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wikify的幾個問題

寫了幾個條目,關於wikify遇到幾個問題。

地名wikify時,要精確到什麼地步?比如: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北京廣安門內牛街、北京市海淀區海淀鄉魏公村、湘潭縣白石鋪鄉杏花村杏子塢、西城區太平橋大街東側辟才胡同內跨車胡同13號、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江蘇崑山亭林公園。 年號如何wikify?比如:明代成化二年、清乾隆十九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咸豐年間、遼代統和十四年、明正統七年、明成化十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明弘治九年。 問題主要在於應該形成一個怎樣的規範。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多次,但是一直沒有想出自己認為最優的方法--Shizhao 12:20 2003年9月26日 (UTC) 這其實也是Wikipedia一直的在討論的問題,現時很多參與者都會採用Wikipedia:Google Test來決定一個事物應否被包括在Wikipedia之內。 --Lorenzarius 09:48 2003年9月27日 (UTC)

不好意思,wikify是什麼意思?--爾玉 與我對話 02:14 2005年6月19日 (UTC)
wikify 就是加入譬如用方括號作連結、用等號作標題之類的 wiki syntax --Hello World! 10:48 2005年6月20日 (UTC)

使用一些基本範例來說明應該很好

從很多頁的頁面歷史可以找到wikify的基本方式,像是資深還有常在做wikify的人應該能夠寫一些基本範例吧? 這樣以後格式盡量就能統一,至於年份,還有地名等我覺得是比較其次的細節 ---阿福 17:13 2004年9月23日 (UTC)

花了數天翻這篇格式指南,現在我的頭很眩,有很多問題我也想不起來了,以下只是當中的一點。

  • 「標點的格式」是跟英文版的完全不同。
  • 外語條目(特別是傳記)開頭的格式。
  • 有些例子不太合適。
  • 「stub」這詞應譯作甚麼?(下一步我想譯en:Wikipedia:The perfect stub article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47 (UTC)

Stub也許->短條目 or 短文.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8:52 (UTC)
我也是想譯作短文,不過好像不夠生動 :-P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56 (UTC)
"兔仔尾巴". ;-)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9:18 (UTC)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名字!
這條目是一條兔尾巴,您可以藉着把它修理一下來幫助Wikipedia。 --Lorenzarius

外國人傳第一句

英文版有很多非拉丁文的人名,在第一行,它們日期、原名的規格如下:

英文音譯(或英文名) (原名) (生日-死日)
例: Yi Jachun (이자춘) (1315-1360)
例頁: 御木本 幸吉李登輝毛澤東

注意到:

  •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這些是好的作為,我們可僱用為:

中文音譯(或中文名)(原名)(生日~死日)
例:李子春(이자춘)(1315~1360

--Menchi 2003年6月26日 12:46 (UTC)

我不同意該兩點注意。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並不是標題才需要粗體,根據Manual of Style,所有有多於一個名稱的事物,那些名稱都要粗體。更何況譯名可能還沒有原名更多人知道。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我覺得要用兩個括號太笨拙了。括號的代表的是註釋文字跟被註釋文字的關係,如「某甲(某乙)」,代表的就是「某乙是某甲的註釋」;但如果連續使用兩個括號代表了甚麼呢?
還有請不要用半形波浪號,因為它在某些字型中的顯示是怪怪的。
建議參考日文版的做法。[1][2]

--Lorenzarius 2003年6月27日 11:13 (UTC)

我覺可以使用
中文音譯(中文名)(改人本國的名字寫法,生日 - 死日)
如果總是使用英文名字做他的原名讓人覺得這是英文版的漢化版,而不是中文版了。:o --Samuel 03:04 2003年8月19日 (UTC)
推薦用中文音譯(原名,{中文名XXX,}生日-死日)
把附加信息都放到一個括號中,如果有中文名字則躲出一個句子:畢竟不是每個外國人都起了中國名字。
--Xyb 03:25 2003年8月19日 (UTC)
中文名(原名{中文音譯},生日-死日)比較配合中文標題。像一些英國駐華大使(一些變漢學家)都有我們比較聽過的中文名。--Menchi 04:01 2003年8月19日 (UTC)
但和中國人直接打交道,以至於起了正式中文名字的畢竟是少數。我們在做條目時恐怕更多遇到的是沒有中文名字的外國人,這時條目的第一句應該怎麼寫呢?為了少數而導致編輯大多數人名條目的困惑和麻煩,不好。訂規則時應該讓規則能適應大多數情況,讓使用規則的人碰到的例外越少越好:這是我的理解。--Xyb 03:15 2003年8月22日 (UTC)
了解您的意思,沒中文名的老外比有的多餘。但是例子,像台灣常用的羅馬字叫做 w:Wade-Giles,然後發明者w:Thomas Wade都是我們所知的「威妥瑪」,從來沒有叫他「托馬斯‧威德」或是什麼「威妥‧威」。同發明家,w:Herbert Giles也是「翟理斯」,非「赫伯特‧翟爾斯」。所以,這些駐華大使先"中文音譯"有點奇怪,因為沒人用。
但是如果沒中文名字,像比爾‧克林頓,用"中文名"是不可能的。所以,分開兩種格式嗎?會不會太複雜?--Menchi 04:15 2003年8月22日 (UTC)
其實如果我們用的是一般人最常用的名字,那就也不會有什麼混亂。其實也沒有必要把所有名字都放在括號裏,如果漢名及音譯名都常用便加一些說明文字在第一句,如「辛老外(Larry Sanger),音譯名勞瑞·辛格……」 --Lorenzarius 02:05 2003年9月20日 (UTC)

外部鏈接

"外部鏈接"在繁體版本中使用"外部連接"會否較切合台灣/香港人的習慣? --Johna 14:09 2004年4月22日 (UTC)

引號

現在的方針是 在中文Wikipedia請統一使用「『』」,

根據現行方針,許多使用『』,「」條目的文章需要修改,是把這個工作留給繁簡轉換,還是……

請大家提出意見……--[[User:Zy26|zy26 (Talk)]] 00:33 2004年11月11日 (UTC)

當然是繁簡轉換啦……畢竟這樣才符合規範……--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1 2005年6月16日 (UTC)

時間連接符號

比如「1999年—2000年」,我覺得還是「1999年-2000年」好一些。後者似乎在書中更常用。玉米^ō^麥兜 19:43 2005年6月12日 (UTC)

國家標準要求該用「-」這個符號,從這一點出發,我認為例如1984年這樣條目當中的日期後面,或者例如6月8日條目中的年後面等等,都應該用這個符號。不知大家如何認為?--爾玉 與我對話 02:21 2005年6月19日 (UTC)
哪個標準?「1984年」和「1984」是兩個東西……--zy26 (Talk) 11:40 2005年6月20日 (UTC)
請恕愚昧,很不理解你的意思,煩請指教。--爾玉 與我對話 12:20 2005年6月20日 (UTC)
沒找到哪個國家標準啊。--zy26 (Talk) 12:22 2005年6月20日 (UTC)
這裏--爾玉 與我對話 14:37 2005年6月28日 (UTC)
查了一下標準原文,網上的排錯了,原文用的是「—」。--zy26 (Talk) 06:54 2005年7月2日 (UTC)
哦,既然這樣,是不是就是說我們可以將這個「—」符號定下來?--爾玉 與我對話 07:03 2005年7月2日 (UTC)
具體使用哪個連字符其實沒有強制的標準,如果大家沒有意見,在維基百科統一一下比較好。--zy26 (Talk) 08:15 2005年7月2日 (UTC)
是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先做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然後再走必須的討論或者投票等等。--爾玉 與我對話 08:18 2005年7月2日 (UTC)
多參考點兒資料吧。--zy26 (Talk) 09:03 2005年7月2日 (UTC)

標點符號

  • 從互助客棧移動過來的。

不知道維基裏面是否有標點符號的要求,幫助或者別的什麼,我找了半天也沒找着。--爾玉 與我對話 09:57 2005年6月12日 (UTC)

Wikipedia:格式指南裏有一些說明。--Ffaarr 09:59 2005年6月12日 (UTC)
除了名字空間需要用半角標點,正文最好用全形標點符號。--翔風Kirua 23:37 2005年6月12日 (UTC)
有行文肯定要有標點,不過我的意思是說,維基當中是否有關於標點符號的標準或者別的準則之類的東西。--爾玉 與我對話 04:08 2005年6月13日 (UTC)
有在使用的時候拿不準用那個的麼?--zy26 (Talk) 04:25 2005年6月13日 (UTC)
不是,總是發現幾乎每一個條目中都有需要改動的標點符號。如果要一個一個的更正的話,需要很多的精力,我的想法是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個規範之類的東西,把它們規範起來。你瞧8月9日中,年後面是這個符號:「——」,而1967年中日期後面又是這個符號:「-」。還有1983年中的符號又成了這個符號:「,」。孰是孰非?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分出個雌雄來?--爾玉 與我對話 10:49 2005年6月13日 (UTC)
應該統一。--zy26 (Talk) 08:11 2005年6月14日 (UTC)
我也覺得應該大家來討論一下,然後把決定的結果增加到wikipedia:格式指南裏面。--Ffaarr 10:34 2005年6月16日 (UTC)
關於標點的話,如果是簡體版本倒是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標點符號用法》……--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3 2005年6月16日 (UTC)

省略號

應該用這個「……」還是「......」?我選第一。--爾玉 與我對話 23:23 2005年7月4日 (UTC)

當然是「……」,後面的分明是六個西文句號……--zy26 (Talk) 23:31 2005年7月4日 (UTC)

西文與斜體

== 字詞的格式 ==
當談的是某字詞的時候,請把該字詞用斜體顯示。
  • 歐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見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電影「Forrest Gump」。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務必用斜體。

這個是目前的格式指南(包括User:Wooddoo剛剛加上的),感覺有必要商榷一下,個人有幾個意見:

  1. 中文中沒有斜體,在印刷的時候會很難看,在計算機顯示的時候也很難看,含有斜體的出版物非常罕見。
  2. 除了起書名號作用的斜體之外,其他表示定義、說明的斜體一般用引號引起或排成楷體。
  3. 在印刷的時候,一般着重聲明的部分排成黑體(在計算機上顯示時個人感覺加粗比黑體視覺效果好)。
  4. 在中文中嵌入的西文字詞一般使用中文標點,比如「《Forrest Gump》」。
  5. 放到括號內部的原文起解釋和說明作用,出版物中有的保留原來斜體,有的轉換為正體。個人感覺既然是前面詞語的解釋,就應該去掉斜體這一格式符號,並且在自定義CSS中,也好處理。(這條還沒想好)
  6. 整句的引用西文,應該保留原來的標點和斜體等。

建議將其改成:

== 字詞的格式 ==
當談的是某字詞的時候,請把該字詞用引號括起。
  • 歐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見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Forrest Gump is a movie」。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應用中文標點。
  • 在成句的引用英文等西文是,保留原來的標點和斜體。--zy26 was here. 01:51 2005年8月5日 (UTC)
看來沒有人反對……--zy26 was here. 07:01 2005年8月17日 (UTC)
無論如何,《Forrest Gump》這種寫法是不妥的。沒有這種寫法啊。如在中文條目中加入西文書籍原名,還是應該寫成斜體。Wiseworm (talk) 15:19 2005年8月18日 (UTC)
為什麼沒有?有很多啊,而且這個有中文譯名,當然用原文的就少了。「如果僅僅夾用一些外文單詞、短語,整個句子仍為中文,那麼要按中文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32.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標點符號?,「如果在中文敘述中提及英文書名,則宜標書名號。」科學出版社-作譯者之窗-標點符號。 --zy26 was here. 00:39 2005年8月19日 (UTC)

維基百科中文版 文體及用辭規範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目前寫了不少條目後,發現似乎有推動規範文體及用辭的必要性,建議可以規定以下方向:

  1. 力繫中立:如滿洲國在一般條目內不宜稱為「偽滿洲國」。
  2. 避免爭議:黑人宜稱為「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應稱華僑(因為使用海外一詞,就等於中國中心)。
  3. 行文必雅:書寫不宜口語,例如:「安平區臺南市的西邊,旁邊就是臺灣海峽,更是臺灣第一個開發的地方。」就太口語。應改為「安平區位於臺南市西方,濱臨臺灣海峽,為臺灣最早開發處。」看來就舒爽簡潔多了。
  4. 標準言語:中文版維基應明訂以普通話(國語)為基準,但也不全然照用。如同前述,一些口語的文句應轉化適合書面的語言。又例如「走」在普通話口語中,是walking的意思,但在文言文及許多方言仍是原義running。若遇此種情況,建議walking宜用「步行」等他詞代替。
  5. 簡繁轉換:鑑於簡繁轉換常帶來轉換錯誤,在行文之時若避開則最為恰當。例如簡體字「3天后」到底要轉為繁體「3天後」(3 days later)還是「3天后」(3位傑出女歌手)真是令人頭疼。但前者其實寫成「3日後」問題就解決了,適合書面又能解決簡繁問題是最恰當不過了。

以上是鄙人粗步的構想,或許在各方面尚有不完整之處,尚祈 各位指點,感謝!Koika 19:20 2005年12月1日 (UTC)

  1. 我認為把「後」寫為「之後」或「以後」,既不影響原本意思,也不會造成繁簡亂轉。另外,我自己也盡可能把用「於」字的地方,以「在」字去代替。--Hello World! () 03:33 2005年12月2日 (UTC)
  2. 海外華人華僑意思不一樣,是併稱的,看看海外華人這個條目就知道了。
  3. 非裔美國人黑人又不是同義,黑人既有不在美國的,也有不是從非洲來的。其實這完全是美國國內政治的問題,「黑人」這個詞本身就是中性的,如果有人管說我是黃種人,我不會介意的,我也經常自稱是黃種人。而且現在關於哪個詞「政治正確」,在美國國內也有討論的,有些黑人也開始提倡就用black。我覺得中文維基在這個問題上不必遷就美國習慣。--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2:15 2005年12月1日 (UTC)
  • 黑人這詞在美國已經是稱呼非裔美國人最常用的辭彙了,而且在反種族歧視運動中,參與者往往以「black」與「white」作對比。在他們眼中「black」反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反倒是人種學上的「negro」被看成極具侮辱性的字眼。但相反的,黃種人這詞在老外眼中往往有暴君、野蠻等意義在其中(如黃禍),因此我覺得稱自己為亞洲人或東方人就夠了。老實說現在多數華人社會已全面西化,所以用詞遣字還是注意下,以免被人當成班門弄斧而成為笑柄。阿儒 23:12 2005年12月1日 (UTC)
    • 其實像黑人這樣的叫法,多數時候並沒有歧視的意思,是不是在黑人這個條目進行說明,只是有被人認為歧視的可能,請大家注意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多數人注重這樣的規範,有些困難,難以實行,無形中又增加了編輯的門檻。--Smartneddy(Talk) 02:35 2005年12月2日 (UTC)

Koika提的建議在理論上有一定道理,不過在操作中難以執行。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提高全體維基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這些標準過於抽象。如果讓部分人來執行這些規則,恐怕工作量大得驚人。我看,還是只能順其自然。創作出一些規範經典的條目,自然可以作為榜樣。--Hamham 03:10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認為這樣的格式制定想法很好,但是施行起來,會對初來者的門檻又提高了。另外,有很多人在寫條目時,會在參見中放入en-wikipedia的連結,我認為這樣並不好,我們不能假定別人都懂英文,全世界學華文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是阿拉伯人、挪威人、法國人......如果只放英語並不公平,也不中立,不如不放。--KJ 05:25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覺得放英語連結,並不是不公平。網絡上資源最豐富的就是英語資源,滿足讀者(即使是部分讀者)對知識的渴求,就是維基的目的。我也歡迎阿拉伯語、法語的連結。不能因為有人不懂英文,就剝奪懂英文的人的閱讀權利。雖然也可以讓他們去英文版看原文,但僅僅在外部連結上提供一種便利,利大於弊。--Hamham 05:34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原則上同意Koika提出的各項建議,總體上,就是我們要注重「百科品質」。
但對於第1-2條的具體舉例,比如當代美國黑人稱呼的用法(African American, black, negro),前面各位已經講明。並且「黑人」與「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與「華僑」都是不同的概念:「非裔美國人」無法用來稱非美籍的黑人(如非洲國家的黑人或生活在美國的外籍黑人);而張純如應該可以稱為海外華人,但不是華僑。關於中立及避免歧視,我舉例如下(對不起,都是政治的東西):
  • 不要稱呼「台獨份子」,應該使用「台灣獨立運動人士」;
  • 不要稱呼「中港」或「中台」等,應該使用「大陸、香港」或「大陸、台灣」(或中國大陸、台灣)等;
  • 不要稱呼「中國台灣」,應該使用「台灣」;
  • 不要在「簡體中文/漢字」或「簡化字」旁邊稱呼「繁體中文」(如:正簡中文),建議使用「繁體中文/漢字」或「傳統中文/漢字」;但「繁體中文」單獨出現時,無此建議;
  • 不要稱呼「五星旗」,應該使用「五星紅旗」;
  • 不要稱呼「解放戰爭」或「動員戡亂」,應該使用「國共內戰」(或第三次國共內戰,或中國內戰);
  • 不要稱呼「解放後」,應該稱呼「1949年後」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行文必雅及使用標準國文(現代典範白話文),避免口語化,以及在此條件下顧慮繁簡轉換的便利,等等,都跟Koika指出的一樣,不用贅述。
在外部連結上,如果某項內容是引用該項外文資料做參考,我覺得有必要放入;官方網站如果沒有中文版,也應可放入外文版(儘管上述兩種情況在實際中多為英文)。其他僅做為有興趣可以閱讀的外部連結,則可以只保留中文資料(要看外文資料的外部連結,應可在外文版的條目找到)。--roc (talk) 06:46 2005年12月2日 (UTC)

附註:上面的具體示例,如果沒有意見,我想寫入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觀點作為社群共識留存。--roc (talk) 06:56 2005年12月2日 (UTC)

上文有些是討論繁簡用字,應在其他地方作出說明,與中立觀點無關;而「中港」和「五星旗」這兩個詞語,我在香港人來看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中港」只是作為「中國內地與香港」這意思的縮略詞(在這裏不會使用「大陸」二字)。--Hello World! () 16:39 2005年12月2日 (UTC)

有地域或群體屬性的稱呼,我認為:一、應考慮使用該地或該群體的自稱用法;二、不冒犯辭彙的有關各方。大陸人是「中港」一詞的關係方之一,一些大陸人認為「中港」有冒犯性,並認為應該使用「內地、香港」或「大陸、香港」;而後兩種稱法並不冒犯香港人及其他大陸人。「五星旗」是在中國大陸長期使用的國旗,很多人即便不喜歡共產主義,也跟它有感情連繫,他們一貫稱呼該旗為「五星紅旗」,並認為「五星旗」有冒犯性;而「五星紅旗」對其他人並不具有冒犯性。就好像,「維多利亞港」在大陸經常被稱作「維多利亞灣」,但這是香港的一個地方,根據部分大陸人的用法及感覺來決定應該怎樣稱呼該地比較不妥。--roc (talk) 05: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我建議即刻成立「Wikipedia:用字遺詞標準」來處理這一系列的問題,有些用字問題的確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畢竟早一天完成,就早一天讓中文維基更專業。Koika 21: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或許可以整合到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觀點Wikipedia:格式手冊裏,這樣比單立較能明白法源。--roc (talk) 04:24 2005年12月5日 (UTC)

關於標點符號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看了許多文章,發現有些文章里的標點符號是使用半角的,有的是使用全形,有的半角全形混用,看起來很不美麗。請問中文維基里有沒有這方面的制度?編寫文章時應該全部使用全形標點還是可以混用?(Lihui912 03: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應該用全形。--Alexcn 03:1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但是引用外文或是特殊文字,比如某種物質的化學名稱,還是用半角的符號比較好看。--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條目標題中的冒號和括號必須使用半角的。因為這樣才能使用一些特殊功能--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6 2005年12月21日 (UTC)
內文應該都用全形的,目前不統一的情況是一些人還沒弄清楚這規則,所以不少半形的文章,遇到的話就要儘量改成全形。--ffaarr (talk) 03:3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參見Wikipedia:格式手冊。--Wikijoiner 03:4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內文半形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早期的條目計數方法是根據條目中至少有一個半形逗號來計算條目數的。因此可能有一些早期建立的文章還存在這種問題。參看Wikipedia:什麼是條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5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希望高手開發個機械人把半角自動換成全形--Siriudie 06:17 2005年12月21日 (UTC)
有必要麼?使用簡單的查找替換就可以吧。--zy26 was here. 03:27 2005年12月23日 (UTC)

關於斜體

漢字的斜體用於屏幕顯示的時候很不好看,能不能把斜體改成諸如「楷體」之類與正文不同但又容易辨認的字體呢?--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的確。但問題是外文怎麼辦?--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8 2005年12月21日 (UTC)
對於技術問題我不了解,不過我希望對於''標記以內的文字,系統可以通過判斷是否是漢字還判斷是使用斜體還是楷體,另外,我不知道在大陸之外有沒有使用「楷體_GB2312」這個字符集。--Siriudie 06: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可是好像英語中使用斜體的地方和中文使用楷體的地方並不一致。例如英語中書名使用斜體,但是中文書名加書名號。而且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其他語言中對謝提的使用要求。雖然Siriudie的想法很好,估計實現起來也有一定難度。(一旦涉及到多語言問題就很麻煩)--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5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知道能不能引入一種新的記號表示楷體?--Alexcn 08:11 2005年12月21日 (UTC)
楷體似乎不能適用於各種OS。我覺得只能建議大家編輯到漢字時,儘量不要用斜體。--百楽兔 08:4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我的意思不是用楷體替換所有的斜體,我的意思是想討論一下該怎樣標明非正文文字,比如「引言」、「參見」一類外文維基百科經常使用斜體表示的文字。--Siriudie 09:0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是啊,這個問題很頭痛,如果楷體不能用,那有沒有其它字體可以用?--長夜無風 12:21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該朝變換字體的方向思考,因為那是行不通的,各種OS中的字體都不相同。能思考的方向只有style。百楽兔 12:43 2005年12月22日 (UTC)
可以同時使用多種字體啊。--zy26 was here. 06:23 2005年12月23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