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祭红暗花双龙戏珠文高足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釉暗花双龙戏珠纹高足碗
年份明 永乐公元1403-1424年
类型陶瓷器
尺寸10.4 cm × 16.5 cm × 4.3 cm(4.1英寸 × 6.5英寸 × 1.7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瓷017757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形制资讯[编辑]

红釉暗花双龙戏珠纹高足碗是明代永乐时期的铜红釉器[1]。宽口高圈足,弧壁深,内外均施铜红釉,口沿与足底出现白边,口沿有一处磨损后修补的痕迹,内碗壁有锥拱暗花双龙纹、云纹与火纹,碗底则有一火焰龙珠,面款“永乐年制”四字。[2]

关于器形[编辑]

自古以来被称为高足碗的器形有很多,但此作品的器形被相信起源于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高足碗两端较中间宽的形状令使用者在马背上能抓住器身,且方便系于马腹侧。有些高足碗作品的高足饰有竹节状装饰,也是为了防止器自手中滑落。因为此种高足碗浓厚的游牧文化气息,也被称为马上杯靶杯。不过,当时的高足碗是由金属制成,瓷器高足碗待元代时,蒙古族入主中原,才由地方窑工师傅仿造蒙古贵族的黄金高足碗进行制作。元代后的窑址、墓葬才开始有大量瓷器高足碗出土。[3]永乐皇帝曾赠与大宝法王四件双龙纹白瓷茶钟,后出土的某件白瓷高足碗上配有一金属盖,上款有茶钟盖,故此处茶钟应指高足碗。根据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碗上诗句,应为酒器用途。但依据某些版画来看,高足碗也是置于桌上盛放花果、馒头的盛具,或捧果侍童的捧器。[4]

祭红釉器[编辑]

明代最负盛名的铜红分别为永乐祭红宣德宝石红[5][6],两者配方有差异。不过祭红釉药据传混有西域红宝石末,故有时也称作宝石红。铜红釉器是以铜红上色再施透明釉烧成,多作为祭祀器或皇族用器。即使是瑕疵品也无法流入民间,而是会就地打破掩埋,因此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大量红釉瓷器碎片,这些碎片能拼出完整的器品。本件作品碗沿的瑕疵应是后人造成,才没有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依据《明史食货志》:“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帝青花诸瓷,违者罪死。”可知,当时民间禁造红釉器。铜红釉需精确的环境与温度调整才能烧成,一器难求。在烧制前期为还原烧,但是在某特定温度下须放少量氧气入窑以氧化锡、铁,令未化合的铜作红胶体散布。祭红釉的名称由来,是因古代红色为太阳代表色,铜红釉器用作祭日坛祭器之用而得名。

灯草口[编辑]

祭红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器沿的白边,因其粗细似古代油灯用灯草而被称为灯草口铜红釉易流,故器的口沿处露出内部胚土形成白边。有时会因釉料中的铜残留并氧化而呈现虾青色。[7]

锥拱暗花文[编辑]

“暗花纹”是指在半干胚土上作图文后,再施以不透明釉料。本作品的图案是以“锥拱”方式呈现,在半干胚土上以竹片等器具推出拱起的花纹。

祭红传说[编辑]

景德镇当地传说,皇帝为筹备祭日坛红釉器,命令地方大量供应。因祭红难烧,有些陶工无法在期限内制作出官员要求的数量,被盛怒的官员押入大牢以杀鸡儆猴。其中一位陶工之女为救父,听从神灵指示跃入窑火中。当窑工们打开窑门时,发现当中每件陶瓷器都染上无瑕的红。人们说这红是陶工女儿的血染上陶瓷器表面,为纪念此女,将此红起名为祭红。有些窑工为祈求祭红釉烧成,会在窑门处供俸砖瓦堆成的陶工女儿形象。

参考资料[编辑]

  1. ^ 程永安; 郑丽华. 浅论陶瓷铜红釉色的自然美 (PDF). 中国陶瓷. 2002年12月, 38 (6). doi:10.3969/j.issn.1001-9642.2002.06.020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2. ^ 紅釉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系統. digitalarchive.npm.gov.tw. 
  3. ^ 刘光煜. 甘肃漳县汪氏家族墓出土元代釉里红高足杯考析. 丝绸之路 (西北师范大学). 2014年, (第24期). ISSN 1005-3115 (中文(中国大陆)). 
  4. ^ 哥窯青瓷高足碗二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文(台湾)). 
  5. ^ 王莉英. 紅釉瓷器考 (PDF)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6. ^ 钟凤文. 中国传统高温铜红釉的发展与分类 (PDF)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7. ^ 《宋元明清瓷器鉴赏》 作者:刘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