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耀勋
出生1903年 (1903)
日治台湾南投厅草屯镇
逝世1986年(82—83岁)
 美国
教育程度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1928)
年代20世纪哲学
研究领域台湾哲学

洪耀勋(外文拼音:Hung Yao-hsün/Hung Yao-hsun/Hung Yao-Shun[1],台文:Âng Iāu-hun,1903年—1986年),南投草屯人。毕业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曾任台北帝国大学讲师,二战爆发时赴往北平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战后回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及系主任,著有《西洋哲学史》、《实存哲学论评》、《哲学导论对话》等,为台湾哲学思想的先驱。

生平[编辑]

洪耀勋出生于南投草屯[2]。其父洪清江曾任草屯街庄助役、信用组合理事、草屯街协议员等。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攻读,1927 年返台与台湾民众党干部吴淮水之妹吴琇进结婚,隔年毕业旋即归国担任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副手、助手乃至讲师,曾于《台湾文艺》发表〈悲剧哲学─齐克果与尼采〉(悲剧の哲学─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芸术与哲学─特别是它与历史社会的关系〉(芸术と哲学─特にその历史的社会との関系)二文等探讨实存哲学。1937 年起日据华北,受过日本高等教育的台籍知识分子也被派驻至占领区;洪耀勋因此受派赴北平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后于周作人为校长的北京大学任教授,著有《认识论》、《存在与真理─对努兹比塞真理论的一个考察》(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论の一考察)等。战后 1946 年与滞北平天津的台籍菁英组织台湾省旅平同乡会,并创办《新台湾》杂志为台人权益发声。回台后受林茂生引荐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而 1950 年起担任主任长达二十载,作育英才无数,捍卫哲学思想的自由,然 1972 年退休后旋即爆发党政势力迫害大学自治的台湾大学哲学系事件[3]。著有《西洋哲学史》、《实存哲学论评》、《哲学导论对话》等,除专研实存哲学外,对佛学亦有领略 ─ 台大晨曦学社于 1960 年 4 月 8 日成立时曾邀请洪耀勋授讲《我对佛教的看法》(My View of Buddhism),此篇附有英文佛学名相的演讲记录,后登载于《菩提树》第 98 期。

洪耀勋 1986 年于美国辞世。其台大宿舍位于青田街8巷12号,现为老屋茶馆。洪耀勋家学渊厚,出身草屯门第,后继更是人才济济:其子洪伯文为生物科技尤其DNA研究的权威;侄子洪伯廷曾任台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附设医院眼科部主治医师;外甥许世楷津田塾大学名誉教授、亚东关系协会理事,曾任台北驻日本经济文化代表处代表,为在日台湾独立运动领导者之一。

理论与主张[编辑]

洪耀勋负笈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8 年归国后任职于台北帝国大学,与属京都学派务台理作日语務台理作、冈野留次郎、淡野安太郎日语淡野安太郎共事,受当时思潮京都学派哲学及实存主义(Existenzialismus)影响,著述见诸于学术论丛及报章杂志等[3][4][5],研究海德格齐克果雅斯培和辻哲郎、努出比彻等,对实存运动思想体系研究建树甚丰,也以台湾语言文化为本体来建构实存(die Existenz)思想体系;战后因言论自由压制及母语限制,洪耀勋虽转向实存论的纯哲学研究,然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内默默守护思想自由,为解严后狂飙的本土运动、存在主义等思潮埋下思想遗绪的种子,可谓之“台湾哲学的盗火者”[3]

以台湾语言文化为本体的风土论[编辑]

洪耀勋〈创造台人言语也算是一大使命〉(1932)主张“没有言语则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则没有批判、没有批判则不能达到事物的真相”[6],行文间可端一方面德国浪漫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赫德语言源论,另一方面德国实存主义海德格语言存有论的思想影响等,自脱于当时台湾新文学,进而主张台湾语文自身的主体性。〈风土文化观─台湾风土との联关に于て─〉(1936)两篇[7][8]则引述和辻哲郎批判海德格《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而建立以空间为前提之“风土论” ─ 可参之人文自然环境的环境(Milieu) ─ 来论述台湾语言文化不可化约的个殊性;此论不仅是为当时台湾文艺找到思想理据的抽象原则,也是借由黑格尔辩证法处理台湾作为“种”的“人间”(此处日文意指为人的总称,亦为人世间之解)考察,进而提出台湾“社会性”为中介处理“个人─社会”、“历史─风土”等个中互为的辩证关系[3][9][10]

生存交涉的实存哲学[编辑]

〈今日に于ける哲学の问题〉(1934)两篇[11][12]则是从康德尼采马克思黑格尔为肇,胡塞尔海德格为嗣,研论实存哲学 ─  一方面论张哲学“人(间)为何”(人间は何であるか)的命题,另一方面研析黑格尔海德格如何处理“个人─群体”实存的辩证关系。〈悲剧哲学─齐克果与尼采〉(1935)[13]则由齐克果“实存”─尼采“生”的脉络处理何以否定之力克服古典哲学体系的崩坏,亦即,回到自身“人间は何であるか”的实存哲学问题。〈芸术と哲学特にその历史的社会との関系〉(1936)[14]提出“生存交涉”的辩证关系为当时台湾文艺的论述供以理据 ─ 个体自主自觉的存在与其他客体的存在的实存关系。

真理论的绝对辩证法[编辑]

哲论著作〈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论の一考察〉(1938)[15] 研究乔治亚哲人努出比彻(Schalwa Nuzubidse)二书《真理与认识的构造─真理论的实在论的第一导论》(Wahrheit und Erkenntnisstruktur. Erste Einleitung in den Aletheiologischen Realismus, 1926)、《哲学与智慧─真理论的特殊导论》(Philosophie und Weisheit. Spezielle Einleitung in die Aletheiologie, 1931),是以努出比彻“真理论”、曾天从“纯粹现实学的体系”为底,进而彻底理论化“真理论的绝对辩证法”,提出“相即”互相渗透及“包越”超对立的辩证关系,借此扬弃绝对否定的中介(intermediate),“作为绝对静即绝对动的全体的、现实的真理论的绝对辩证法”得以成立的可能[16]

对学术自由的贡献[编辑]

洪耀勋担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二十载间,虽锋头不比当时口若悬河的殷海光,但扎实的学术功夫不仅致力与实存主义德国哲学研究,为本土运动、存在主义等思潮埋下思想遗绪的种子,更是多次任内谨慎进用师资,不但挡下情治系统试图安插的眼线人马,并保得同仁陈康、殷海光得以藉《自由中国》发表时论,曾天从能够私下安然研究马克思,也不断栽培哲学后进:傅伟勋赴美深造因其兄长政治犯傅炜亮、傅伟奇政治犯身份受阻,因洪耀勋力保方能成行;聘白色恐怖受难者遗族如台共知识分子杨克煌之女杨斐华[17]为助教、师承左翼僧侣高执德的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叶阿月任教佛学;而杨树同、郭实渝、胡基峻、张瑞良(张炎宪胞姐)、邬昆如等皆为洪耀勋门下,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实务上,均保卫了台大哲学系的自由学术风气[3]

著作列表[编辑]

本列表列出洪耀勋的著作[18][19]

著书[编辑]

  • 1938《认识论》。北平:北平师范大学 [约1938-1945年间,由赵天仪得知以日文书写线装书形式出版(上课讲义集结成书)]。
  • 1957《西洋哲学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 1957《西洋哲学史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 1962《哲学导论对话》。台北:协志工业 [1962初版;1966二版;1973 三版;1990 四版]。
  • 1966《实存哲学论评》。台北:水牛 [1966初版;1970二版;1976三版;1989四版]。
  • 1982/3《西洋哲学史 新一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篇章论文[编辑]

  • 1932〈创造台人言语也算是一大使命〉,《台湾新民报》,号400,版11 [昭和7年1月13日]。
  • 1934〈今日に于ける哲学の问题〉,《台湾教育》,号378,页68-76 [昭和9年1月]。
  • 1934〈今日に于ける哲学の问题〉,《台湾教育》,号380,页17-23 [昭和9年3月]。
  • 1934〈断想〉,《台湾警察时报》,页43-45 [昭和9年9月,旨在强调烟酒对身心的戕害]。
  • 1934〈断想〉,《台湾警察时报》,号228,页102-104 [昭和9年11月,旨在阐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 1935〈悲剧の哲学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台湾文艺》,卷2号4,页1-9。
  • 1935〈台湾文化资料整理的诠释学方法〉,《台湾新民报》 [由〈风土〉得知于昭和10年5月上旬在《新民报》发表,失迭]。
  • 1936(正确篇名不详,但与辩证法有关),《东亚新报》,期55,[由〈艺术と哲学〉得知于昭和11年1月11日发表,失迭]。
  • 1936〈芸术と哲学特にその历史的社会との関系〉,《台湾文艺》,卷3号3,页19-27。
  • 1936〈风土文化观─台湾风土との联关に于て─〉,《台湾时报》,页20-27 [昭和11年6月]。
  • 1936〈风土文化观─台湾风土との联关に于て─〉,《台湾时报》,页16-23、28 [昭和11年7月]。
  • 1938〈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论の一考察〉,《哲学科研究年报》,辑5,页195-337 [昭和13年9月15日,推测可能为升等之作]。
  • 1938〈广西の教育〉,《台湾时报》,页94-100 [昭和13年12月]。
  • 1942〈实存之有限性与形而上学之问题〉,《师大学刊》,卷1,页1-8。
  • 1943〈存在论之新动向〉,《师大学刊》,卷2,页1-10。
  • 1951〈海德格哲学导论〉,《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期2,[民40年2月]。
  • 1953〈实存哲学家卡儿.雅思巴斯〉,《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期5,页113-148 [民42年12月]。
  • 1961〈我对佛学的看法〉,《菩提树》,期98,页8-9 [民50年1月8日]。
  • 1962〈瞿尔结戈特—为人,作品和思想〉,《哲学年刊》,期1,页80-117。
  • 1985〈新世界哲学论考〉,《国立台湾大学创校四十周年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论文集》,页1-15。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在〈实存哲学家卡儿.雅思巴斯〉、〈海德格哲学导论〉等文的著者外文拼音为 Hung Yao-hsün,而〈新世界哲学论考〉则为 Hung Yao-hsun。亦有二手文献将其外文拼音为 Hung Yao-Shun。
  2. ^ 章子惠(编). 臺灣時人誌. 台北: 国光. 1947: 68. 
  3. ^ 3.0 3.1 3.2 3.3 3.4 洪子伟. 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 台大文史哲学报. 2014-11-01, (81) [2018-02-10]. ISSN 1015-2687. doi:10.6258/bcla.2014.8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4. ^ 廖钦彬. 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蔡振丰, 张政远; 林永强 (编). 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5: 231–260. 
  5. ^ 廖钦彬.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学の展開─日本哲学と洪耀勳の間.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2015-06-01, 12 (1) [2018-02-10]. ISSN 1812-6243. doi:10.6163/tjeas.2015.12(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6. ^ 洪耀勋. 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 台湾新民报. 昭和7年1月13日, 号400: 版11. 
  7. ^ 洪耀勋. 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台湾时报. 昭和11年06月: 20-27. 
  8. ^ 洪耀勋. 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台湾时报. 昭和11年07月: 16-23、28. 
  9. ^ 廖钦彬. 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 华梵人文学报. 2010-06-01, (14) [2018-02-10]. ISSN 1812-4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10. ^ 林巾力. 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觀〉. 台湾文学研究. 2007-04-01, (1) [2018-02-10]. ISSN 1993-8136. doi:10.6463/tls.200704.00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11. ^ 洪耀勋.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台湾教育. 昭和9年1月, 号378: 68-76. 
  12. ^ 洪耀勋.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台湾教育. 昭和9年3月, 号380: 17-23. 
  13. ^ 洪耀勋. 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台湾文艺. 1935, 2 (4): 1-9. 
  14. ^ 洪耀勋. 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台湾文艺. 1936, 3 (3): 19-27. 
  15. ^ 洪耀勋. 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哲学科研究年报. 昭和13年9月15日,推测可能为升等之作, 5: 195-337. 
  16. ^ 黄文宏. 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 2017-03-01, (53) [2018-02-10]. ISSN 1015-8995. doi:10.6276/NTUPR.2017.03.(5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收入洪子伟、邓敦民(编),2019,《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17. ^ 杨斐华学识蒹优,曾译俄哲邬斯宾斯基(P. D. Ouspensky)著作《第四道》(The Fourth Way: A Record of Talk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G. I. Gurdjieff)与《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
  18.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19.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homepage.ntu.edu.tw.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延伸阅读[编辑]

  • Wu, Rwei-ren. 2003 "Philosophy: Hung Yao-shun's Phenomenology of Taiwanese Spirit".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Pp. 371-378. Ph.D.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吴叡人,2006,〈福尔摩沙意识型态—试论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民族运动“民族文化”论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学》,卷17期2,页127-218。
  • 廖仁义,1988,〈台湾哲学的历史构造─日据时期台湾哲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当代》,期28,页25-34。
  • 黄文宏,2017,〈论洪耀勋“真理论的绝对辨证法”的构想〉,《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期53,页1-34(收入洪子伟、邓敦民(编),2019,《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志野好伸,2019,〈战后洪耀勋的实存概念之探讨〉,洪子伟、邓敦民(编),《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林巾力,2007,〈自我、他者、共同体─论洪耀勋《风土文化观》〉,《台湾文学研究》,卷1期1,页73-107。
  • 思贤,1967,〈洪耀勋先生的“哲学导论对话”评介〉,《台湾风物》,卷17期2,页79-93 [民56年4月28日]。
  • 洪子伟,2014,〈台湾哲学盗火者─洪耀勋的本土哲学建构与战后贡献〉,《台大文史哲学报》,期84,页113-147。
  • 殷海光(著),潘光哲(编),2005,〈致洪耀勋〉,《殷海光书信集》,页47-49。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 曾天从,1986,〈悼念洪耀勋兄辞世〉诗十首,《悼念洪耀勋教授纪念演讲会》。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 [民75年12月1日]。
  • 欧素瑛,2006,〈台湾西洋哲学教育的引介者─洪耀勋〉,《教育爱:台湾教育人物志III》,页47-60。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
  • 廖钦彬,2010,〈和辻哲郎的风土论─兼论洪耀勋与贝瑞克的风土观〉,《华梵人文学报》,期14,页63-94。
  • 廖钦彬,2015,〈东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学の展开─日本哲学と洪耀勋の间〉,《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卷12期1,页111-141。
  • 廖钦彬,2015,〈东亚脉络下的实存哲学发展:日本哲学与洪耀勋之间〉,蔡振丰、林永强、张政远(编),《东亚传统与现代哲学中的自我与个人》,页231-260。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廖钦彬,2016,〈洪耀勋的真理论〉,洪子伟(编),《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119-140。台北:联经。
  • 廖钦彬,2018,〈务台理作与洪耀勋的思想关连——“辩证法实存”概念的探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期55,页1-32。
  • 廖钦彬,2019,〈务台理作与洪耀勋的辩证法实存概念探索〉,洪子伟、邓敦民(编),《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廖钦彬(编),2019,《洪耀勋文献选辑》。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欧素瑛,2008,〈〈洪耀勋(1902~1986)─ 台湾西洋教育的引界者〉〉,《台湾教育人物志》,页47-60。台中:国立教育资料馆。
  • 解志熙,2013,〈遗迹犹存“西来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卷52期6,页94-113。
  • 台湾大学哲学系,2011,《洪耀勋教授纪念座谈会DVD 》。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