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Aizag/暂存区69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苏日战争的一部分

《千岛群岛登陆战》,安‧伊‧普洛特诺夫俄语Плотнов,_Андрей_Иванович
日期1945年8月18日 (1945-08-18)-1945年9月1日 (1945-09-01)
地点
结果 苏军胜利
领土变更 苏联吞并千岛群岛,划归萨哈林州管辖
参战方
 苏联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苏联 马克西姆·普尔卡耶夫
苏联 伊万·尤马舍夫
苏联 阿列克谢·格涅奇科俄语Гнечко, Алексей Романович
苏联 卜菲力·季亚科夫俄语Дьяков, Порфирий Иванович
苏联 叶列明·阿列克谢维奇[1]
苏联 德米特里·波诺马廖夫俄语Пономарёв, 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大日本帝国 樋口季一郎
大日本帝国 堤不夹贵英语Fusaki Tsutsumi
大日本帝国 小川权之助
兵力
(仅占守岛战役)[2]
8,842人
126门火炮
79门迫击炮
120挺重机枪与370挺轻机枪
42架飞机
(千岛群岛各岛合计)[3]
80,000人
60辆战车
伤亡与损失
苏联档案:[4]
416人阵亡
123人失踪
1028人受伤
总伤亡1,567人
日方来源:[5]
阵亡与受伤各约2500至3000人
(仅占守岛战役)[6]
300多人阵亡
共1,018人伤亡
(千岛群岛各岛合计)
63,840至91,550人被俘[7][5]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俄语:Курильская десант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由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太平洋舰队俄语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СССР во врем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进攻日本千岛群岛的行动,为苏日战争的一部分。

千岛群岛行动期间,苏军在登陆占守岛时因两栖登陆经验不足及日军强烈抵抗,承受大量损失,是苏日战争中唯一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战役,而其余岛屿均在日军无抵抗的情况下完成登陆。1945年9月初,苏联攻占千岛群岛全部56个岛屿,由于登陆进度较原预期的缓慢,一定程度上促使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放弃了登陆北海道的计划。战后苏联将千岛群岛并入统治,而其中的南千岛群岛(日本方面称北方四岛)也在战争结束后成了日苏乃至日俄的争议领土,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日俄关系

背景[编辑]

千岛群岛(俄称为“库里尔群岛”[8])位于西太平洋北部,由56座岛屿所组成,面积合计为15,600平方公里[注 1],遍布自堪察加半岛南端一直延伸到北海道东北角,全长约1200公里,将鄂霍次克海太平洋隔开[9],因此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千岛群岛的特征是其火山众多、活动频繁,各岛地形亦以山地为主,1000米以上高峰有40余座,岛上河流湍急、多石滩、瀑布,海岸线则曲折、陡峻,除了南方四岛具不冻港和天然良港外,极少有适宜舰艇停泊的海湾和港口[12][11][13][14]。根据其北中南位置,千岛群岛分成北千岛群岛(占守岛阿赖度岛幌筵岛志林规岛)、中千岛群岛(磨勘留岛温祢古丹岛春牟古丹岛越渇磨岛武鲁顿岛知理保以岛知林古丹岛舍子古丹岛雷公计岛松轮岛罗处和岛宇志知岛计吐夷岛新知岛得抚岛)、南千岛群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其中以择捉岛最大,面积达3,185平方公里[15]

千岛群岛首先于1943年由荷兰人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所发现,之后1713年俄罗斯人伊万·彼得罗维奇·科泽列夫斯基俄语Козыревский,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登上了千岛群岛的幌筵岛[16],之后百年来俄罗斯人逐步南下扩张,最终与日本人接触。1854年12月21日,日俄签署《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规范两国边界为择捉岛与得抚岛之间,择捉岛全部属于日本,而得抚岛及其以北之群岛皆属于俄国。1875年,日俄又为了解决双方在库页岛方面的领土矛盾,签署了《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日本放弃库页岛全部权利,而俄罗斯将千岛群岛全给予日本,两国边界因此改立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卡角与占守岛之间的海峡[17][18]。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日本一面与纳粹德国维持轴心国盟友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正和德国作战、俄罗斯帝国的继承国苏联保持中立关系,同年12月3日,日本以“珍珠港事件”发动太平洋战争同英美等国作战。战争直至1945年,轴心国已确定失败,英美苏三国领袖于同年2月3日在苏联雅尔塔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秩序,美国为促使苏联加入对日战争,于会上决定战后将千岛群岛割交给苏联,并以此签署了《雅尔塔密约》[19]。1945年8月8日东京时间23时,苏联对日宣战[20]

苏联对日军的进攻主要分作对满洲(中国东北)发动的“满洲战略攻势行动”以及见其进展才跟进施行的“南萨哈林攻势”和“千岛群岛登陆行动”[21]。8月9日,苏联“远东司令部”所属的三个方面军自三个方向对满洲全面进攻[22]。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兹坦宣言”,隔日又以日本天皇诏书的形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3]。美国在日本做出投降声明后,随即下令盟国军队停止进攻,并指定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为盟军最高统帅和对日受降全权代表[23]。14日,美国将有关日本投降条款的《一般命令第一号》发给盟国,指定满洲、北纬三十八度以北的朝鲜地区和库页岛的日军部队应向苏军投降。8月15日,麦克阿瑟发布对日停止军事行动之训令,驻莫斯科的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约翰·R·迪恩英语John R. Deane少将也将此训令交给苏联最高统帅部,希望苏军同样停止军事行动。然而苏军总参谋部英语Stavka于15日发出声明:“日本天皇所宣布的诏书仅为一般性的无条件投降宣言,但给武装部队关于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尚未发布,而日本军队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军队的实际投降尚未发生。我们只有在日皇命令其军队停止敌对行为和放下武器,而且这个命令被实际执行时才承认日本军队投降。鉴于上述情况,苏联武装力量在远东将会继续实施对日进攻。[23]

有鉴于满洲的三个方面军以及库页岛的第56军进展顺利,远东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于8月15日初向太平洋舰队司令伊万·斯塔潘诺维奇·尤马舍夫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发出准备进攻千岛群岛北部的命令,并指示正在进攻库页岛的第16军团麾下的两栖攻击部队集中到真冈[24],千岛群岛登陆行动将由“太平洋舰队军事委员会”负责,其中首要对苏日边界临近的占守岛发动登陆的行动将交由堪察加防区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准备和执行[24]。8月15日上午7点40分,普尔卡耶夫对堪察加防区司令阿列克谢·罗曼诺维奇·格涅奇科俄语Гнечко, Алексей Романович少将发出训令:[24]

预计日本即将投降。为充分利用现有利情势,必须占领舒姆舒岛(占守岛)、帕腊木施尔岛(幌筵岛)和奥涅科坦岛(温祢古丹岛)。动用军队为第101步兵师的两个团、(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的全部舰只与设备、船团所有可用船舰、边防军以及第128航空师。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基地的两到三个海军步兵连将作为先头部队布署。立即着手整备运输舰队以及登陆部队,并组建一个装备自动武器的海军步兵营……当前任务为立即夺取舒姆舒岛与帕腊木施尔,随后则是奥涅科坦岛。基地司令波诺马廖夫上校负责指挥登陆部队,对于登陆地点的选择、攻占各岛屿哪些要点与其顺序附有责任……部队将于1945年8月15日下午6点携带武器装备登船。你的行动决心(计划)将于1945年8月15日下午4点交由普尔卡耶夫、列昂诺夫和舍甫琴科审阅。

8月16日,斯大林向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提出有关《一般命令第一号》的两点修正要求:一、整个千岛群岛在内的日军向苏军投降,并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结果而应苏联占有;二、北海道留萌钏路以北区域由苏联的单独占领。8月18日,杜鲁门回电同意斯大林于雅尔塔会议上已基本同意的前者,同时还额外要求千岛群岛中的一座岛屿可提供作为美军海空基地使用,而北海道的要求则断然拒绝[25]

双方布署[编辑]

苏军[编辑]

苏军负责对千岛群岛执行登陆作战的是堪察加防区所属部队以及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所属舰艇,防区司令格涅奇科协调执行两栖突击任务,波诺马廖夫指挥两栖部队的运输和登陆,而具体登陆部队的指挥则交由卜菲力·伊万诺维奇·季亚科夫俄语Дьяков, Порфирий Иванович少将指挥,投入兵力包括第101步兵师(师长季亚科夫)、1个海军步兵营、边防军的1个连、榴弹炮兵第428团的一个营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的舰艇,另外还得到了空军混成第128航空师(42架飞机)的支援。预备兵力则有独立步兵第198团、独立步兵第7营以及两个炮兵营,预定先驻留于海军基地待命[2]。总计共季亚科夫麾下共8,824人,装备126门火炮、79门迫击炮(口径45毫米与以上者)、120挺重机枪和370挺轻机枪,没有战车[2]。格涅奇科命令季亚科夫于15日下午3点集结部队,计划将自占守岛东北海滩处进行两栖奇袭登陆,接着再朝该岛南边的片冈海军基地展开主要突击。一旦攻下占守岛将可以其作为进攻幌筵岛与温祢古丹岛的桥头堡,若进展顺利且条件许可,对上述两岛的登陆也可同时进行[26]

战斗进程[编辑]

北千岛群岛:占守岛之战[编辑]

战争最后阶段,苏联抢攻占领千岛群岛各岛示意图。

8月23日上午10点[27],苏军第198步兵团登陆幌筵岛北部海湾,日军共8,000人被俘,50门火炮和17辆战车被缴获[28]

占守岛的战斗刚结束,苏军很快便在8月24日决定对北千岛群岛南部的其他岛屿登陆,投入第138、198、302和373步兵团、混成第128航空师下的一个航空团、第279炮兵团和第101步兵师所属的一个营,连同舰艇“基洛夫号”、“捷尔任斯基号”巡逻艇、T334、T339号AM型扫雷艇、扫雷舰“极点号”(Веха)、扫雷舰“YMS英语Auxiliary motor minesweepers-525号”、登陆舰“DS-3号”、“DS-6号”和“DS-49号”等,共分成两支侦查舰队和一支登陆舰队驶向各岛执行登陆作战[27]

由于各岛日军已接获无条件投降的命令,前者并未遭到抵抗而陆续顺利登陆各岛。8月25日中午12点(一说8月26日[29]),苏军登陆温祢古丹岛并接受岛上日军的投降[30]。8月26日(一说8月25日下午2点[29][30],苏军登陆松轮岛[30],驻岛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1联队(4000人)在联队长上田美宪大佐率领下向苏军投降[29]。同日,苏军也登陆了舍子古丹岛[29]。8月28日,再登陆新知岛[29]。8月29日(一说8月30日傍晚[29][30],拉杜扎诺夫少校指挥的苏军支队登陆得抚岛[29],隔天午后驻守该岛的独立混成第129旅团也被苏军解除武装[29]。8月31日晚上10点,格涅奇科宣布北千岛群岛战斗结束。苏军在北千岛群岛的战役共俘虏日军30,442人,其中有4名将军、1280名军官、4045名士官,还缴获步枪20,108支、机枪923挺、165支火炮、37门榴弹炮、101门迫击炮、60辆战车、139辆汽车、7架飞机和77匹马[5][31]

中千岛与南千岛群岛[编辑]

8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命令北太平洋区舰队(司令: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安德烈耶夫俄语Андреев,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дмирал)中将)与远东第2方面军展开对南千岛群岛的登陆作战,投入部队包括第16军团第87军第355师、第113步兵旅、第387、第442、第484步兵团和第83炮兵团等[31],运输舰队包括“EK-4号英语USS Machias (PF-53)”、“EK-6号英语USS Glendale (PF-36)”巡防舰、“吉日加号”(Гижига)布雷舰、9艘扫雷舰、2艘大型猎潜舰(больших охотника)与7艘运输舰[31],登陆目标为择捉岛与国后岛,以及之后的小千岛群岛(色丹岛、多乐岛、志发岛、水晶岛、勇留岛、秋勇留岛、海马岛),部队将乘舰自库页岛大泊出发,由列昂诺夫队长指挥登陆作战[31]

8月31日清晨5点5分,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下令一支机枪连登上“T-590号”扫雷舰, 9月1日上午9点30分,苏军登陆色丹岛,岛上4800名守军投降。

结果[编辑]

注解[编辑]

  1. ^ 有关千岛群岛的定义描述多种,有总计为56座岛屿、总面积15,600平方公里[9];总计三十多个岛屿和众多的小岛与礁石、总面积为10,600平方公里[10];总计40多个岛屿、共10,355平方公里者[11]

注脚[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