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Dan310546/沙盒/消防/火灾暴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俄勒冈州1933年发生的一次森林大火

火灾暴风[1](英语:Firestorm),又称火风暴,是大范围火灾本身所创造和维持的风力系统,是严重野火山火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这个词在英语中也会用来描述一般的大型火灾[2] ,火灾暴风的确定特征必须是火场周围所有方位都有着它自生成的暴风[3][4]

发生在城市的火灾暴风,通常是人为刻意制造的,例如汉堡轰炸德累斯顿轰炸广岛原爆所造成的火灾暴风。

火灾暴风与火龙卷意义不同,也经常被混称为“火灾旋风”。《烽火爆》则是一部同名美国电影《Firestorm》的中文译名。

成因[编辑]

由于大范围的火灾,其火场的分布相当多,火灾范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这也就造成了火场上空对流发展的空间;在一个可能成为旋风中心的有利地点,周遭的热空气不断因燃烧而上升,而挤压到了高空中的冷空气持续向下填补,在两者不断的作用下,以及四周火场隔离开来的真空环境,形成了巨大的烟囱效应;这时只要一有外来的力——甚至是地球自转所带来的科里奥利力——协助,这一个巨大的火烟囱便会开始出现像涡轮般的旋转。

由人的肉眼去看,在旋转中而形成的外观很类似龙卷风,故而亦有人称之为“火龙卷”。但事实上,火龙卷跟烽火爆是两样成因和性质均不相同的事物。

可能的火灾暴风[编辑]

部分被认为有火灾暴风的火灾,但尚未证实。

城市火灾暴风[编辑]

相同的底层燃烧物理也会发生在战争或自然灾害中的城市等人造建筑物。火灾暴风被认为是大型城市火灾机制的一部分,例如伴随着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的严重火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烧夷弹的空袭也在汉堡德累斯顿等城市造成了火灾暴风[5] 。战争中两次使用核子武器,只有在广岛的那一次导致了火灾暴风[2]

城市 / 事件 发生日期 纪录
汉堡大轰炸 (德国)[5] 1943年7月27日 4万6千人死亡[6]。在汉堡的火灾暴风范围大约有4.5平方英里(12平方千米) [7]
卡塞尔大轰炸 (德国) 1943年10月22日 9千人死亡, 2万4千栋住宅烧毁。火灾面积有,但相当比率是传统轰炸造成的,不清楚被火灾暴风摧毁的范围23平方英里(60平方千米)23平方英里(60平方千米)。虽然卡塞尔的火灾面积比东京汉堡还要大一些,城市火灾暴风的规模比汉堡小[8]
达姆施塔特轰炸(德国) 1944年9月11日 8千人死亡。火灾面积有4平方英里(10平方千米),但仍未确定由火灾暴风所造成的比率。2万栋住宅和1个化工区被毁,工业生产减少。[9]
德累斯顿轰炸 (德国)[5] 1945年2月13-15日 2万5千人死亡[10]。在德累斯顿的火灾暴风范围大约有 8平方英里(21平方千米)[7]。这次空袭以易于识别的Ostragehege运动场为中心[11]
东京大轰炸 (日本) 1945年3月9-10日 8万4千人[12]至10万人死亡[13],26万7千栋建筑被毁。投掷在东京燃烧弹一开始造成许多火灾,并融合成一个毁灭性的大火,覆盖16平方英里(41平方千米)。虽然经常被描述为火灾暴风事件[14][15],这场大火并没有产生表面阵风达17-28英里每小时(27-45 公里/小时)的暴风[16]
宇部市轰炸(日本) 1945年7月1日 山口县宇部市短暂地产生了一个范围0.5平方英里(1.3平方千米)的火灾暴风[7]。由宇部市的纪录和之后的电脑模拟,这样的规模(1.3平方公里)可能是火灾暴风发生的下限[17]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日本) 1945年8月6日 火灾暴风范围有4.4平方英里(11平方千米)[18]。没有估计因为火灾而死亡的人数,因为烧毁区很大程度已经在冲击波损害区域内[19]

参考资料[编辑]

  1. ^ 夏鹏翔, 火災學系統整理, 千华数位文化: 7, 2017 
  2. ^ 2.0 2.1 America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Scawthorn, Charles; Eidinger, John M.; Schiff, Anshel J. , 编, 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 Issue 26 of Monograph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Technical Council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Technical Council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llustrated, ASCE Publications: 68, 2005, ISBN 978-0-7844-0739-4 
  3. ^ Alexander Mckee's Dresden 1945: The Devil's Tinderbox
  4. ^ PROBLEMS OF FIRE IN NUCLEAR WARFARE (1961) (PDF). Dtic.mil. [2016-05-11]. 
  5. ^ 5.0 5.1 5.2 Harris 2005,第83页
  6. ^ Frankland & Webster 1961,第260–261页.
  7. ^ 7.0 7.1 7.2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Fire storms (PDF). Dtic.mil. [2016-05-11]. 
  8. ^ Archived copy.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3). 
  9. ^ The Cold War Who won? pg 82 to 88 Chapter 18 http://www.scribd.com/doc/49221078/18-Fire-in-WW-II
  10. ^ Neutzner 2010,第70页.
  11. ^ De Bruhl (2006), pp. 209.
  12. ^ Michael D. Gordin. Five days in August: how World War II became a nuclear wa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 ISBN 0-691-12818-9. 
  13. ^ Technical Sergeant Steven Wilson. This month in history: The firebombing of Dresden. Ellsworth Air Force Bas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5 February 2010 [2011-08-08]. 
  14. ^ America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05,第24页.
  15. ^ Archived copy. [201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16. ^ Rodden, Robert M.; John, Floyd I.; Laurino, Richard (May 1965).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Firestorms.,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pp. 39, 40, 53–54. Office of Civil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Washington, D.C.
  17. ^ Glasstone & Dolan 1977,第299, 200, ¶ 7.58页.
  18. ^ McRaney & McGahan 1980,第24页.
  19. ^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Fire Storms (PDF). Dtic.mil. [2016-05-11].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