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吴志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吴志高
斗六都司
国家 清朝
玉屏[1][2]:206
信仰台湾民间信仰
乳名[1][2]:206
其他名号吴大老[1]
出生清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年1月3日)[1][2]:206
 清朝福建省台湾府嘉义县哆啰啯西保粪箕湖庄潭底
逝世光绪六年(1880年)[1]

吴志高台湾话Ngôo Tsì-kau,1827年1月3日—1880年),乳名,字玉屏[3],清台湾府嘉义县粪箕湖庄潭底[注 1](今台湾台南市白河区河东里)出生,后来迁居客庄内(今白河区外角里)[1][4]。因曾协助过官兵处理戴潮春事件,被封为武义都尉斗六都司[1][4]。在地方上有重建玉山书院,修白河大仙寺白河福安宫等事迹,但也有聚众袭击白水溪教会,企图谋害甘为霖牧师等行径,因而毁誉参半、褒贬不一[1][4][5]:268、269

吴志高在白河也有被叫作是“土匪头”[2]:208[6]:237。有一说是因为过去马稠后、三间厝、大排竹等地协助过与他为敌的白秋霖,所以吴志高当上斗六都司后,叫士兵扮成土匪去掠夺这些聚落,所以这些地方的人都骂吴志高是“土匪头”[1]

生平[编辑]

吴志高出生于富有之家,其父吴梓岁有五子,吴志高排行第四[1][2]:206。他据说是落第秀才,虽然没有功名,但读过书有书卷气[1][2]:206。个性带有侠气,勇敢果断,又交游广阔,也不畏惧与人结怨[1][2]:206。乡里中有敬佩吴志高的人,也有厌恶他的人[1][2]:206

当时店仔口有一恶霸叫吴振坤,据说是吴志高族亲或是他堂兄,财大气粗,横行乡里[1][2]:206。因为只有吴志高敢与他对抗,所以视他为眼中钉,企图加以杀害[1][2]:206。吴志高得知此事,离开故乡潭底,逃到客庄内(今白河区庄内里、外角里一带[4]:188、189[注 2],后来又到六甲,在私塾教书为生[1][2]:206。而吴志高出走后,吴振坤跟他的党羽更加横行,而客庄内因有帮助过吴志高,所以被欺压得更惨[1][2]:206。最后客庄内人聚集起来对抗吴振坤,并南下将吴志高请回来当领袖[1][2]:206

吴志高回来后,住在客庄内巷仔口林厝,继续累积实力[1][2]:206。最后吴志高打败吴振坤,并夺走其家产[1][2]:206。之后吴志高并未返回潭底,而是住在巷仔口路北,并将林厝改为“罗汉巢窟”,安营筑垒成为新的地方势力[1][2]:206。在此同时,吴志高也在地方上兴筑水利,开凿了白水溪圳、马稠后圳、头前溪圳,并修筑崎内埤的堤防[注 3][1][2]:207。因有这些事迹,吴志高在他约40岁左右时,被店仔口周边53庄庄民奉为总理[1][2]:207

而吴振坤一伙在被吴志高打败后,请来斗六门的白秋霖对付吴志高[1][2]:207。但在两次进攻皆失败后,吴志高的声势变得更为高涨,来依附他的人变得更多[1][2]:207

戴潮春事件[编辑]

同治元年(1862年),台湾发生戴潮春事件[1][2]:206。根据《台湾通史》的记录,吴志高本在戴潮春阵营中[注 4]。《嘉义市志》中写说戴潮春命卢大鼻进驻店仔口,吴志高假装投靠,被授以将军[7],并在崩埤战役中截取清军辎重。后来吴志高加入官兵阵营,在总兵林向荣反攻斗六门失败后,在店仔口一带率领乡勇镇抚[1][2]:207[7]

同治二年(1863年),水师提督吴鸿源率兵前往被围困的嘉义县城,进驻盐水港(今台南市盐水区)时,命令吴志高为向导[注 5][1][2]:207[7]。地方上有传说吴志高此行暗中藏有义民旗与戴潮春的红旗,打算到嘉义时看哪边得势就举哪一方的旗帜[1][2]:208。结果吴志高到时,戴军的陈弄、严辨早已被嘉义守将汤德陞击退,吴志高连忙将义民旗丢入城中,就这样意外取得救城首功,因此成为斗六都司(阃)[1][2]:208。而在戴潮春事件结束后,吴志高受封“武义都尉斗六都司(阃)”,但并未前往斗六门上任,而是在客庄内建了都司府(都阃府)[4][1][2]:208。吴志高之所以不前往斗六门(今云林县斗六市)的原因,据邱瑞寅的看法可能一是当时斗六门与店仔口都属于嘉义县,二是因为曾与他发生冲突的白秋霖来自斗六门,担心前往斗六门会遭他暗算[1]。另外,据白河文史学者张富伟的看法,吴志高官封斗六门营都司,按大清官制,都司是正四品武官,品秩高于嘉义县令,县令也不好对官阶较高的吴志高多所置喙,只好任其自由决定。

吴志高在事件后除了兴建宅第外,也在地方重建上出了一份力[1]。同治六年(1867年)吴志高在南势街尾(白河零售市场南边)建文昌祠,重建玉山书院[5]:268、269。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大仙岩碧云寺[1][2]:208[8]:25

白水溪事件[编辑]

吴志高在地方上有所贡献,但是在基督教历史文献中,因为白水溪事件等因素,都将他记载为土豪劣绅[6]:236。据说吴志高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官府也无法约束,尤其是对基督教徒的迫害[6]:236。其党羽在店仔口横行,基督教信徒稍有不顺其意便会遭到殴打,甚至烧毁房舍[6]:236。有吉贝耍人温旺,据说即是被吴志高一伙挖掉眼珠而失明[6]:236。长老教会在白水溪建有教会,吴志高以该教会会影响他祖坟风水为由,多次派人破坏[5]:313。在当地传教的甘为霖牧师认为,吴志高是担心教会会影响到他对原住民的控制,还有损及他们躲入山区避开官府围剿之党羽的安全,才以风水为由阻扰教会传教[6]:237。据说吴志高曾以要讨论风水问题为由,希望能与甘为霖牧师会面,但甘为霖以工作忙碌为由婉拒,并表示要谈事情请到嘉义城找德马太医生或他本人[6]:237。甘为霖牧师的反应引起了吴志高的不满[6]:237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75年1月27日),甘为霖牧师到头社传教,有2名白水溪信徒到此找他,讲说吴志高派人烧毁信徒房屋[5]:313[2]:106[6]:237。甘为霖在两天后(1月29日)的黄昏到白水溪视察,并在白水溪教会过夜[5]:313[2]:106[6]:237。当晚吴志高部下约5、60人包围教会,放火烧屋[5]:313[2]:106[6]:238。甘为霖牧师发现情况不对,急中生智用棉被引开注意力,趁乱逃回嘉义[2]:106。甘为霖牧师逃回嘉义后,向官府报案。因先前有“麻豆基督教惨案”,嘉义知县怕再次酿成国际纠纷,将吴志高找来问罪[2]:106。最后当晚带头闹事者4人被关入监狱,吴志高得赔偿100元[6]:238。之后这笔赔偿金被用来重建白水溪教会,并在岩前设传教站[6]:238。而因为此事,当地遂有了“火烧白水溪,起岩前来赔”的俗谚[5]:314[2]:107。另外传说甘为霖牧师怕信徒因吴志高的官员身份而不敢来礼拜,要求吴志高得负责让礼拜人数不能少于事件前[2]:107。吴志高怕再生事端,遂拿钱请人去教会做礼拜,因而有俗谚“吴仔墙真慷慨,提钱倩人做礼拜”[注 6][2]:107、108。有信徒认为这种俗谚有损基督徒形象,他们认为人们到教会作礼拜都是诚心自愿,而非为了钱财[2]:109

在这起事件之后,吴志高依然参与地方事务。光绪二年(1876年),修店仔口福安宫、城隍庙、观音亭[1][2]:208。光绪五年(1879)[注 7],再修碧云寺[8]:25。光绪九年(1883年)捐款重建下茄苳泰安宫[5]:211

晚年与身后[编辑]

吴志高有八子,去世时尚有五子[2]:109。其中只有三男较有才能,但据说他因杀家人之奸夫而被告官,最后被斩首[1][2]:211。此外吴志高去世后,客庄内失去领袖,遭到外人攻击报复,内部也有互相争夺的情况,最后是官兵前来驻扎才让店仔口局势安定下来[1]

吴志高财产极盛时相传有公馆13处,糖廍10多座,从客庄内到盐水港都不用经过他人的土地[1]。吴家财产后来据说很多辗转变成白河镇公所所有,例如白河市场的土地等等[2]:109。吴氏宗亲会曾想向白河镇公所讨回,但被判败诉[2]:109

故居[编辑]

吴志高的都司府(都阃府)[注 8]现在几经转手,已非吴家后人所有,且只剩下一间三合院的规模[1]。而在2007年11月25日邱瑞寅等人进行文史踏查时,龙边的伸手已经倒塌[2]:209

又吴志高出生时的故居[注 9],现在也已经易手,2009年2月28日邱瑞寅等人进行文史踏查时,现任屋主林甲的母亲吴银心购自另一也是姓吴的手里,但都已是吴大老之后再转手售出的了。[2]:282

其他[编辑]

吴德功《戴案纪略》形容吴志高外表是“身材五短,尔雅温文,无武夫气”[2]:206

又据说吴志高虽笃信神佛,但是会想将显赫奇特的神像据为己有[1]。六甲赤山龙湖岩有一尊青斗石雕刻的观世音菩萨 和一尊铜的清水祖师像,为镇山之宝[1]。吴志高曾派人企图将之占为己有,但六甲人奉观音佛祖为先锋,吴志高人马抵达时突然下大雨,让众人斗志全消,吴志高只好放弃其企图[1]。因此留有“赤山岩好佛祖,吴仔墙好查某”的俚语[1]

有以吴志高为主角的历史小说《吴大老和他的三个女人》(庄华堂著)。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原为洪雅族哆啰啯社居住地[4]。康熙年间来自漳州平和县的吴叔良到潭底发展,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粪箕湖的土地几乎全属吴家[4]。潭底位在潭墘(粪箕湖北,水潭旁边)西侧[4]
  2. ^ 一说是逃向大客庄(今东山区大客里[4]:231[1]
  3. ^ 崎内埤在头前溪,原本是下茄苳富豪廖炭所兴筑之工程,但多年来提防总是筑好了又崩,最后在吴志高手上完成[1][2]:206
  4. ^ 《台湾通史‧列传五‧戴潮春列传》:“四月初七日,总兵林向荣率兵三千发府治。……其弟林向日以新兵五百来援,势稍振。柳仔林黄猪羔、店仔口吴志高俱请降。”
  5. ^ 《台湾通史‧列传五‧戴潮春列传》:“初,署水师提督吴鸿源兵至府治,议出师,进驻盐水港,以降将吴志高为乡道。二月十二日,破马稠后庄,斩首百余级。”
  6. ^ 又有记做“吴大老真慷慨,花钱请人做礼拜”[6]:238
  7. ^ 一说是光绪六年(1880年)[2]:208
  8. ^ 在外角里82号[1][2]:208
  9. ^ 在河东里97之1号[2]:28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黄明雅(作)、黄明惠(摄影). 《南瀛古厝誌》.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7-06: 页46─57. ISBN 957-00-973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杨格(主笔). 邱瑞寅(总编辑) , 编. 《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 台南县白河镇店仔口文教协会台语文学读书会. 2010-10. ISBN 978-986-86695-0-5. 
  3. ^ 杨维真. 《嘉義市志·卷十二.人物志》. 嘉义市政府. 2009: 97页. ISBN 978-986-02-0812-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2-12: 189、190、191. ISBN 957-01-2593-4.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张溪南.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2-6.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段洪坤、史悌夫. 《臺南基督教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05. ISBN 978-986-04-8651-3. 
  7. ^ 7.0 7.1 7.2 赖彰能(总纂). 《嘉義市志‧卷七 人物志》. 嘉义市政府. 2004-11: 页24. ISBN 957-01-8808-1. 
  8. ^ 8.0 8.1 黄明雅. 《關仔嶺碧雲寺》. 台南县政府. 2003-01. ISBN 957-01-2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