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冬平(Ronnie Tung-Ping Poon,1964年),国际肝癌权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教授,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曾就读皇仁书院[1],历任港大外科学系及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肝胆胰外科主任、讲座教授。2015年离开港大私人执业。妻子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助理教授彭咏枝。

简历[编辑]

潘冬平于1964年在香港出世,家有五兄弟姊妹,中学时就读皇仁书院。1982年于香港中学会考中取得8优1良,1984年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获取4优[2]。他于1989年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毕业,其后获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潘冬平于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及后于1996年升任为外科教授。2011年,潘冬平担任首席教授,成为外科学系最年轻的讲座教授,同年获颁明德教授席,并担任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的部门主管至2014年。

潘冬平是第一位阐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刺激肝癌肿瘤血管生长的关键作用的学者,促成第一种肝癌有效标靶药“索拉非尼”(Sorafenib)的出现[3]。他又引入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等技术,用以治疗肝癌,改进肝癌手术,令相关的死亡率降至少于5%。[4][5]

2013年,潘冬平首度引入分阶段分肝切除手术(ALPPS),与玛丽医院的医疗团队进行了全港首个分阶段分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为病人切除肝癌肿瘤[6]

2014年,潘冬平发表研究,开创出亚洲首个具治疗指引的“香港肝癌分期系统”(Hong Kong Liver Cancer (HKLC) staging system),让更多肝癌患者可以接受较进取的治疗方法,对比传统指引,病人五年存活率由18%提高至52%,整体肝癌病人存活期中位数由8.9个月提高至16.6个月。[7][8][9]

医学资格[编辑]

  •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外科)(1998)
  •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
  • 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

奖项[编辑]

  • 2001年:G.B. Ong Travelling Fellowship
  • 2003年: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 2006年:美国外科医学院的International Guest Scholarship
  • 2007年:香港大学杰出研究者奖及James IV Travelling Fellowship

慈善工作[编辑]

  • 创办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2011)[10]

参考文献[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