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2年7月23日《大亚洲》头版

大亚洲》(印尼语Asia Raya;或拼作“Asia Raja”)是东印度群岛被日本占领期间一份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行的报章。

背景[编辑]

大日本帝国在1942年占领荷属东印度之后便要求一群日本作家和知识分子前往东印度群岛,融入当地的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社会;日本对其他被占领的国家也实行了相同的政策。这群人就是包括小说家阿部知二在内,约由190人组成的“宣传组”,他们在1942年初抵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大亚洲》的报章[1]。日本人和土著都参加过这份报章的管理和出版工作[2]

历史[编辑]

《大亚洲》的创刊号在1942年4月29日出版,一份四版[2]。该报每天出版一期,初期发行量为15,000份,每份售价1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3]。报社大部分土著员工都曾经当过立场保守的大印度尼西亚党英语Partai Indonesia Raya党报《一般新闻》(Berita Oemoem)的编采人员,另一些土著员工则来自更为激进的社团(通常是左派社团)[4]

审查局在1943年2月颁布行政命令,宣布每一份《大亚洲》日报的版数会从四版减少到两版,原因是日本参战带来的消耗引致纸张短缺的情况;不过报社每星期仍然可以出版一期合共四版的报章。报社编辑部也在同时宣布自当年3月起调升订阅费[3]。报社又在1944年开始征收附加费,有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务者英语Romusha和在乡土防卫义勇军服役的士兵支薪[5]

《大亚洲》日报曾于1945年3月12日在巴达维亚都酒店举行一场圆桌会议;很多参与新生活运动(Gerakan Hidoep Baroe,由苏卡诺穆罕默德·哈达领导)的讲者都在会议上演讲,讨论振兴独立运动的方法。讲者当中包括后来成为政府部长的奥图·伊斯干达·迪·纳塔英语Oto Iskandar di Nata玛丽娅·乌尔法·桑托索英语Maria Ulfah Santoso,以及后来成为印尼总理苏丹·夏赫里尔。《大亚洲》曾经一连三日详细报导会议的演讲内容[6]

《大亚洲》日报在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独立宣言》发表后仍然继续出版,当时该报主要报导的消息和由土著领导的新政府,以及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有关[5]。报社一直到同年9月7日才刊登大字头条“《大亚洲》告别”("Asia Raya Minta Diri"),并以政权更迭为由宣布停刊[7]

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收录了载有各期《大亚洲》日报内容的微缩胶片[7]

政治立场[编辑]

《大亚洲》日报是政治宣传工具,强调日本令亚洲各地“共存共荣”的愿景,并尽量避免报导日军的战争罪行。该报会以积极的角度报导可能会引起群众不满的消息,例如他们会把在爪哇岛以外工作的受强制劳动者称为英雄[8]

该报使用的措辞明显偏向日本。该报报导形容日军士兵“勇敢”、“强大”,又形容盟军士兵“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和“软弱”[9]。这种描写也会在报章上的广告中出现[10]

著名人物[编辑]

作家萨努西·巴奈曾经为《大亚洲》日报撰写文化专栏[4]。其他曾经在该报发表作品的著名作家还包括创作短篇小说的阿赫迪亚特·卡尔达·米哈查英语Achdiat K. Mihardja安查尔·阿斯马拉英语Andjar Asmara巴格里·西里格尔H·B·耶辛穆罕默德·巴尔法斯[11]罗西汉·安瓦尔英语Rosihan Anwar乌斯玛尔·伊斯迈耳英语Usmar Ismail,以及创作诗歌的鲁斯丹·埃芬迪。其中,安查尔还在该报发表过连载小说,耶辛、安瓦尔和乌斯玛尔也曾经在该报发表过诗歌。《大亚洲》日报还会发表包括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圣雄甘地的著作在内的翻译作品。[12]

脚注[编辑]

  1. ^ Mahayana 2007,第177页.
  2. ^ 2.0 2.1 Mahayana 2007,第178页.
  3. ^ 3.0 3.1 Mahayana 2007,第179页.
  4. ^ 4.0 4.1 Mark 2011,第238页.
  5. ^ 5.0 5.1 Mahayana 2007,第180页.
  6. ^ Mrázek 1994,第251页.
  7. ^ 7.0 7.1 Mahayana 2007,第181页.
  8. ^ Mahayana 2007,第184页.
  9. ^ Mahayana 2007,第185页.
  10. ^ Mahayana 2007,第186页.
  11. ^ Tempo 1975, Balfas Berpulang.
  12. ^ Mahayana 2007,第209–215页.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