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围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围墙,又称石围墙,位于今台湾苗栗县公馆乡石围墙。此指清领时期当地先民在拓垦该地区时、透过巨石叠砌成的石叠围墙,用以防范当地原住民的侵扰。[1]

沿革[编辑]

石围墙庄座落在公馆乡苗27道路与苗25道路交界处,该聚落以庄头南端的公庙为中心,发展为矩形的集村。居民有九成以上为客家人[2]。1817年(嘉庆22年),拓垦大户吴琳芳出面,与后新港社平埔族原住民达成协议,出让荒地80多甲,村民共同组成81股开垦土地。当年建筑的石墙高7尺,宽6尺,上面种植著荆棘树,石墙外侧密植刺竹,并在刺竹外围再种植一圈棘盘。根据石墙内划分的土地,该地区共建造了四排房屋,内部设有三条纵向路和三条横向路,以石头围绕庄园,因而被称为“石围墙”,又称为石城。。[3][4]此外也设有缴保护费收据。[5]在当时为台湾唯一生产红枣的重镇,此后该地区持续沿用“石围墙”这个地名。

1965年,石围墙耆老陈汉因纪念建村历史,于村内建立石围墙开辟纪念碑,该纪念碑为长方形砂岩碑,纵104公分、横44公分。碑阳书“开基壹百五拾年”,概述此碑是石围墙开垦立基的150周年时,为纪念开垦所立。[6]

遗迹[编辑]

当前,该城池仅有少数遗迹于当地居民邓家农地,以及七十份圳出口处仍存。[7][8][1]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年9月: 148-149页. ISBN 978-986-6731-00-6. 
  2. ^ 罗苡榛. 臺灣苗栗地域社群之構成:以「芎中七石隆興」為例. 台北市: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 2011-01-06. 
  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公館鄉石圍牆庄頭-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台湾)). 
  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公館石圍牆成立的過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中文(台湾)). 
  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執照(苗栗石圍墻)-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台湾)). 
  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石圍牆開闢紀念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台湾)). 
  7. ^ 陈汉初. 《石圍牆越蹟通鑑》. 苗栗县: 苗栗文献. 1991. 
  8. ^ 中华民国文化部. 石圍牆越蹟通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3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