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乔纳森·利瑟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纳森·利瑟姆
利瑟姆2012年3月于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原文名称Jonathan Lethem
出生Jonathan Allen Lethem
(1964-02-19) 1964年2月19日60岁)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笔名Harry Conklin
职业小说、散文及短篇故事作家
国籍美国
创作时期1989年至今
代表作
奖项
配偶雪莱·杰克逊英语Shelley Jackson(1987年–1997年)
Julia Rosenberg(2000年–2002年)
Amy Barrett
儿女2名
受影响于
官方网站
jonathanlethem.com

乔纳森·艾伦·利瑟姆(英语:Jonathan Allen Lethem,姓氏发音:/ˈlθəm/[1],1964年2月19日)是一名美国小说家、散文作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代表作有《布鲁克林孤儿》和《孤堡英语The Fortress of Solitude (novel)》等等。

经历[编辑]

早期生活[编辑]

乔纳森·利瑟姆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理查·利瑟姆是一位前卫艺术家,母亲朱蒂斯·利瑟姆则活跃于政治运动。他有一个弟弟与一个妹妹,弟弟布莱克·利瑟姆后来成为艺术家,妹妹玛拉·利瑟姆则成为摄影师[2]。乔纳森成长于纽约近郊的伯尔伦姆山丘,现在当地已是一片高级住宅区,但当时居住着许多嬉皮与流浪者,而利瑟姆家就住在一栋多人合居的公社。尽管成长于种族主义的阴影之下(乔纳森有犹太血统),乔纳森仍认为自己的童年“令人(回忆起来)兴奋不已”且对他产生极深远的影响[2]。他从巴布·狄伦的音乐中获益良多,此外他也十分欣赏科幻类型的题材,例如菲利普·狄克的作品或是电影《星际大战》等,甚至由于太钟爱这部电影而进电影院欣赏了21次之多[3];而菲利普·狄克的作品对他则有“大麻庞克摇滚一般的吸引力”、“令我的人生无可救药地循着它的精神前进”[4]:77

乔纳森的双亲在他年纪还小的时候便已离婚,而母亲则在他13岁的时候死于脑癌[4]:36-37。这段经历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表示他的书里一直都有“为失去语言、回忆或身边的人而嘶吼的巨人”[2]。由于想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位画家,乔纳森考进纽约的音乐与艺术高中学习绘画,他描述他那时的绘画风格是:“油腔滑调、不正经与卡通式的”[5]。在学校里他尽情地绘画与写作,同时也制作过动画电影,甚至还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文学交流》(The Literary Exchange)。此外他也写了一篇长达125页、名为《英雄》(Heroes)的小说,但未发表。

高中毕业后,他在1982年进入位于佛蒙特州本宁顿学院。班宁顿学院让他对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产生动摇,“现实层面上,我认为父母给我的波希米亚式成长环境会使我们失去领悟力,甚至让我们变得贫穷……而在班宁顿,这些背景都会被彻底动摇[5]。”这让他体认到他其实热爱写作更甚于绘画。于是他在二年级时退学,并搭便车自丹佛科罗拉多州来到加州伯克莱市,“我横越过绵延于怀俄明州犹他州内华达州的数千里沙漠,口袋里却只有40美元”他形容这次旅途是“我这辈子做过最蠢也最难忘的事”[6]。他在加州住了12年,在一家书店当店员,由此开始了文学写作[7]

作家生涯[编辑]

乔纳森的第一本小说《Gun, with Occasional Music英语Gun, with Occasional Music》是一个融合科幻元素与侦探情节的故事,包括会说话的袋鼠、未来世界的毒品交易与低温监狱等。它在1994年时由哈考特商贸出版社英语Harcourt (publisher)出版时让乔纳森感到极为兴奋与雀跃:“我想像着我的第一本小说被发行成平装本……一家声望极高的出版社正为它装订……我像是置身于天堂一样[5]。”,这本小说刚出版时并未受到太大的注意,但在《新闻周刊》给予它“大胆而富于自信的初试啼声之作”的评语后便带来巨大的成功与好评[8]。《Gun, with Occasional Music》后来曾入围1994年的星云奖并被《轨迹杂志英语Locus (magazine)》的读者票选为1995年最佳小说。1990年代中叶,导演艾伦·帕库拉还买下它的电影版权,这促使乔纳森辞去书店店员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作家[8]

乔纳森的第二本小说《Amnesia Moon英语Amnesia Moon》紧接着在1995年出版,小说的灵感来自乔纳森搭便车横越大半个美国的经验[6],内容包含失忆、碎片与世界末日后的美国等元素。1996年,小说集《The Wall of the Sky, the Wall of the Eye英语The Wall of the Sky, the Wall of the Eye》出版,内容收录了一些他的早期作品。当时他已从旧金山湾区搬回布鲁克林[6],并继续他的第三本与第四本小说的写作。《As She Climbed Across the Table英语As She Climbed Across the Table》与《Girl in Landscape》分别在1997年与1998年出版。《Girl in Landscape英语Girl in Landscape》描述一个近未来的世界中,正值青春期的佩拉与她的家人移民到外星球,与当地居民“造拱族”(Archbuilders)一同生活的故事。乔纳森自承故事中出现年轻女孩与有暴力倾向的父亲的角色是受到约翰·韦恩的1956年西部电影搜索者》的影响[9]

《布鲁克林孤儿》[编辑]

在回到布鲁克林后,乔纳森开始着手写下他的第五本,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一本小说:《布鲁克林孤儿》。《布鲁克林孤儿》一改前几部作品的科幻风格,走回乔纳森最初的侦探小说路线。故事描述一名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圣文森少年之家、患有妥瑞症的孤儿莱诺意外卷进一起谋杀案中,为了摆脱自己的嫌疑,莱诺开始追查起幕后真正的凶手与真相[10]。乔纳森认为莱诺这个角色“无疑是我写过所有主角中最引人注目的”并表示他写作这本小说时“像是站在外面观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这个故事不需要我,它只是在找人把它写成小说而已[5]。”无论如何,《布鲁克林孤儿》都为乔纳森带来巨大的成功与好评,该书赢得1999年美国国家书评奖、2000年金匕首奖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奖项,甚至还被《君子杂志》选为1999年的年度小说,美国演员爱德华·诺顿还考虑要改编其为电影[11]

《布鲁克林孤儿》的成功使乔纳森一时声名大噪,并为他带来了“类型小说突破者”的称号[12]。书评们指出他的小说中总夹杂着侦探、科幻与自传成分,而非只有单一类型。而乔纳森则认为他这种特别的写作风格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总能将现实与想像自然而毫无自觉地结合在同一张画布上[12]。”而《时代杂志》的书评列夫·葛罗斯曼则认为他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结合在一起,与他同类型的作家还有麦可·谢朋玛格丽特·爱特伍苏珊娜·克拉克等人[13]

书籍作品[编辑]

长篇小说[编辑]

短篇小说[编辑]

  • This Shape We're In》(2000年)

短篇故事集[编辑]

漫画[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 Cohen, Samuel. After the End of History: American Fiction in the 1990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9. [contains discussion of The Fortress of Solitude]
  • Clarke, Jaime (ed.). Conversations with Jonathan Lethem. Literary Convers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2.
  • Luter, Matthew. Understanding Jonathan Lethem.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15.
  • Peacock, James. Jonathan Lethem. Contemporary American and Canadian Writer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2.

参考文献[编辑]

  1. ^ The Jonathan Lethem Reading and Why I Need GPS. 2004年11月15日 [2017年7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英语). 
  2. ^ 2.0 2.1 2.2 Jackie McGlone. Brooklyn dodger. 《苏格兰人报》. 2007-05-26 [200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英语). 
  3. ^ Aida Edemariam. The borrower. 《卫报》. 2007-06-02 [200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英语). 
  4. ^ 4.0 4.1 (英文)Lethem, Jonathan. The Disappointment Artist. 双日出版社. 2005. ISBN 0446672378. 
  5. ^ 5.0 5.1 5.2 5.3 Interview: Jonathan Lethem. 《邮路杂志》. 2002年 [200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英语). 
  6. ^ 6.0 6.1 6.2 Fiona Kelleghan. Private Hells and Radical Doubts: An Interview with Jonathan Lethem. 《科幻小说研究》. 1998年7月 [200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5) (英语). 
  7. ^ Zachary Houle. A Conversation With Jonathan Lethem. The SF Site. 2000年11月 [200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英语). 
  8. ^ 8.0 8.1 Elizabeth Gaffney. Jonathan Lethem: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Genres. 《出版者周刊》. 1998年3月30日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英语). 
  9. ^ Jonathan Lethem. Breeding Hybrids in the Genre Garden. 《轨迹杂志》. 1997年10月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5) (英语). 
  10. ^ 尹怀君. 布魯克林孤兒. 国立政治大学广电学系. [2010-05-30]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1. ^ Michael Fleming. Norton birthing 'Motherless': New Line nurturing Lethem novel. 《综艺》. 1999年10月13日 [200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9) (英语). 
  12. ^ 12.0 12.1 Diane Cardwell. Untangling the Knots of a Brooklyn Boyhood. 《纽约时报》. 2003年9月16日 [200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3) (英语). 
  13. ^ Grossman, Lev. Pop Goes the Literature. 《时代杂志》. 2004-12-17 [200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