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目连救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连救母是一则佛经故事,有诸多版本,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变文版本,是释迦牟尼佛的神通第一弟子目犍连(简称目连目莲梵语Maudgalyayana巴利语Moggallāna)以神通能力到达饿鬼道,见母亲身受饿鬼之苦,最终借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使母亲解脱。但最初故事原型是目连请佛陀为其母说法,让他已经成为天人的母亲修成果位,解脱轮回,因说法布施是大功德,而非儒教影响下转变的忠孝故事。

简介[编辑]

《盂兰经》称目犍连得道后,想报父母养育之恩,以神通力见亡母生饿鬼道中,感到悲伤的目犍连用钵盛饭,为母供食。然而,饭未入口,就化为火炭,目犍连向释迦牟尼佛陈说此事。佛说光凭一人之力无法解救,须仰赖供养众僧功德的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要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佛教结夏安居最后一日),备好𪎊饭、五果、瓫罐、香油、灯烛、床榻、卧具,供养众僧。当此之日,众佛教圣者,皆示现僧人之身,一同受钵,自恣忏悔,具清净戒。供养此等之众,则其过世先祖、亲属,得出三恶道,应时解脱,衣食自然。最后,目犍连之母于是日得脱饿鬼之苦。经文最后说一切大众皆可依照此法供养僧团,救度先亡。

变文[编辑]

汉传《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盂兰盆经》,张祜曾对白居易说:“明公亦有《目连经》。《长恨词》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不是目连访母耶?”[1]敦煌变文写本有《大目犍连变文》、《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元代末年有《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编撰《劝善金科》二百四十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目连救母》故事被改编,不再是透过供养佛僧以救母,而是自己持着佛祖的禅杖,打破地狱之门,救出母亲。

发展[编辑]

最初盂兰盆节中,佛教僧众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的是释迦佛、众阿罗汉、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2]

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目莲戏,目莲戏常与乡民的宗教仪式相结合,尤其中元节的酬神者,神功戏更是必邀目莲戏。

福建拗九节相传源于目连救母的典故。福州人传说佛陀弟子目连的母亲平素蛮横,死后灵魂禁锢地狱,罚做没有饭吃的饿鬼。目连是个罗汉,能看到母亲的惨状,这位目连孝子于是每天用神通到地府帮母亲送饭,却都被阴间无常鬼卒吃掉。直到农历正月廿九,目连送一碗黑芝麻糯米花生红枣桂圆等等加红糖煮成的黑色甜,鬼卒以为这粥里都是“垢”,不肯拿。目连母亲才得以饱餐一顿。后世为了纪念目连孝心,一定要在正月廿九这一天煮放了红糖的熬九粥给父母、长辈食用。因福州话中“垢”、“九”同音,此粥又被称为“拗九粥”,正月廿九日则成为了“拗九节”。[3]

相关连结[编辑]

注释[编辑]

  1. ^ 王定保:《唐摭言
  2. ^ 《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3. ^ 拗九节与二月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