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红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4°49′53″N 121°14′44″E / 24.831303°N 121.245488°E / 24.831303; 121.245488

大平红桥
太平橋
坐标 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坐标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
跨越打铁坑溪
地点桃园市龙潭区大平里
官方名称大平桥
其他名称糯米桥、大坪桥
维护单位桃园市政府
历史
开通日1923年2月12日
地图
地图

大平红桥,位于台湾桃园市龙潭区大平里跨越打铁坑溪的红砖桥,建于1923年,为桃园市历史建筑

由来[编辑]

昔日,大汉溪水位高,关西一带农产品出口会运到三坑子老街码头[1]。在乾隆时期,就有卫阿贵、萧鸣皋、黄庆兴等人集资建立从关西牛栏河开始,经柯仔崎、十股寮、清水坑、大平到三坑河床的古道[2]

1923年,在陆昌义、张金城、张鼎生等人发起下,委由大仓土木株式会社承包,兴建有五座桥拱的红砖桥梁,以确保大平、三坑往来交通安全[3]。1923年2月12日竣工[3][4],耗资日币两千零五十四圆[4],桥长近五十米,宽约两米,可容牛车通行[5]。许多人都误会是糯米桥,但后来发现其实是水泥材质[4]。建材与当时进行桃园大圳工事所需砖材相同[3]

台三乙线开辟后,古道失去交通功能,使得桥身逐渐荒废[6]

观光[编辑]

红桥与榕树

大汉溪上游的打铁坑溪鲜受污染,河水清澈[7]。虽历经多年雨露风霜,砖桥仍完整如初,赭红色的桥身映照溪流绿野,而有“红桥”之称[6]。大平、三坑等地方人士组成的文史工作协会,就用“红桥”为名[8]。除有“糯米桥”、“大坪桥”、“大平红桥”等俗称外,官方名称“大平桥”是因其行政区属大平里[9]。日治时期的桥碑说明取名为“太平桥”是以希永垂不朽[3]

2001年9月12日,为配合角逐台湾历史建筑百景,桃园县政府文化局先选出包含此桥、八德三元宫八德吕宅著存堂燃藜第红楼的廿景供民众票选[10]。在被票选为台湾历史建筑百景第六十五名后,2002年2月21日,农委会水土保持局两名技士会同地主何应焕、大平村长锺添翞、民代陈春钱等走勘,敲定补助新台币五千余万元,在红桥上下游砌建亲水公园[11]。该年6月,水保局以一千五百万元进行红桥段野溪整治,采生态自然工法,用现地原有石块堆积,让石缝天然间隙营造成鱼虾生存空间,又每五米加设固定截墙以增安全[7]。施作亲水公园时,地方还呼吁勿伤到桥头的茄苳、榕树[12]

游客会从石园活鱼餐厅附近小径、或随台三乙线的路标引道从桥北端进入[3]。龙潭乡公所也答应民众要求,在台三线七公里五十米处制作观光导览图、中正路新生段增设指引路标、大平社区入口及前进八百米转弯处各设指标,以便旅客前往[13]

文保[编辑]

大平桥
太平桥碑
位置桃园市龙潭区大平里14 邻打铁坑溪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大正12年(1923年)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桥梁
详细登录资料

在大平长大的县议员魏雪卿说,纳莉水灾让打铁坑溪护岸受创严重,此桥依然屹立不摇,证明先人的造桥技术及品质[12]。2000年,桥身填土,让原先三十公分的砖造护栏埋没,引起龙潭乡文史工作者曾新参惋惜[6]

2003年3月25日,桃园县定古迹暨历史建筑审查委员会在副县长黄敏恭带领下,来龙潭乌树林翁宅祖堂六桂传香龙潭三和江夏科文祖堂、大平红桥会勘[14]。在被列为历史建筑后,2020年9月初,进行改善工程,以保护桥体[5]。原先桃园市政府文化局想把桥头的竣工捐题碑拟移至室内保存,遭龙潭导览协会理事长徐凤园、市议员徐玉树等反对,因此重新审议[4]

参考[编辑]

  1. ^ 余学俊. 這座紅橋 一百歲了 堪稱石門水庫周邊發展的歷史縮影. 联合报. 2003-06-28 (中文(台湾)). 
  2. ^ 刘爱生. 暗紅伴翠綠 龍潭大平橋古意盎然 拱型橋墩線條優美 全長一百公尺走過七十載風霜. 联合报. 2001-02-23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陈大鹏. 龍潭鄉紅橋 尋幽攬勝好選擇 傳以糯米加泥土打造 十分堅固. 民生报. 2001-05-24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蔡明亘. 桃園大平橋拆碑異地保存 地方反彈 建於1923年曾獲全國百大歷史建築 在地人認「竣工捐題碑」是身分證 市府將重新審議. 中国时报. 2022-07-08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中文(台湾)). 
  5. ^ 5.0 5.1 郑国梁. 龍潭河川改善工程 險毀百年紅橋 本要避免漂流物撞擊橋體 包商在橋上設腳架幸未破壞橋面與結構 現已改在橋兩端做圍籬. 联合报. 2020-09-14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林玉文. 龍潭紅橋無故填土 古樸原貌破壞殆盡. 联合报. 2000-09-19 (中文(台湾)). 
  7. ^ 7.0 7.1 余学俊. 生態工法 龍潭紅橋不走味 用現地原有石塊堆積 營造魚蝦生存空間 加上親水設施 留住田野風光. 联合报. 2002-10-07 (中文(台湾)). 
  8. ^ 刘爱生. 紅橋文史工作會 昨連署成立. 联合报. 2007-01-24 (中文(台湾)). 
  9. ^ 宋玉澄. 【走過歷史】百年紅磚糯米橋─大平紅橋. 人间福报. 2022-02-22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中文(台湾)). 
  10. ^ 黄文杰. 票選歷史建築歡迎參一腳. 中国时报. 2001-09-05 (中文(台湾)). 
  11. ^ 余学俊. 農委會補助經費 砌建親水公園 龍潭百年紅橋 將現昔日風華. 联合报. 2002-02-22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余学俊. 老榕、茄苳、糯米橋 皆是「活歷史」 龍潭紅橋整修 不傷老樹. 联合报. 2002-10-15 (中文(台湾)). 
  13. ^ 廖国安. 《熱線信箱》大平紅橋 盼增路標. 联合报. 2006-12-28 (中文(台湾)). 
  14. ^ 余学俊. 126處歷史建築 專家履勘 縣長朱立倫祖厝梅鶴山莊古意盎然 維護工作仍得加把勁. 联合报. 2003-02-2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