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代学者像传》之赵希璜

赵希璜(1746年—1805年),字渭川、一字子璞广东省惠州府长宁县(今广东省新丰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及文学家,有独特的军事谋略及治水理念,并且拥有“岭南四大才子”之誉。早期诗歌清新脱俗,而后渐渐展现性灵派的特点并且诗风颇似苏轼,著有《安阳金石录》、《淇泉摹古录》、《四百三十二峯草堂诗钞》。但因他的诗文别集长期未得到后人的点校而在清中期诗坛的地位得不到重视[1]

生平[编辑]

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在淮安通判署出生[2],少年时在惠州罗浮山读书,与顺德黎简为友。未中举之前,赵希璜就已经略有诗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赵希璜在北京参加乡试落第后,决定回罗浮山继续读书。赵希璜四度乡试,方才在乾隆四十四年恩科广东乡试中举。乾隆五十七年,任安阳县知县,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武亿等一起编纂,并且得到纪昀的推崇。其中附金石录十二卷。嘉庆十年(1805年)九月二十三日,候选郎中赵希璜在淮安通判署去世,享年六十岁,其子淮安府高堰河务通判赵惺应例丁忧[3]

贡献[编辑]

赵希璜多次实地考察地形兴修万金渠等水利工程,卸任安阳知县后还亲自勘测地形,绘成《漳河天平闸故渠图》以供治水参考。因而在安阳深得民心,后其子遵其嘱将其下葬于安阳,安阳人民“扶老携幼,送葬者至千人”,甚至入祀安阳县学名宦祠。洪亮吉为赵希璜写的墓志铭中说:“君所至皆尽心于民,讲求利弊,暇即以文雅饰吏治,以是士民皆爱戴之[4]。”

家族[编辑]

祖父赵廷客,中宪大夫[5]

父赵师质,袁州知府;赵希璜为第四子。生母戴氏,在普陀禅寺祷告后而生下赵希璜。

淮安府赵惺,高堰河务通判。

参考[编辑]

  1. ^ WANG Yi-han,A Survey of the Life and Creation of Zhao Xihuang, a Poet of Guangdong in the Qing Dynasty,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27卷.P49-53.
  2. ^ 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
  3. ^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嘉庆十年十月十五日江南河道总督徐瑞题本:“今署淮安府高堰河务通判赵惺,亲父候选郎中赵希璜,迎养在署,于嘉庆拾年玖月贰拾叁日病故,例应丁忧。”
  4. ^ 贵泰、武穆淳 等.安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一百零八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
  5. ^ 河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源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