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泰纳集群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军施泰纳分遣队(德语:Armeeabteilung Steiner)又称施泰纳集群(德语: Gruppe Steiner)[1][2],是柏林战役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在1945年4月21日创立,由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费利克斯·施泰纳指挥的一个临时军事单位,该军事单位兵力介于军级单位和集团军级单位之间。

希特勒希望费利克斯·施泰纳能指挥该部队对进攻柏林的苏联红军之北部钳形攻势发动有效反击,但施泰纳发现希特勒给他的部队中只有一些士兵、希特勒青年团的青少年、空军应急地勤人员,以及海军码头工人,兵力不足,所以拒绝发动反攻。只有大约十几辆缴获于1940年的法军坦克可供施泰纳集群使用。正是这次反攻计划的破产令希特勒首次接受了德国败局已定的现实。

历史[编辑]

4月17日,即柏林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总司令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将施泰纳的党卫队第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党卫队第11师党卫队第23师调走。海因里希把这两个师交由第9集团军司令西奥多·布塞英语Theodor Busse指挥。党卫队第11师被调入赫尔穆特·魏德林第56装甲军英语LVI Panzer Corps并防守塞洛高地英语Seelow Heights,加强该地区守军空军第九空降猎兵师英语9th Parachute Division (Germany)的防御力。党卫队第23师则被调遣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并被编入党卫队第五山地军,他们在后来的哈尔伯战役中被消灭[3]

接着苏军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施劳弗高地战役中突破施劳弗高地防线,而且正在包围柏林。海因里希命党卫队第三装甲军(只剩下3个营和几辆坦克)组织起所有能搜集到的兵力,沿菲诺运河英语Finow Canal设立掩护线(screening line),保护第3装甲集团军的南面侧翼免遭朱可夫的部队袭击[4][5]

至4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开始将他交给施泰纳指挥的部队称为“施泰纳集群”。他命令施泰纳攻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突出部的北面侧翼。突出部以南的第九集团军需同时对突出部北翼发起进攻,从而与施泰纳集群形成钳形攻势。为发动反攻,希特勒又给施泰纳配了三个师,都出自第九集团军第101军英语CI Army Corps (Wehrmacht)党卫队第4师第5步兵师以及第25装甲掷弹兵师,这几个师全都位于菲诺运河以北,而魏德林的第56装甲军则依旧处在柏林东边[4][5]

北边的三个师将从埃伯斯瓦尔德向南朝第56装甲军方向进攻,从而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突出部切成两半。施泰纳给海因里希打去电话,告知他上述计划不可行,因为第5步兵师第25装甲掷弹兵师都处在防御状态,只有在海军第二师英语2nd Marine Division (Wehrmacht)从海滨赶来换防后才能执行新命令。因此,施泰纳集群仅剩党卫队第四“警察”师的两个营可用,但他们还都没有作战武器。海因里希给陆军总司令部参谋总长汉斯·克雷布斯打去电话,告诉他计划无法实施,并要求直接与希特勒通话,但他被告知希特勒太忙,没时间接电话[4][5]

4月22日,希特勒在下午会议上得知施泰纳不会发动反攻,据他的秘书回忆,他“沉默了许久”,之后便坚持要求自己的女秘书与爱娃·布劳恩应立刻离开柏林,但她们拒绝了。接着希特勒表示,德国已经战败,但他怪罪于德国的将军,并声称自己要在柏林坚持到最后一刻,之后就打算自杀[6][7]。4月22日过后,元首地堡里就没什么人再提起过施泰纳集群了[8]

作战序列[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OKW War Diary, 27 April 1945
  2. ^ Tessin, Georg. Verbände und Truppe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und Waffen-SS im Zweiten Weltkrieg 1939-1945 1. Osnabrück: Biblio Verlag. 1977. ISBN 3764810971 (德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 ^ Beevor p. 141
  4. ^ 4.0 4.1 4.2 Beevor pp. 267–268
  5. ^ 5.0 5.1 5.2 Ziemke pp. 87–88
  6. ^ Beevor p. 275
  7. ^ Ziemke p. 89
  8. ^ Beevor p.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