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中道僧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随佛尊者,2008年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开发表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中,根据汉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当中七事修多罗的古老共说,提出其自称的原始佛教教义,指出十二因缘是“以六处为分位”,不是部派所传说的“以识为分位”,不同于《舍利弗阿毘昙论》、 《发智论》、《大毘婆沙论》 、《俱舍论》、《清净道论》、与《大智度论》、 《瑜伽师地论》等论之定义。此说法与传统诠释有所出入,而未普遍认可。

内容[编辑]

  1. 无明,不如实知五阴六入处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知五阴六入处是因缘缘生,因缘缘生则非恒常而是败坏磨灭之法,如是对于因缘法与缘生法不如实知见则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1]
  2. 行,妄见五阴六入处是我、是我所拥有,是名为行,又名为“我见”。[2]
  3. 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等此六种知觉),是缘名色(六根六境的因缘)而生,即“名色缘识”。
  4. 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亦即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非形质。由于有情众生对于识食(对于可引发欲贪的知觉经验)之欲求,因此六根追逐六境而再度产生六根六境的因缘,即“(爱)识缘名色”。[3]
  5. 六入,又称六入处,为每一生之始,指六种感觉器官(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意觉系统)与六境(可见光、可听声波、可嗅气味、可尝分子、可触对象、可知觉的情绪感受、联想比对忆持归纳、与意志意向决断)为缘而生六识的当下实况(眼色为缘生眼识、耳声为缘生耳识、鼻香为缘生鼻识、舌味相缘生舌识、身触为缘生身识、意法为缘生意识)。
  6. 触,指根境为缘生识,根境识为缘时的代名词,即眼根与色境为缘生眼识,称眼触;耳根与声境为缘生耳识,称耳触;鼻根与香境为缘生鼻识,称鼻触;舌根与味境为缘生舌识,称舌触;身根与触境为缘生身识,称身触;意根与法境(受、想、行)为缘生意识,称意触。触可分为无明触与明触,无明触即为凡夫“不如理作意,不如实知见之下的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的代称词,而明触则为入流圣者“如理作意,如实知见之下的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的代称词。
  7. 受(想、行),指在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六处入处之六触)时,所生之情绪感受,以及联想、比对、忆持、归纳,以及意志意向决断。
  8. 爱,由于对于因缘缘生的现实不如实知见不如理作意,故在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的当下,对此六识有着不切实际的欲求:这是“我”,这是“我所”拥有的,这是“我所欲求贪爱”的或“我所嗔恚厌离”的,于是产生“我见”。[4]
  9. 取,也就是以为五受阴六入处是我、是我所拥有的。
  10. 有,即为“识缘名色,(爱)名色缘识”的系缚。名色为缘(六根与六境为缘)生起六识,贪爱识食而又使六根追逐六境,使六识与六根六境的因缘宛如结缚一般被贪爱绑在一起。[5]
  11. 生,指因“识缘名色,(爱)名色缘识”的系缚未断,而持续有六根再有再生之因缘。
  12. 老死,即为生的过程当中,由于六根六境六识的因缘是一个自我败坏磨灭,无法永久持续维持现况的过程;而凡人渴望妄可以生而不死常乐我净,但有生的过程必定有老病死,因此 佛陀说缘生有老死正是提醒一般世俗大众这个不愿面对的真相。

注释与引用[编辑]

  1. ^ 见杂阿含经第251经:尊者舍利弗言: “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尊者摩诃拘𫄨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暗}[痴]、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2. ^ 见杂阿含经第57经:“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3. ^ 见杂阿含经第39经:“…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4. ^ 如杂阿含经第57经所记载: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5. ^ 如杂阿含经第239经所记载: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