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朱盛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盛浓(?—1655年10月29日(永历九年十月辛亥)[1]),扬廷明朝宗室、南明政治与军事人物[2]

生平[编辑]

朱盛浓是通山靖恭王朱孟爚的后裔,弘光年间和武官周维几听从马士英攻击黄澍欺凌宗室,抓拿审问,他因此得推荐授池州推官,迁任知府;亦因此黄澍教唆左良玉带兵东下。池州失守,他逃到石埭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他起兵收复石埭、青阳,但和吴应箕联合收复池州失败,分兵夺回建德东流,并在次月于大岭数次战胜清兵;到九月,大量清兵攻至,他无法抵御而退首甲子岭。十月,建德、东流沦陷,他逃走依附太湖的吴昜;吴昜败亡,再逃往浙东,隆武帝迁任浙江道御史,巡按广信饶州,兼管学政,驻铅山。他上疏请实求行训练士兵,隆武帝说:“士兵应该练胆量、练力量、练气量、练忠义,才是劲旅,不可儿戏地放炮呐喊。”屡次疏请谒见皇帝得准许,适逢汀州之变,他逃往肇庆,调任广东道,掌理河南道[2]

永历元年(1647年)春天,南明朝廷擢任朱盛浓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协助瞿式耜守卫桂林;但清兵来到是他却以请求发兵为由逃往灵川永历帝任命于元烨取代他,改他为刑部右侍郎。次年(1648年)李成栋反正,他跟随永历帝到肇庆;其时马吉翔庞天寿把持朝政,李成栋上疏说厂卫不应该干预政事,令二人怨恨并以此制造谣言。他相信谣言,揣摩李成栋的意思,请求夺去庞天寿的勇卫营给李元胤,上疏后被永历帝责骂,使他垂头丧气。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朱盛浓随驾到浔州,转任兵部尚书,总督京营戎政;陈邦傅纵容部下抢掠,他的家人自焚而死,自己走入瑶山据险练兵,以图恢复明朝江山;到永历九年(1655年)九月他和弟弟朱盛添、副总兵万总、王心,千总锺守御,典史蒋干相在富川菜地冲起兵,一个月后茗山各山寨失陷,他和朱盛添、蒋干相被擒杀;余下军队不是战死就是投降清朝[3]

引用[编辑]

  1. ^ 钱海岳《南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永历九年)冬十月辛亥朔,……富川菜地冲陷,总督朱盛浓等死之,总兵湛志伦等畔降于清。
  2. ^ 2.0 2.1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七·列传第三》:盛浓,字扬廷,通山王裔。弘光时,与武弁周维几为马士英讦黄澍陵逼宗室,严旨逮问。士英因荐授池州推官,迁知府。澍嗾左良玉兵东下,盛浓为之也。池州陷,走石埭。隆武元年七月,起兵复石埭、青阳。与吴应箕合复池州不克,分兵复建德、东流。八月,遇清兵大岭,战数捷。九月,兵大至,盛浓不能御,退甲子岭。十月,建德、东流陷,走依吴易太湖。易败,走浙东,绍宗迁浙江道御史,巡按广、饶,兼学政,驻铅山。疏请实行训练兵卒,上曰:“兵宜练胆、练力、练气、练忠义,方成劲旅,不可放炮呐喊,如儿戏故态。”已复屡疏请入觐,许之。会闻汀州变,乃走肇庆,调广东道,掌河南道。
  3. ^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七·列传第三》:永历元年春,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协瞿式耜守桂林。清兵将至,托请兵,走灵川,上以于元烨代之,改盛浓刑部。明年,李成栋反正,随扈肇庆。时马吉翔、庞天寿擅政。成栋疏论厂卫不得干机务,二人大憾,造辈语上闻。盛浓信其言,遂揣合成栋意,请夺天寿所掌勇卫营归李元胤。疏入,上切责,盛浓乃沮。四年十一月,从幸浔州,转兵部尚书,总督京营戎政。陈邦傅纵兵大掠,一门自火死,盛浓入瑶山,据险练兵,图恢复。九年九月,与弟盛添,副总兵万总、王心,千总锺守御,典史蒋干相,起兵富川,守菜地冲。寨陷,监军道周士显死。十月,茗山诸寨陷,心及其兄恩长子文鼎战死;盛浓、盛添、干相被执死;守御与总兵湛志伦,千总蒙时贵、周居道降于清。余众败绩龟石源,刘登会、麦有成、王胜章、瞿金科战死,十总毛文范、龚昇科、莫应龙降于清,一军俱殁。

参考文献[编辑]

  • 钱海岳南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七·列传第三
官衔
前任:
朱治𢢀
南明两广总督
1647年
继任:
于元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