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沈苇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沈苇窗(1918年12月30日—1995年9月6日),原名沈学孚浙江省桐乡乌镇人。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界人士、于1949年后自上海迁居香港,曾经担任《大人》及《大成》杂志总编辑

简历[编辑]

沈苇窗曾在其文章〈记从兄沈泊尘〉中,提及其出身:

“祖父右亭公生子女九人,泊尘是三房长子,能毅、叔敖是他的胞弟。我父季璜公行九,娶我母徐太夫人,婚后居上海之台湾路,侄辈到上海求学,多住我家。我家兄弟都以‘学’字排行,泊尘名学明,家兄吉诚名学谦,我名学孚。我生在台湾路,大约我出世未久,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

沈苇窗为昆曲大师徐凌云的外甥。其兄长沈吉誠,在香港电影戏剧界、文化新闻界及马圈有名。1950年代曾出版《马经大全》,1970年起曾为《大人》杂志以“老吉”笔名,撰写〈马场三十年〉,讲述香港赛马历史。

沈苇窗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沈苇窗在上海时期,曾为金雄白创办的小报《海报》撰写文章[1]。1949年后自沪迁居香港,曾任丽的呼声金色台编导、电视国剧顾问[2]

《大人》、《大成》杂志[编辑]

1970年,商人杨抚生创办《大人》杂志,邀请沈苇窗担任总编辑。1970年5月15日创刊,共出版42期。1973年,杨抚生与沈苇窗在编务及广告业务上出现分歧,同年10月15日停刊[3]。由于沈苇窗希望继续经营此文化平台,遂自资筹集资金,1973年12月出版同类型月刊,易名为《大成》,并继续担任总编辑一职。杂志业务、包括编辑、校对、联络作者、邮寄订户等,大部分均由沈苇窗一人独自担任[2]。沈苇窗并撰写〈苇窗谈艺录〉专栏,于杂志上刊登。专栏主要内容为其本行京剧及昆曲。

沈苇窗与画家张大千属好友,1973年《大成》创刊,张大千当时身在美国,为帮助沈苇窗,以四天时间创作大型立轴《高山长青图》送赠,以表支持,更写明“余囊橐无余,如希急需,苇窗可即变卖,余绝不介怀。”而《大成》杂志封面,不少为张大千画作。[4]

1995年9月6日,沈苇窗因食道癌在香港病逝,《大成》杂志亦随之停刊。

婚姻[编辑]

沈苇窗之妻子庄元庸,早年于上海任电台主持,有“电台之莺”的雅号。其后曾于香港丽的呼声、台湾华视台视工作,曾演出剧集《星星知我心》。

资料来源[编辑]

  1. ^ 沈苇窗与《大人》杂志“开卷有得”之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蔡登山,全国新书资讯网 - 国家图书馆
  2. ^ 2.0 2.1 蔡登山:迟来的怀念 《苹果日报》,2010年10月17日
  3. ^ 沈西城:记《大成》雅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2010年11月21日
  4. ^ 张大千藏品 背后故事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大公报》,201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