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陈幸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幸婉(1951年—2004年),台湾台中人,现代艺术家。其父为台湾雕塑家陈夏雨,使她从小接触艺术环境。后因兴趣,在母亲与父亲旧友李梅树支持下就读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西画组。1972年毕业后曾短暂任教职,后辞职投入创作。1981年师从李仲生,将自动性技法用于复合媒材绘画中,为创作生涯转捩点,后期作品由鲜明浅色系转为厚重、沉稳色调,并加入纱网、麻布等布料与现成物结合水墨创作。

生平[编辑]

1972年国立艺专毕业后,陈幸婉曾先后任教于台北县(现新北市)三芝国中、台中市西苑国中、梧栖国中,期间并与同为艺专同学且同为艺术家之程延平结婚,直至1979年辞去教职专心创作,并以儿童美术教育为业。1981年入李仲生门下学习,受其观念启发,将自动性技法用于复合媒材绘画中,为其创作生涯之重要转捩点。1984年获台北市立美术馆首届新展望奖与抽象绘画第三奖,于台湾现代艺术圈获得奖项肯定。1985年后因创作不停往返于台湾与各国间。1992年取得法国十年居留权并于巴黎定居,于1996年与程延平离婚,2004年因乳癌逝于法国。[1][2]

艺术创作[编辑]

1972年陈幸婉毕业后开始进入抽象艺术领域,运用油漆为媒材进行大面积色块创作,色彩简单而强烈,惟未留下太多作品[3]

1970年至1984年间尝试复合媒材创作,主要为大面积着色,以块面堆砌成主要画面;或着重色彩堆叠间及笔触表现[2]:49

1981年拜入李仲生门下,开始尝试自动性技法,改以亚克力颜料创作,加入木条、布条等媒材,以及石膏与裱贴技法创作,并有大尺幅的创作。她1984年创作〈作品8419〉 以半自动技法,使用亚克力颜料、木条、报纸裱贴、石膏、画布裱木板等媒材[3]

1985年至1989年间作品由鲜明浅色系转为厚重、沉稳色调,并加入纱网、麻布等布料[2]:74;1990年至2004年间尝试纳入水墨画创作方式[2]:90,1993年之后主要创作以红、黑或白色为主调,色彩更加单纯。其中1993年〈红色风景〉即为红色与黑色综合媒材创作之一,1995年〈战争与和平No. 2〉则是将此二主色调布料加工后的代表作之一。2000年前后,依自身感受创作了系列水墨,例如2000年〈梦、希望、死亡〉[3]

展览纪录[编辑]

早在1975年,陈幸婉即与台湾青年画家陈世兴等人组成“夏画会”,于台北省立博物馆进行联展[2]:177-178,1984年后陈幸婉开始积极投入国内外各项个展及联展活动,并多次获得现代艺术奖项的肯定。

1984年,陈幸婉的首次个展于台北“一画廊”举办,同年参加台北春之艺廊“异度空间”展,为台湾第一次的装置艺术展[4],1985年陈幸婉至法国游学,期间所见所闻让她对欧洲新表现主义印象深刻,因此1987年返台后创作,于台北龙门画廊及台湾省立美术馆举办个展,1990年陈幸婉参加国际艺术家交换计划至瑞士巴赛尔艺术家工作室,开始用水墨媒材进行创作试验,隔年于埃及开罗Masharbia画廊展出水墨作品,1992年因取得法国艺术家十年居留证,开始长年于巴黎、台湾两地来回奔波,在创作画面上舍去画框,突破规则性边界。1995年陈幸婉接触二战时期的资料,心有感触而创作〈战争与和平〉系列作品。1996年于埃及沙漠旅行中拍摄腐化干枯动物遗骸的一系列作品,隔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个展“从原型的探求到大地之歌”。1999年应邀德国法兰克福“Gierig画廊”参与〈中国当代艺术联展〉联展。2001年陈幸婉因罹患眼疾虹彩炎,开始修练法轮功,创作风格从繁复走向简约,同年于台中“清水科元艺术中心”举办“光雕时光”个展,隔年展出水墨作品[2]:177-178,此后因身体状况,创作量逐渐减少。

得奖纪录[编辑]

陈幸婉就读艺专时期都没有参加比赛,因为当时的全省美展、台阳美展等传统大型美术比赛,抽象画非主流绘画。[2]:41

1984年以作品〈8411〉获得首届的台北市立美术馆新展望奖,该比赛为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新展望奖以推动台湾现代与当代艺术发展为重点。[2]:20-21同年她也获台北市立美术馆首届抽象绘画第三奖。[4][5]获得奖项对陈幸婉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开启后来赴法国游学的动机。[6]

1989年陈幸婉获得李仲生基金会举办的首届“李仲生基金会现代绘画奖”创作奖。[7]

年份 奖项名称
1984 台北市立美术馆首届新展望奖
1984 台北市立美馆首届抽象绘画第三奖
1989 李仲生现代绘画创作奖
1991 教育部甄选赴巴黎国际艺术村创作一年
1995 文建基金会甄选赴美国旧金山海德兰艺术中心创作半年

参考资料[编辑]

  1. ^ 陈, 幸如. 象王行處落花紅: 陳幸婉紀念集. 200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张, 雅婷. 陳幸婉藝術創作之研究. 2005. 
  3. ^ 3.0 3.1 3.2 应, 广勤. 用生命經驗創作 一位女性藝術家─閱讀陳幸婉的紅與黑. 艺术认证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14-10, (58)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4. ^ 4.0 4.1 大臺中藝術工作者資源建置計畫. 台中市艺术家资料馆.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5. ^ 藝術珍貴,夢想不貴!-陳幸婉. 黎艺术馆. [2022-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6. ^ 順天畫家 陳幸婉.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7. ^ 李仲生基金會大事記.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