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阮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阮卓(531年—589年),陈留尉氏[1][2]南北朝南陈官员和文学家。

阮卓的祖父阮诠是南梁的散骑侍郎,父亲阮问道则是南梁宁远将军岳阳王萧詧的王府记室参军。阮卓自幼聪明,专心学习经籍,擅长谈论,尤其写作五言诗。他个性孝顺,十五岁时父亲随萧詧出镇江州时因病去世,就从建康赶到江州,途中一点水也没有喝过。其时侯景之乱令道路阻隔,他历尽艰辛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建康;在路途遇上贼人时,他面容憔悴,哭着陈述父亲逝世的事,令贼人同情而不杀死他,并护送他出境。过彭蠡湖期间,湖中突然遇上疾风,几次几乎翻船,阮卓仰天悲呼,很快风就平息,当时的人都说阮卓孝感动天[1][2]

陈文帝继位,他获授鄱阳王陈伯山的王府外兵参军天康元年(566年)转为云麾将军新安王陈伯固的王府记室参军,之后随府转为翊右记室,带任撰史著士。后来阮卓又迁转鄱阳王中卫府录事、晋安王陈伯恭的王府记室,仍然任职著士如故。欧阳纥被平定,交阯人往往聚集成盗匪,他卓诏出使招抚。交阯的日南郡象郡出产金银珍珠和翡翠,前后的使者都取得不少,只有阮卓挺身而还,没有取去任何宝物,时人都认为他廉洁。不久迁任衡阳王陈伯信的王府中录事参军、入朝任用为尚书祠部郎,转官始兴王陈叔陵的中卫府记室参军[3][4]

陈叔陵谋反被诛杀后,陈后主对朝臣说:“阮卓从来不参与谋逆,应该要嘉许。”至德元年(583年),他入朝任官德教殿学士,很快兼任通直散骑常侍,为王话副手出使隋朝隋文帝早知道阮卓名气,遣派河东薛道衡、琅邪颜之推等人和他饮酒赋诗,赐予礼物。回国后,除授招远将军、南海王陈虔的王府咨议参军,后来因眼病不就任,隐居在小屋,改建亭宇和修整山林园池,招待朋友,以文酒自娱。祯明三年(589年)入隋,到江州时想起父亲在当地去世而生病逝世,虚岁五十九[5][6]

引用[编辑]

  1. ^ 1.0 1.1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阮卓,陈留尉氏人。祖诠,梁散骑侍郎。父问道,梁宁远岳阳王府记室参军。卓幼而聪敏,笃志经籍,善谈论,尤工五言诗。性至孝,其父随岳阳王出镇江州,遇疾而卒,卓时年十五,自都奔赴,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属侯景之乱,道路阻绝,卓冒履险艰,载丧柩还都。在路遇贼,卓形容毁瘁,号哭自陈,贼哀而不杀之,仍护送出境。及渡彭蠡湖,中流忽遇疾风,船几没者数四,卓仰天悲号,俄而风息,人皆以为孝感之至焉。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阮卓,陈留尉氏人也。祖诠,梁散骑侍郎。父问道,梁岳阳王府记室参军。卓幼聪敏,笃志经籍,尤工五言。性至孝,父随岳阳王出镇江州,卒,卓时年十五,自都奔赴,水浆不入口者累日。载柩还都,度彭蠡湖,中流遇疾风,船几没者数四,卓仰天悲号,俄而风息,人以为孝感之至。
  3.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世祖即位,除轻车鄱阳王府外兵参军。天康元年,转云麾新安王府记室参军,仍随府转翊右记室,带撰史著士。迁鄱阳王中卫府录事,转晋安王府记室,著士如故。及平欧阳纥,交阯夷獠往往相聚为寇抄,卓奉使招慰。交阯通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贝珍怪之产,前后使者皆致之,唯卓挺身而还,衣装无他,时论咸伏其廉。迁衡阳王府中录事参军。入为尚书祠部郎。迁始兴王中卫府记室参军。
  4.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陈天康元年,为新安王府记室参军,随府转翊右记室,带撰史著士。及平欧阳纥,交址夷獠往往聚为寇抄,卓奉使招慰。交址通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贝珍怪之产,前后使者皆致之,唯卓挺身而还,时论咸伏其廉。后为始兴王中卫府记室参军。
  5.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叔陵之诛也,后主谓朝臣曰:“阮卓素不同逆,宜加旌异。”至德元年,入为德教殿学士。寻兼通直散骑常侍,副王话聘隋。隋主夙闻卓名,乃遣河东薛道衡、琅邪颜之推等,与卓谈宴赋诗,赐遗加礼。还除招远将军、南海王府咨议参军。以目疾不之官,退居里舍,改构亭宇,脩山池卉木,招致宾友,以文酒自娱。祯明三年入于隋,行至江州,追感其父所终,因遘疾而卒,时年五十九。
  6.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及叔陵诛,后主谓朝臣曰:“阮卓素不同逆,宜加旌异。”至德元年,入为德教殿学士。寻兼通直散骑常侍,副王话聘隋。隋文帝夙闻其名,遣河东薛道衡、琅邪颜之推等与卓谈宴赋诗,赐遗加礼。还除南海王府咨议参军,以目疾不之官。退居里舍,改构亭宇,修山池卉木,招致宾友,以文酒自娱。陈亡入隋,行至江州,追感其父所终,遘疾卒。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陈书·卷34》,出自姚思廉陈书

参考文献[编辑]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 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