詳細討論特定類型來源可靠度的指引,參見Wikipedia:可靠來源(WP:RS)。由於方針優先於指引,如果本頁與WP:RS相互矛盾,本頁將被視為優先的解釋,而WP:RS應該依照本頁更新。要討論特定來源的可靠程度,請前往Wikipedia:可靠來源/佈告板

所有文章都應緊隨維基百科的中立方針,公正地描述已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所有主要與重要少數的觀點,並按照大體的比例陳述各方的觀點。非常少數與邊緣理論都不應收錄,除非是它們的專文。

可疑來源[編輯]

可疑來源是那些在事實查證上聲譽不好的來源。這樣的來源包括有:被公認為極端主義的、出於推銷目的的或主要基於流言與個人觀點的網站與出版物。可疑來源只能用在關於它們本身的內容中,特別是它們的專文。(參見下文)用上這種來源的條目,不應該轉述此類來源中任何關於第三方的爭議性主張,除非這些主張亦同在可靠來源中出現。

個人出版物(網絡與紙媒)[編輯]

任何人都能創建一個網站或者自費出版一本書,然後聲稱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故此,絕大多數個人出版的書籍、業務通訊、個人網站、開放性wiki網誌、論壇貼文以及相似的來源都不能被接受為可靠的來源。[7]

個人出版物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接受。此情況是,出版人是受到肯定的專家,並從事與條目主題相關領域的工作,並曾在可靠的第三方出版物中發表過文章。但是,在此種情況下應謹慎使用此類來源:如果有關信息的確值得記載,很可能已有他人作了相同的工作。

個人出版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為有關在世人物的第三方來源,即便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職業調查員或作家;參見WP:BLP

作為其本身內容來源的自行出版物與可疑來源[編輯]

自行出版物與可疑來源中的材料可以作為說明它們本身的信息乃至條目的來源,而不需要由該領域的專家發表,只要:

  1. 沒有過度的自我宣揚;
  2. 不包括針對第三方的主張;
  3. 不包括與主題無直接關聯事件的主張;
  4. 來源內容的真實性未受到合理的質疑;
  5. 不是文章主要的來源。

這一方針同樣適用於社交網絡上的內容,如Facebook、Twitter等以及中國大陸的類似物如人人、微博等。

維基百科以及維基百科鏡像的來源[編輯]

維基百科上的條目與用戶發言,或其他維基百科鏡像網站上的內容,都不能作為來源使用。此外,還應迴避其他來源中引用自維基百科的信息。不過,被引用的維基百科條目可能包含有可靠的來源,在查證後可以使用。

非中文來源的使用[編輯]

當引用的來源文字不是中文時,則原文比譯文同樣或更重要,無論譯者是維基百科的一位編輯或一名資深的翻譯家。因為,原則上,讀者應該有機會查核原始資料,以得到最準確的信息。

因此,引非中文原始材料時:

  • 直接引用來源中的語句時,應儘量使用公開出版的譯文,而非編者自譯的內容。
  • 在文章中使用自譯版本的譯文時,提供原文,以便讀者核對。

特別的斷言需要特別的來源[編輯]

以下情況, 編者需警戒並特別檢查做出斷言的來源的:

  • 未在主流來源中出現的意外或重大的斷言;
  • 收錄某人的看似不相稱的、令人困惑、具爭議性或與其先前觀點截然不同的聲明;
  • 與相關團體的主流觀點矛盾,或與主流推定顯著不同的斷言。特別是在科學、醫學、歷史、政治的領域以及生者傳記中。如果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有人企圖使用陰謀令他們消聲,這一點將特別適用。

在維基百科,特別的斷言需要高質量的來源。[8]如果這樣的來源並不存在,這樣的內容就不應被包含。還應注意緊隨其他方針,譬如生者傳記方針以及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中關於不適當比重的規定。

可供查證不等同正確性[編輯]

可供查證的要求只是為了確保編輯者撰寫的內容真實存在於可靠來源,而非由編輯者自行創造,但這並不意味可查證來源的內容就有絕對的正確性。來自於可靠來源的內容也可能是錯的,因此若該內容能被其他可靠來源證明為錯誤,則有可能會被刪除。但若該內容是重要少數觀點,則一般不應被刪除,而應在按比重提及該內容時,同時提及其他可靠來源稱其為錯誤的有關理據。

文獻參考的格式[編輯]

清楚來源標示的格式建議採用註腳的方式呈現,為標明資料來源、文章補充註解的一種方法。一般註腳會在文章內以符號或數字標示,然後在文章末端,列出所有的補充、資料來源的詳情。讓編者補充細節之餘,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在維基百科上提供使用參考文獻時所建議的格式,請參閱註腳使用說明文獻參考的格式

原創研究?[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的場所。所謂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指的是未發表的事實、爭論、推論和想法;以及對已發表材料進行的未發表分析或總結,並產生了新的立場。以上意味着維基百科不是存放你的個人觀點、經驗或爭論的場所。

列明來源同避免原創研究是緊密相連的。要證明你沒有發表原創研究,你必須列明與條目主題直接相關、且直接支持條目信息的可靠來源。

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項是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可供查證。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條目收錄內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應把個別方針孤立地詮釋,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

來源[編輯]

在本方針與另兩大內容方針的限制下,對現有來源的內容進行收集與整理方面的研究是受到鼓勵的:這樣的研究是「基於來源的研究」,是撰寫百科全書的基本功。但應注意,切勿超越來源中的表達,或者將來源用在與其本意不符的場合,譬如撰寫與來源上下文無關的內容。簡而言之,我們應該照着來源寫

如果沒有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來支持某個主題,關於這一主題的條目不應出現在維基百科上。

可靠來源[編輯]

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材料,都應有着可靠來源的支持。無法找到可靠來源的內容會被視作原創研究。唯一可讓你的編輯不被歸類為原創研究的方法,是去創作一篇包含相同內容,並已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文章。再言,即便是一段來源充足的內容,如果你在其中撰寫了與來源全文無關的文字,或者提出了來源中沒有直接和明確支持的立場,你同樣進行了原創研究;詳見下文

通常來說,最可靠的來源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誌、期刊、書籍,以及主流的報紙。經驗表明,參與查證事實、分析法律問題、深究特定領域證據與爭議的人士越多,出版物的可靠性就越高。個人出版的材料,無論出版於紙媒還是網絡上,通常都不被視為可靠來源,但請參見可供查證的相關段落了解例外情況。

如果你證明了一件當今尚少人或無人相信的事物,維基百科並不是發表您的證明的第一場所。當您的證明在可靠來源發表後,維基百科才會收錄它。參見維基百科:可供查證

使用來源[編輯]

條目中的信息必須出現在條目列出的參考文獻中,亦即必須可供查證。條目的陳述不應基於不明確或不一致的來源,亦不應基於隨意的評論。對詳細討論的概要應該能反映出來源作者的結論。無論使用何種類型的來源,都不應描述來源中沒有明確提及的結論,否則就是原創研究。在正文和主題中列明來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編輯]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亦被分別稱為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主要依賴於已出版且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並有限度地依賴於第三手來源。所有對第一手來源的解釋、分析或總結都應引用自第二手來源,而不由維基百科編者來進行原創分析。

根據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的解釋,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有如下定義:[9][10]

  • 第三手來源發表於百科全書或其他綱目書籍,主要是對第二手來源的總結。例如,維基百科就是第三手來源。許多介紹性的大學級教科書亦可被視為第三手來源,因為它們對大量的第二手來源進行了總結。
我們的方針:第三手來源對眾多第一、二手來源進行了總結,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在某個主題上涉及面廣泛的概要。有些第三手來源甚至比其他來源更為可靠,在這些第三手來源的支持下,條目的可靠性會有所提高。WP:可供查證#可靠來源給出了評定來源可靠程度的標準。
  • 第二手來源距事件本身至少會有一步之遙。它們所陳述的事實與觀點建基於第一手來源上,並對之進行分析、總結、解釋、說明乃至評價。[11][12][13]
我們的方針:維基百科的條目通常應基於第二手來源。條目中可以包含已在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中發表過的分析、總結、解釋、說明或評價。
  • 第一手來源是非常接近於事件本身的來源。例如,目擊者對車禍現場的報告就是這場事故的第一手來源。其他的例子還包括:考古發現,照片,歷史文件(如日記等),人口普查結果,監視設備、公開聽證會、審訊和採訪的錄像及筆錄,問卷調查的結果表,哲學原作,宗教經文,實驗觀察記錄、實地考察記錄,詩歌、劇本、小說、電影、視頻和電視節目等藝術與虛構作品。判斷來源是否屬於第一手來源的關鍵要素,是第一手來源能提供針對某次事件、某段歷史時期、某件藝術作品、某個政治決定等的內部觀點。[14]
我們的方針:已發表且可靠的第一手來源(如由大學出版社或主流報紙發表)可能可以使用於維基百科,但應小心謹慎,以避免濫用。對第一手來源的任何解釋都需要可靠的第二手來源的相同解釋加以支持。如果沒有第二手來源,第一手來源只能用於描述性斷言,這樣的斷言應使得一名理性且受過教育的非專業人士能夠加以驗證。例如,一篇關於小說的條目可以引用小說的段落來描述情節,但對這些段落的任何解釋都需要第二手來源支持。

根據維基人個人經歷寫成的無來源內容不應被加入條目中,如未發表的目擊者報告。否則這會同時違反本方針和可供查證方針,並導致維基百科成為內容的第一手來源。

如何適當地引用來源可能是一個複雜問題,這裏只給出了一點總體上的規定。在特定場合,如何判斷第一、第二或第三手來源哪個最合適,需要依靠編者的常識和良好的編輯判斷力,並應在條目的討論頁上討論。

對已發表材料的總結並提出立場[編輯]

切勿對多個來源的信息進行綜合,假若綜合後的結論並未由任何來源明確提及。編輯者不應犯下這樣的錯誤:因為A發表於可靠來源,B也發表於可靠來源,因此就可以在條目中將A和B綜合起來得出結論C。但是,這等同於原創研究,因為這是對已發表材料的總結,會產生新的立場。[15]「因為A和B,所以C」只有在可靠來源也發表了與C相同的主張,且C主張與條目主題相關時才能出現。

仔細地對來源內容進行不改變原意的概括或改述並不構成原創總結——反而是應受鼓勵的做法。寫作維基百科條目的最好做法,是去研究大量與主題相關的可靠已發表來源,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其中的主張,讓每一主張都能被歸屬到明確作過此等主張的來源去。

原創總結的簡單案例:

聯合國的明確目標是維持國際的和平與安全,自其成立以來,全世界已爆發過160場戰爭。

儘管句中沒有給出任何結論,且其中提到兩個事實都是真實的,然而這句話實際暗示了聯合國沒能成功地去維護世界和平。假若未曾有可靠來源把資料按照上述做法合成,那麼這就將導致原創研究。在不提供來源的情況下,同樣的資料在不同方式的闡述下,可以輕易地暗示出迥然不同的觀點。一字之差就會有天壤之別:

聯合國的明確目標是維持國際的和平與安全。自其成立以來,全世界爆發過160場戰爭。

下面為較複雜的原創總結案例。該案例來自真實的英語維基百科條目,條目中敘述的爭議於發生在兩名作者之間,這裏分別稱他們為史密斯(Smith)和瓊斯(Jones)。

史密斯認為瓊斯剽竊了另一作者的書籍。瓊斯回應說,使用他人書籍來查找新的參考文獻是可接受的學術慣例。

下面便開始了原創總結:

如果瓊斯沒有查閱原始文獻,便會違背哈佛《學會引用》(Writing with Sources[16]手冊的推薦做法,該手冊要求引用來源時應真確地查閱過原文獻。哈佛手冊並未將違反這一做法稱為「剽竊」,而將剽竊定義為使用來源中的信息、想法、文字或結構卻不列明來源。

例子的第一段是完全依照來源的。然而,第二段卻是原創研究,因為它表達了編者的觀點:用哈佛手冊對剽竊的定義來主張瓊斯沒有剽竊。要讓第二段符合本方針,則應提供相關的可靠來源,這一來源應對史密斯與瓊斯爭議進行特定的評論,並應根據哈佛手冊對剽竊的定義作出相同的主張。換句話說,只有在與條目主題相關的可靠來源發表了某一分析後,編者才能在維基百科發表這一分析。

自我引用[編輯]

本方針並不禁止那些擁有專業知識的編者將他們的知識加入維基百科,但它禁止編者在添加個人知識時卻不列明他們的來源。如果編者曾在可靠出版物上發表過他/她的研究成果,這名編者應在遵守中立方針的前提下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添加他們的研究,並列明來源。參見利益衝突指引

原創圖像[編輯]

由於各國的版權法律,現有已發表的圖像中,只有相對較少的圖像可被用於維基百科。因此,維基百科編者創作的照片、繪畫以及其他類型的圖像成為了我們的主要圖像來源。為了給條目增加插圖,我們鼓勵編者自行攝製照片、繪製畫作或圖表,並以GFDL或其他自由版權協議上傳到維基百科。根據NOR方針,由維基百科編者創作的原創圖像不被視為原創研究——只要他們沒有在圖像中繪製或表現未發表的想法或觀點

構成原創研究的圖像無論以任何方式都不能用於條目。編者不能使用圖像處理技術來改變圖像中所表現的真相或物體的實際位置。如果圖像曾經被處理過,則應在條目中明確說明這一點。如果圖像的百科價值因圖像處理而受到了實質性影響,它將會被提交到維基百科:檔案存廢討論

圖像的說明亦應遵循本方針,與條目正文沒有任何區別。在對圖像進行說明時,應特別注意不能將原創研究引入條目中。

翻譯[編輯]

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沒有公開的中文譯本時,維基百科編者可以提供他們自己翻譯的版本。但如果自行翻譯的版本受到了質疑,眾編者就應協力改善,以達成眾人都能接受的版本。在遵守版權限制的前提下,由可靠來源發表的中文譯本應比維基百科編者自行翻譯的版本優先使用。

日常計算[編輯]

本方針並不限制日常計算的內容,譬如兩數求和、單位換算、年齡計算,倘若眾編者同意其算法和計算是正確的。


沒有維基化?[編輯]

什麼是維基化?[編輯]

維基化是將內容修正為符合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準的過程。例如,將條目中加入適當的內部連結、在條目開頭添加粗體的條目名稱、使文章表述更加中立等等。通常,一些新手或者未註冊用戶比較容易寫出沒有維基化的頁面。這也包括小小條目。如果您為條目做了維基化,請在編輯摘要中註明wikifywfy或是維基化

常見的維基化例子[編輯]

  • 條目名稱首次出現時加粗
    比如,某條目的開頭寫道「維基化是……的過程」。
    修正方法:使用粗體,改成'''維基化'''——「維基化是……的過程」。
  • 規範標點符號使用
    比如:在<<國家篇>>中,柏拉圖寫道:"正義即至善."
    修正方法:使用規範的全形標點——在《國家篇》中,柏拉圖寫道:「正義即至善。」
  • 調整段落間隔
    正確的方法是:編輯首段時不必空格,每兩個自然段之間空一行(即換行時按兩次回車鍵)。
  • 修正不常用的標點符號
    比如過多地使用【】等符號。應儘量使用常用的標點。
  • 修正年份格式
    比如:「1357-1359年」或者「公元1357年」。
    修正方法:「公元」是默認的,因此不必標明,除非不是公元紀年;同樣地,「年」字也不能省略。年份日期之間的連接號應使用「-」而不是其他符號,並不留空格。正確示例:「1357年-1359年」或「1357年」。
    另外,若是非不得已使用西元以外的紀年時,必須加註其年號及對應的西元年份。例如「2010年」在民國紀年中是第「99年」,若未加註「民國」字樣,會使人誤以為是西元的「1999年」。
  • 修正「明星小檔案」
    比如:「某某,性別:女;職業:演員」
    修正方法:使用自然書面語言的完整句子:「某某是一位女演員」。
  • 刪除不必要的外文名
    如果是譯名,標明原文是必要的,如「列寧Лéнин)」。但如果有內部連結,則不必再添加外文名,比如「1920年,他見到了列寧(Лéнин)」是不對的。參閱Help:跨語言連結
    另外,像一些常規的詞語則沒有必要列出外文名,如「桌子(table)」是沒有必要的。
  • 修正非百科語氣
    條目中的語言應避免過於隨意,也儘量不要出現設問。比如「那麼,螞蟻是怎麼築巢的呢?它們……」應該改成「螞蟻的築巢方式是……」

更多具體維基百科的格式,請參見Wikipedia:格式指南

另外,可以參考以下兩個維基化的例子:

當一個條目沒有被維基化時...[編輯]

您可以添加模板{{wikify}}或{{cleanup}}。當然,最好自己動手!

標題不正確?[編輯]

維基百科頁面的標題並不是刻在石頭上的,任何時候都是可以更改的。更改頁面標題的操作,在維基百科上稱為「移動」。當您發現您所創建的頁面名稱有誤(例如打入錯字,或沒有遵守Wikipedia:命名常規等),那麼您就可以重新命名(移動)該頁面。

甚麼時候應該移動頁面[編輯]

並不是所有情況下,均應該更改頁面標題。部份情況下,更改頁面標題甚至視為破壞。

可以使用移動功能
不應該使用移動功能
  • 你計劃將一個頁面的標題由繁體改為簡體(反之亦然),或將一個頁面標題由一種地區轉換改為另一種。回退有關破壞除外
  • 當有關移動有爭議時

注意:只有自動確認用戶及管理員才能使用這個功能。

如何移動頁面[編輯]

圖中下拉式選單中即可找到移動按鈕(使用Vector面板)

進入您所要更名的頁面,點擊頁面上側「移動」連結,然後輸入新的名字,點擊完成即可,完成後頁面就被移動到新的名稱,而舊有的名稱將變成一個重定向頁面。你無法刪除舊有的頁面,只有管理員機械人全域回退員才有這個權限。

我們鼓勵所有用戶在必要時使用「移動」功能,因為它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同時移動相關頁面的修訂歷史。如果您只是將舊頁面手動複製到新頁面,那麼該條目的修訂歷史將被分散在兩個地方,往往會對之後的編輯帶來不便。對無法移動的頁面,並且兩個頁面都有重要貢獻,可以請求管理員協助合併。

最後要注意的是重定向頁面不會自動更新。為避免出現雙重重定向浪費伺服器資源和出現意外情況,移動後需將重定向到舊有頁面的重定向頁定向到新頁面,機械人會協助這個操作。

移動頁面的選項[編輯]

在移動特殊頁面中,有數個選項:

  • 「移動相關的討論頁面」(僅在討論頁面存在時提供、預設選擇):移動頁面時,同時移動討論頁。我們強烈建議您勾選這個選擇,以便同時移動討論頁。
  • 「留下重新導向頁面」(僅向管理員機械人全域回退員提供、預設選擇):移動頁面時,同時在舊有頁面創建重定向。如果不選此項,移動後舊有頁面將會成為紅色鏈接,移動日誌也會顯示「不留重定向」。
  • 「監視來源以及目標頁面」:移動頁面後,將重定向頁面及新頁面加到您的監視清單中(連同討論頁一併加入)。可以在參數設置=>監視列表=>進階選項=>「將我移動的頁面和檔案加入監視清單」一項選擇是否預設。
  • 「是的,刪除該頁面」(僅在目標頁面存在時向管理員提供):移動頁面時如果目標頁面存在,MediaWiki:Delete and move text中的內容會展示,並會向管理員提供此選擇。用戶必須選擇此項,並點選⧼Delete and move⧽,頁面才會被移動,目標頁面即時刪除,並展示理由:「刪除以便移動」。如果不是管理員,且移動頁面時目標頁面存在,會顯示錯誤信息。

無法移動的情況[編輯]

即使你是自動確認用戶,也未必能移動任何頁面。

系統目前限制以下移動,包括:

  • 移動頁面是受到「移動保護」及「全保護」所保護的。
  • 您輸入的新頁面已經存在,而且並非只有一個指向欲移動頁面的重定向的版本。

在以上情況之下,前者「移動」標籤將不會顯示,後者將顯示無法移動的錯誤信息,請切勿手動合併兩個頁面,因為這樣會被視為剪貼移動,並失去編輯歷史,繼而違反版權要求。在這情況下,請使用「移動請求」,請求管理員代為移動或合併。對於需要合併條目的,亦可考慮使用合併條目或提交頁面至頁面存廢討論。系統還限制下列移動:

  • 移動分類名字空間的頁面,或將任何頁面移動分類名字空間。
  • 移動檔案。

分類名字空間的頁面即使管理員也不能移動,請將舊有內容複製到新分類(可使用小工具Cat-a-lot),並自行將舊有分類改為分類重定向,或將舊有廢棄分類提交快速刪除(不確定如何處理者或參考Category:需要關注的維基百科分類)。至於檔案,請至Wikipedia:移動請求,尋求管理員協助移動。


供使用的模板[編輯]

刪除模板[編輯]

一般清理[編輯]

重要性或顯著性不明[編輯]

書寫風格[編輯]

文章內容與結構[編輯]

中立性和準確性[編輯]

文章行間用模板[編輯]

驗證及資料來源[編輯]

請求擴充[編輯]

腳註[編輯]

合併與分割[編輯]

  1. ^ 當維基百科的內容要求直接的證實時,已有的慣例是在內嵌引用中提供支持內容的參考文獻。其目的是為核實內容與參考文獻的一致性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其他已有的慣例亦能清楚且準確地解釋條目中的斷言,則這些慣例同樣可以接受,但內嵌引用依然是此種目的下的最佳方式。更多的內容,請參考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2. ^ 有些時候,人們會對所給來源是否能完全支持條目內容產生爭議;這時可禮貌性地直接引用來源原文以及被要求的其他細節信息,以說明來源真實可靠。
  3. ^ 如註明章節則註明至頁碼不是必需,因為一些暢銷書籍會再版,刊物會出合訂本,頁碼會變更,頁數亦可注,因為在章節頁數大時可加注頁碼以方便查證。
  4. ^ 參見Help:Editing#Basic text formatting:「Invisible comments to editors only appear while editing the page. If you wish to make comments to the public, you should usually go on the talk page.」
  5. ^ 吉米·威爾士. “零資訊勝過錯誤或不實的資訊”. WikiEN-l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archive. 2006年5月16日 [2006年6月11日]. 原文是:「I can NOT emphasize this enough. There seems to be a terrible bias among some editors that some sort of random speculative 'I heard it somewhere' pseudo information is to be tagged with a 'needs a cite' tag. Wrong. It should be removed, aggressively, unless it can be sourced. This is true of all information, but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iving persons.」
  6. ^ 維基百科所使用的「來源」一詞,帶有以下三點相關的含義:作品本身、作品的創作者、作品的出版者。這三點都會對可靠性造成影響。
  7. ^ 此處的「網誌」包括個人與集體的網誌。一些報紙將自己主辦的交互欄目稱作網誌;這些欄目的作者是專業人士,這樣的網誌也受到了報社完善的編輯管理,因此可以作為可靠來源使用。如果報紙在發表某位專家的觀點時卻又聲明不對此觀點負責,那麼引用部分的作者也應被明確提及(例如:「張三認為……」)。不過,由讀者留下的貼文絕不能作為來源使用。
  8. ^ 「特別的斷言需要特別的來源」這一思想,可追溯到歷史上的啟蒙時代。1758年,大衛·休謨寫下了《人類理智研究》一書,其中提到:「任何證據都不足以證實一個神跡,除非這種證據是這樣一種東西,即它的虛妄比之於它所要努力證實的事實更為神奇。」(譯文取自:休謨著,呂大吉譯.《人類理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第一版.ISBN 7-100-02618-0.可訪問古騰堡計劃獲取英文原文,原文:「No testimony i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miracle, unless the testimony be of such a kind, that its falsehood w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e fact which it endeavors to establish.」)
  9. ^ 不同的專業領域對待第一和第二手來源可能有着不同的區分方法,有些領域還對第二和第三手來源有着不同的區分方式。此處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均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加以定義。
  10. ^ 馬里蘭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提供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的一些典型案例。
  11. ^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將「第二手來源」定義為「對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解釋或分析的作品。通常距事件本身至少會有一步之遙。」(原文:「A work that interprets or analyzes an historical event or phenomenon. It is generally at least one step removed from the event.」
  12. ^ 曼哈頓社區學院的A. Philip Randolph紀念圖書館的《研究幫助:第一和第二手來源》一文中提到,第二手來源「是對第一手來源的分析與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primary sources」),是「歷史事件的間接說明」(原文:「second-hand account of an historical event」)或「解釋性的創作」(原文:「interprets creative work」)。它還提到,第二手來源「是對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research results」)或「對科學發現的分析和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13. ^ 美國國家歷史節網站則簡單地定義到:「第二手來源是基於第一手來源和其他作者作品的總結解釋作品。」(原文:「Secondary sources are works of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upon primary sources and the work of other authors.」
  14. ^ 對第一手來源的定義:
    • 內華達大學Reno圖書館將第一手來源定義為「某場事件的內部觀點」(原文:「an inside view of a particular event」)他們提出了這些例子:原始文檔:譬如自傳、小說、電子郵件、採訪、信件、備忘錄、新電影的膠片、官方記錄、照片、未處理的研究數據和演說等;創造性作品:譬如藝術品、戲劇、電影、音樂、小說、詩集等;以及遺蹟和人造品:如建築、衣物、DNA、家具、珠寶和陶器等。
    •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提供了以下的定義:「第一手來源使得研究者得以儘可能真實地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某時期發生的事。第一手來源可以是在所研究的那個時期創造的,也可以是所研究事件的參與者事後創造的(以記憶的形式),它們能夠反映出某位參與者或觀察者的個人觀點。」(原文:「Primary sources enable the researcher to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what actually happened during an historical event or time period. Primary sources were either creat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being studied, or were created at a later date by a participant in the events being studied (as in the case of memoirs) and they reflect the individual viewpoint of a participant or observer.」
  15. ^ 針對對歷史理論的總結,吉米·威爾士曾說過:「有些人可能完全理解維基百科不應根據實驗結果來發表新奇物理理論的要求,也理解我們不能根據它們總結出新的東西來,但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歷史方面。」(威爾斯,吉米.《原創研究》,2004年12月6日.原文:「Some who completely understand why Wikipedia ought not create novel theories of physics by cit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and so on and synthesizing them into something new, may fail to see how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history.」
  16. ^ 中文譯本:戈登·哈維著,沈文欽、李茵譯.《學會引用——大學生論文寫作指導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ISBN 97875041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