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裕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赖裕传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29年12月12日
 大日本帝国高雄州高雄市
逝世1950年11月29日(1950岁—11—29)(20岁) 处决
 中华民国台北
籍贯 大日本帝国高雄州高雄市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9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50年)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1950年11月29日)
学历
经历

赖裕传(1929年4月22日—1950年11月29日),笔名籁亮,中国共产党党员,高雄州高雄市鼓山人,因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案被判处死刑,1950年11月29日枪决于台北马场町 [1][2]

生平[编辑]

赖裕传,1929年生,高雄州高雄市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在校期间参加朱商彝等人筹组的银铃会会员,发行的《潮流》杂志,并参与台湾新文学论战,受杨逵积极主张的“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思潮影响,赖裕传曾撰述〈关于台湾新文学的两个问题〉,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台湾新文学当然是和祖国文学一样站在同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的…这一个特殊性是以同一历史阶段为前提的,所以‘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3][4]

1946年中共指派蔡孝乾潜回台湾,发展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组织,1947年华东局派遣的徐懋德化名李絜(外省李)来台协助蔡孝乾组织学运,1947年5月陈水木由台北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廖瑞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8月陈水木与陈炳基杨廷椅刘沼光刘登峰(化名丁某)组成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 (简称学工委)[2][5],1948年2月转由徐懋德领导学工委。 赖裕传与陈水木郑泽雄是英语系同学,学工委成立之初,陈水木即兼任师范学院支部书记,在校发展组织,随着二二八事件之后台共组织快速扩大,许多学生受到影响思想左倾,1947年11月赖裕传受陈水木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台湾师范学院支部 [5]

1949年7月赖裕传毕业脱离组织,回到高雄母校高雄商业职业学校担任教员。1950年1月陈水木将因为毕业、退学、逃亡而散返中南部的学生党员加以组织,分别在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成立支部。与原学工委任务不同转变为地方工作性质。根据陈水木在保密局供述的:“我的组织关系名单”中,赖裕传负责学工委高雄支部,领导郑泽雄、李松盛、林赐安、洪天复、林慧哲。与根据赖裕传的供述内容相当[5]

1949年9月台大法学院支部被破获后,因戴传李使基隆市工作委员会瓦解,四六事件后台大学生纷纷走避南部[6]。1950年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变节供出大批人员名单,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台组织瓦解,1950年5月10日李水井吴思汉被捕,保密局循线逮补25人,并由此25人扩及省工委学工委及各省工委支部,保密局展开全台大搜捕,1950年5月27日赖裕传在家被逮捕,随着李水井杨廷椅落网,学工委组织瓦解[7]

学工委案的笔录,各支部负责人与委员的陈述与组织图都非常完整,根据台大法学院经济系学生陈英泰回忆指出当时保密局以轻判作为诱饵获取线索[7]李水井在军法处审讯期间主张全盘托出,张志忠则主张坚守秘密 张志忠认为若全盘托出必遭判死刑,李水井则认为多数领导应可获得几个月牢狱的轻判。然四六事件发生之时尚无惩治叛乱条例,此条例已于1949年6月21公告实施。由于当时国共内战国府兵败如山倒之际,孤立无援对于岛内共谍案并未立即给予判决有观望之态势,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援的出现使国府对省工委案开始无所顾忌,依照惩治叛乱条例第二条第一项判处死刑,至此大量涉及省工委的特工密集遭判刑枪决。

1950年11月29日,台湾省保安处宣判赖裕传死刑后即刻送台北市马场町枪决,同时遭枪决者包含学工委案李水井杨廷椅及相关支部书记陈水木郑文峰王超伦黄师廉陈金目吴瑞炉叶盛吉郑泽雄共十一人[8]

赖裕传、陈水木郑泽雄的同学柯旗化在口述历史中感叹,即使他们真的加入共产党,难道就不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吗[9]?

赖裕传在学工委期间发展的另一位组织成员王文培,在学工委案中并未被赖裕传所供出,在回乡后遭人检举,1953年被判处死刑。

平反[编辑]

2018年10月4日,促转三字第1075300110B号,正式撤销受难者林庆云君等1270人,其中(39)安洁字第 2302 号,有关赖裕传共同以非法方法意图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之有罪判决暨其刑及没收之宣告正式撤销[10]

参考文献[编辑]

  1. ^ 颜世鸿. 《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 启动文化. 2012. 
  2. ^ 2.0 2.1 陈正茂. 《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 一九六○)》. 威秀出版. 2009年3月1日. 
  3. ^ 曾健民. 可悲的戰後「再殖民」文學論 陳芳明的台灣文學史觀再批判(下). 《海峡评论》. 2012-02. 
  4. ^ 籁亮(赖裕传). 〈關於台灣新文學的兩個問題〉. 《新生报》. 1949-01-14. 
  5. ^ 5.0 5.1 5.2 国防部后备司令部 台湾省保安司令部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兼军管区司令部. 李水井﹑黃師廉等叛亂案. 国家档案管理局. 1950-06-01~1966-05-07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6. ^ 蓝博洲. 李井水檔案《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0. 
  7. ^ 7.0 7.1 陈英泰.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 唐山出版社. 2009-12-01. 
  8. ^ 〈匪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等叛亂案〉. 国安局. 1991. 
  9. ^ 王拓、向阳、吴晟、李乔、李敏勇、彭瑞金、曾心仪 黄文成、黄惠祯、杨翠、杨碧川、魏贻君. 烈焰玫瑰. 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 2013-12. 
  10.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有罪判決公告. 中华民国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