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昔日的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

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英语:Clock Tower, 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即旧中环天星码头钟楼,是香港昔日一个钟楼,位于香港岛中环爱丁堡广场码头建筑之上,随着2006年12月码头的拆卸而消失。

历史[编辑]

源由[编辑]

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是一个由比利时皇族送赠给怡和洋行东主,再由怡和洋行的约翰·凯撒克John Keswick英语John Keswick)转赠给天星小轮公司的大钟,并跟随码头于1958年建成,为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市民报时。[1]

拆卸[编辑]

直至中环填海计划施工,钟楼在2006年11月12日凌晨12时“最后的钟声”12响之后随即关灯,结束48年的服务。钟楼的拆除遭到社会舆论,有意见认为钟楼应该保留。同年12月12日,有十多名示威者走入天星码头地盘企图阻止工人拆除,外面亦有数十名示威者。香港立法会亦为此休会辩论,但工程没有停止。

12月15日,有关工程即日向环保署申请噪音许可书获即日批准,并即通宵拆卸钟楼,终于12月16日8时45分遭清拆,由趸船把钟楼上半部分移走。

钟楼遗骸亦在一遍保留声中被政府当作建筑废料被打碎并弃置于屯门堆填区土木工程拓展署港岛及离岛拓展处处长马利德称,钟楼残骸已运往“填料区”作填海之用。他指钟楼拆卸后有多个破孔,结构危险,无法复原。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秘刘吴惠兰更呼吁保育人士“唔好再有任何遐想,呢个系残酷事实”。其言论引起环保团体及保育人士强烈不满。[2]而其机件则在之前的12月12日送去了香港历史博物馆。12月18日,大钟的制造商 Thwaites & Reed英语Thwaites & Reed 派专家来港检视从天星码头卸下来的机械钟机件,提出参考维修方案。

重建研究[编辑]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在2007年1月曾表示已保存了旧天星钟楼的钟面、铜钟及机械组件,并将会在适当的地点重建钟楼及将铜钟重新装嵌。

规划署在中环填海区城市设计研究中亦为新钟楼地点及其设计概念进行研究。[3]不过到2016年年底,政府并未为新钟楼地点及其设计概念进行研究。

建筑[编辑]

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是香港最后一个机械钟楼,由 Edward John Dent英语Edward John Dent 制造。其制造商 Thwaites & Reed英语Thwaites & Reed 亦曾设计英国伦敦大笨钟

至于奏出报时旋律的铜钟,则是“西敏寺式”组合,包括一个直径3呎3吋的报时铜钟,及4个一组的音乐铜钟。

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15分钟唤4个音节,30分钟8个音节,45分钟12个音节;然后到了60分钟,每一小时一声响。[4]

影响[编辑]

有人认为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的拆除影响深远。由于示威人士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激发起立法会及社会上也开始关注一些面临清拆的建筑例如皇后码头域多利监狱F仓、中环街市油麻地警署等。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文物保育潮,行政长官曾荫权亦承诺指示民政事务局就文物建筑保护政策咨询公众,研究有哪些建筑物具足够的保护价值。由此令不少人认为钟楼拆除已唤醒了香港人对本土历史及文化的意识。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立法会. 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 關於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的規劃安排 的背景資料簡介 (PDF). 立法会.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2. ^ 雷子乐. 鐘樓殘骸運往填海 高官:唔好再有遐想 議員:與民為敵. 苹果日报. 2006-12-19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3. ^ 立法會第十四題:中環舊天星碼頭鐘樓拆卸工程. 2007-01-24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4. ^ 陈晓蕾. 天星:放棄很易 忘記很難. 2009-11-15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