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东林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竹东林场 ,台湾的林业发展,较知名的是日治时期以官营为主的三大林场(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此外,还有民间会社开发经营的山林地,这些林场开发较晚、规模较小,竹东林场即是其中之一。

日治时期[编辑]

日治时期竹东地区的林业资源主要有二个单位经营,一为植松木材店竹东支店(1940年设立),另一为台湾拓殖株式会社竹东出张所(1943年设立),[1]主要砍伐于鹿场大山。两个单位成立日期皆属日本统治末期,从时机上推测应为战争所需而成立。植松木材店开发时建造大型制材厂房、贮木池贮木场等设施,由日本人山田直荣负责厂务运作及开发山区,并于尖石乡 锦屏村,设立香杉山作业所,积极进行砍伐天然原始林的香杉立木,以应日本军方之需。砍伐之树木经索道运输后,到较平缓之地用台车接运,再用索道进行运输,再从锦屏土场用台车运原木至竹东。台拓竹东出张所则由日人越野正一负责经营,然此时正当二战末期,虽然台拓投资大量资源于鹿场大山,但砍伐林木到运送下山则需要一定的程序与设备,当台拓要在竹东回收的同时,日本却已败战,许多林木未来得及搬出利用,而由后来的国府接收。[2]

国民政府时期[编辑]

战后由林务局设置林业管理委员会,分为三组接收日治时期宫营与民营之林业机构,竹东林区因当时有植松木材店竹东支店与台拓竹东出张所两大单位,台拓之竹东鹿场大山由第一组接管,植松木材店由第二组接管。1947年台湾省政府成立后,于农林厅下设林产管理局,接手管理台湾林地事业,林产管理局将竹东地区之台拓与植松两会社在竹东经营的事业合并,并于两个最重要的林地香杉山与鹿场山各设一处分场,即为后来所称之竹东林场,当时的范围非常广大,最大面积达到10,862公顷,包含今新竹、苗栗一带,[3]北与太平山林场相邻,南接八仙山林场,为战后初期台湾六大林场之一。[4]竹东林场的范围广大,拥有多个林业地,但最主要还是以鹿场山与香杉山两处为主,蕴藏非常丰富的铁杉红桧台湾扁柏,其中香杉山正如其名,内有许多的香杉,早期主要供应日本海军造船(补钢铁生产之不足)。一般来说,较有规模的林场,皆会设置制材厂,日治时期所设置之制材厂成为林场伐木作业外,规模较大的工程,同时带动竹东镇内许多产业之发展。

竹东林场于战后大幅开发桧山榛山(今日观雾地区),并在观雾设立工作站,之前的工作站与员工宿舍,后来开放民众住宿,成为著名的观光景点(2004年艾利台风肆虐,通往观雾地区的大鹿林道变得柔肠寸断,于2009年重新开放观光)。近年来,文化资产逐渐受到重视,位于竹东镇内的林务区工务课办公室(原为植松材木竹东支店办公室),是一栋拥有历史与传统之日式建筑,在政府的推动下,要将其整理修复,成为“竹东林业展示馆”,将竹东林场过去的风华,借由最初发展林业的办公场域,塑造出往日之风华。[5]

注释[编辑]

  1. ^ 台拓于1942年接收营林局所属之台湾三大林场之伐木事业,并积极拓展其他伐木事业,竹东林区即为其中之一。
  2. ^ 张干荣,〈竹东林场沿革〉,《新竹文献》20期,2005.8,页8-9
  3. ^ 袁明道,〈竹东林场的发展历程〉,《新竹文献》20期,2005.8,页30-31。
  4. ^ 其他五个分别为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峦大山太鲁阁林场
  5. ^ 邓毅中,〈历史进程下的竹东林场〉,《新竹文献》20期,2005.8,页73。

参考书目[编辑]

  • 张干荣,〈竹东林场沿革〉,《新竹文献》20期,2005.8。
  • 袁明道,〈竹东林场的发展历程〉,《新竹文献》20期,2005.8。
  • 锺明均,〈我所经历的伐木生涯〉,《新竹文献》20期,2005.8。
  • 邓毅中,〈历史进程下的竹东林场〉,《新竹文献》20期,2005.8。
  • 姚鹤年编,《台湾林务局局志》(台北:农林厅林务局,1997)。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