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村 (九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海防博物馆望向鲤鱼门及三家村
三家村避风塘近摄(渔港及避风塘)
三家村(即鲤鱼门海鲜街)的酒家

三家村(英语:Sam Ka Tsuen)是位于香港观塘区东南部鲤鱼门的乡村,有150年历史,为九龙十三乡之一[注 1],位于油塘鲤鱼门附近。

历史[编辑]

根据当时香港政府1898年后绘制的地图,鲤鱼门一带的土地由几个氏族拥有,现今油塘工厂区一带土地由张氏拥有、现今油塘邨及高超道一带由曾氏拥有、鲤鱼门下环由曾氏和罗氏拥有,妈环由叶氏拥有,三家村一名有可能是源于此。[1],另外亦有研究指三家乃指温、刘、陈或张、刘、连三姓人。[2],而鲤鱼门只是三家村邻旁进入维多利亚港的海道名称,但香港人一般习惯称三家村为鲤鱼门。

鲤鱼门石质优美,最早在此定居计有等姓,是广东人百多年前移居九龙东部发展出来的村落,从事打石谋生,先将石材从矿场采出,再请广东来的石工精打细琢,石材便可利用船只远销广州台山顺德各地,用以兴建祠堂或作门柱石等。鲤鱼门与牛头角茜草湾茶果岭等三条邻近以打石为生的村落,在清朝合称“四山”,驻扎在九龙寨城的官员任命每山一人当“头人”,合称“四山头人”,除管理地方外,亦代为收税。1897年英国租用新界,随即为村内土地从新登记,三家村的“官批石堂”一一被“封山”,而各石矿场直到1904年左右才得获发新牌照继续经营。其时村民陆续开设草席厂、颜料厂、船厂等工业。1911年的人口普查,鲤鱼门的华人人口有255人。[3]1934年英军聘用很多劳工在村内及魔鬼山建造军事设施,带动当地饮食业的发展。

1963年起,香港政府发展三家村一带,将三家村附近的山丘夷平,在酒湾填海,海湾以西发展成工业区,东面建成三家村避风塘[4][5][6]1965年,三家村清拆,现今三家村游乐场一带被用作三家村安置区[7][8]1967年香港政府不再为石厂续牌,有200年长的石矿业遂全面停业。其时已有道路直达鲤鱼门,海鲜业才有长足的发展,多间新酒家开业,而渡船码头和沿岸停泊十多艘海鲜艇,让游客可亲自拣选活海鲜。

随着鲤鱼门的发展,三家村已经成为鲤鱼门的一部分。随着将军澳线的落成,在港铁油塘站徒步15分钟前往也可,而该处亦是贴邻东区海底隧道的乡村之一。

交通[编辑]

早年三家村已有渡轮往返筲箕湾。昔日西贡区尚未开发之时,位于将军澳调景岭及其他西贡的居民都要前往三家村转乘渡轮往返市区,故西贡的海鲜过去也都运往这里发售,这里的海鲜餐厅及酒家非常多。然而因筲箕湾填海,现时渡轮服务已改为往返西湾河,由珊瑚海船务提供17.5M木制街渡式小轮服务。同时,设有假日街渡航线往返东龙洲及节日特别航线往返大庙湾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鲤鱼门与附近建筑
跨境巴士
公共小巴
三家村码头
渡轮

参见[编辑]

注脚[编辑]

  1. ^ 九龙十三乡:沙埔、衙前围、竹园、大磡、元岭、沙地园、坪顶、牛池湾、坪石、牛头角、茜草湾、茶果岭、鲤鱼门

外部链接[编辑]

  1. ^ 观塘区议会. 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 ── 不同年代觀塘社群口述歷史計劃 (PDF). [2022-05-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1-27). 
  2. ^ 张瑞威(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鯉魚門的歷史、古蹟與傳說 (PDF). [2022-05-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5-15). 
  3.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s Online (1842-1941).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pp.103 (49)-103 (53)..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8). 
  4. ^ 华侨日报. 鯉魚門海峽三家村塡海. 1963-06-22. 
  5. ^ 华侨日报,. 鯉魚門三家村興建避風塘. 1964-03-14. 
  6. ^ 华侨日报. 發展鯉魚門三家村 可獲地四十英畝供發展用途. 1964-06-27. 
  7. ^ 华侨日报. 鯉魚門三家村大填海 獨一無二樓宇須讓地. 1965-05-24. 
  8. ^ 大公报. 三家村災民境況淒涼. 197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