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飨老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飨老典台湾日治时期,第4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实施“生物学的殖民地经营”策略之一,为培养对日本的情感,欲透过敬老尊贤的民情,借着“老者”及“尊者”在地方上影响力,达到收揽民心之效。

明治31年(1898年)6月,乃仿效清代乡饮酒礼之制,举办第1次飨老典,以示其能继承汉民族道德教化的传统,邀集台北县内80岁以上的台籍男女耆宿314名与会,聚集在总督府内舞乐堂(即清代布政使司衙门原址),正门交叉竖立着日本国旗,四周绣著“寿世寿民”、“教忠教孝”等金丝字样的红布幕,悬挂几十个彩灯,布置庄严荣重,随后开飨宴,演新剧,奏洋乐,出席者赠送纪念一对,百岁以上老者出席则致赠鸠杖一枝。

明治32年(1899年)4月9日儿玉总督在彰化文庙主持第2次飨老典,设宴于彰化公学校,受邀男性耆老260多人,女性700多人,有300多位耆老出席,儿玉致辞祝贺,由绅士林允卿以台语译述,并向诸名士征诗文。同年11月在台南两广会馆举办第3次飨老典,男72人、女92人,共164位耆老参加,第二、三次飨老典的致辞、谢辞及应征的诗文并由总督府编辑成《庆飨老典录》。最后一次则于明治33年(1900年)12月3日凤山办务署正厅举办第4次飨老典,仪式与宴飨大致与在台北举行的相同。飨老典在台共举办了4次,统治者欲彰显其对长者的尊重,借此盛典宣传统者的“德政”,并争取士绅及文人的支持。

参考文献[编辑]

〈飨老典〉,吕绍理,《台湾历史辞典》。[1][永久失效链接]

〈飨老典〉,翁圣峯,《台湾文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