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爪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懒爪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后期, 92–91 Ma
麦氏懒爪龙的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镰刀龙科 Therizinosauridae
属: 懒爪龙属 Nothronychus
Kirkland & Wolfe, 2001
模式种
麦氏懒爪龙
Nothronychus mckinleyi

Kirkland & Wolfe, 2001
其他物种
  • 葛氏懒爪龙 N. graffami
    Zanno et al., 2009

懒爪龙属属名Nothronychus)又名伪君龙,是种镰刀龙类恐龙;镰刀龙类是群奇特的兽脚亚目恐龙,拥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类似鸟类骨盆结构(也类似鸟臀目)、脚掌有4个往前的脚趾。

懒爪龙的模式种麦氏懒爪龙N. mckinleyi),由詹姆斯·柯克兰(James Kirkland)与Douglas G. Wolfe在2001年所叙述、命名,化石是在新墨西哥接近亚利桑那州边界的祖尼盆地所发现,该地属于莫瑞诺山组(Moreno Hill)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土仑阶中期。第二个种是葛氏懒爪龙N. graffami) ,是在2009年被叙述、命名,化石发现于犹他州的Tropic Shale组,年代为土仑阶早期,比麦氏懒爪龙早了100万到50万年。

懒爪龙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类似树懒的指爪”,因为这种动物让柯克兰联想起巨大的地懒[1]

叙述[编辑]

懒爪龙与人类体型比较。
葛氏懒爪龙的骨架模型(头部特写)

懒爪龙属于兽脚亚目的虚骨龙类,但并非是类似暴龙肉食性恐龙;而懒爪龙与它们的近亲演化成为草食性[2]。懒爪龙是种二足恐龙,并以比它们的肉食性祖先还要直立的姿势来行走。懒爪龙身长约4.5到6米,高度为3到3.6米,重量约一公吨[3]

一个由两个独立标本组合而成的骨骼重建,已完成40%到50%,可让科学家们描述懒爪龙的特征。小型头部,拥有许多叶状牙齿,适合切碎植被。颈部长而细。手臂长,手部灵巧,手指上有10公分长的弯曲指爪。腹部相当大。后肢结实。相当短的尾巴。麦氏懒爪龙与葛氏懒爪龙的差异在于,前者的体型较瘦小、尺骨较弯、以及一些脊椎的特征[2]

懒爪龙是北美洲第一个发现的镰刀龙类,之前发现的镰刀龙类都是来自于中国蒙古[1]。懒爪龙的体型比死神龙慢龙还大,但在某些层面则比这些亚洲近亲还要原始。在2005年的犹他州,则发现了一个较早期的相关物种犹他铸镰龙

外表类似树懒的懒爪龙生存于中白垩纪,约9000万年前;它们生存于似沼泽的森林,类似路易斯安那州的河流出海口。这个时代的地球气候非常温暖,而海平面比现在高约300米,而干燥土地明显地减少许多。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恐龙化石,尤其是北美洲,这使得懒爪龙与相关发现变的非常重要。

懒爪龙的亚洲近亲拥有类似鸟类的特征,而且化石中保存了羽毛压痕,这显示懒爪龙可能也覆盖者绒毛状羽毛,使它们看起来类似食火鸡。目前并没有在懒爪龙的化石上发现羽毛压痕,可能因为它们所处环境的沉积层无法保存脆弱的羽毛。

发现与种[编辑]

懒爪龙的第一个化石,是一个肠骨,发现于新墨西哥州祖尼盆地,当时被误认为是祖尼角龙的部分头盾。研究人员后来发现这是镰刀龙类的化石,并在当地发现更多相关化石。在2001年6月19日,亚利桑那共和报(Arizona Republic)首次宣布懒爪龙的发现与名称。但直到2001年8月22日,懒爪龙才被正式叙述于科学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由古生物学家詹姆斯·柯克兰(James Kirkland)与Douglas G. Wolfe所叙述、命名,模式种麦氏懒爪龙N. mckinleyi),种名是为了致敬化石发现地的主人鲍比·麦金利[1]

懒爪龙的第二副标本,是一个脚趾骨头,是在1999年由一位居民发现于犹他州的Tropic Shale组。在白垩纪晚期,该地区属于西部内陆海道,因此形成了大范围的海相沉积层。北亚历桑纳博物馆曾在当地进行多次挖掘活动,挖出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尤其是蛇颈龙类[3]。这个镰刀龙类化石的发现地点,在白垩纪晚期距离海岸约100公里。之后,北亚历桑纳博物馆在当地发现了更多相关化石。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犹他州标本相当类似麦氏懒爪龙,但体型较大,年代较古老[3]。在2002年的美国洛矶山脉地质学会的两次会议上,首次讨论了犹他州标本[4][5]。在2007年的亚利桑那地质学会,这个标本被判定是懒爪龙的新种,但没有命名[3]。在2009年7月15日的《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正式发表新种的研究与名称,名为葛氏懒爪龙N. graffami) ,种名是纪念化石发现者Merle Graffam[2]

大众文化[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Kirkland, J.I., and Wolfe, D.G. (2001). "First definitive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3): 410-414.
  2. ^ 2.0 2.1 2.2 Zanno, L.E., Gillette, D.D., Albright, L.B., and Titus, A.L. (2009). "A new North American therizinosaurid and the role of herbivory in 'predatory' dinosaur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ly 15, 2009, doi: 10.1098/rspb.2009.1029.
  3. ^ 3.0 3.1 3.2 3.3 3.4 Gillette, D.D. (2007). "Therizinosaur: Mystery of the Sickle-Clawed Dinosaur." Arizona Geology, 37(2): 1-6. pdf availab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23.
  4. ^ Albright, L.B. III, Gillette, D.D. and Titus, A.L. (2002). "New records of vertebrat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ropic Shale of Southern Utah."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in Grand-Staircase 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 and Surrounding Area I, 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Gillette, D.D., Albright, L.B. III, Titus, A.L., and Graffam, M.H. (2002). "Discovery and excavation of a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ropic Shale (Early Turnoian), Kane County, Utah."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in Grand-Staircase 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 and Surrounding Area I, 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