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艾莎尼 (2015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强台风艾莎尼
Typhoon Atsani(英文)
8月19日的超强台风艾莎尼
8月19日的超强台风艾莎尼
路径图
超强台风艾莎尼的路径图
超强台风艾莎尼的路径图
概况
形成日期2015年8月14日
转化日期2015年8月25日
消散日期2015年8月27日
最低气压925 hPa
瞬间最大阵风260 km/h
影响
影响地区 北马里亚纳群岛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超强台风艾莎尼 (英语:Typhoon Atsani,国际编号:15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172015,台湾译名:闪电)是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6个被命名的风暴、第6个超级台风、第5个巅峰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五级台风的热带气旋。 该名字第一次使用,取代2009年在重创台湾,造成台湾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患“八八水灾”。、中国大陆华南华东地区的莫拉克

发展过程[编辑]

2015年8月12日凌晨2时,一热带扰动马绍尔群岛拉塔克礁链海面上生成,当日上午7时15分,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英语:NRL)给予其扰动临时编号“98W”,系统水汽大致良好,涡度中心已相当显著。[1]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英语:JTWC[注 1]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低”的评级。[注 2]即使如此,但当时由于季候风槽[注 11]中产生四个低层环流中心(英语:LLCC[注 12],分析图更显示其中三个涡度区域泛红,大环流整合较难,不过因为98W位处热带辐合带[注 13]东面,未来发展条件较佳。隔夜(13日)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中”的评级。[注 14]再隔日(14日)上午3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英语:TCFA)。[注 15]此时高空辐散明显优良、系统流出呈放射性。当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注 16]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17W”,开始对其发布热带气旋警报。

由于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流出状态优良,极地方向流出有所减弱,各地气象机构均研判短期内发展较为缓慢,后期受亚热带高压脊位导引而于高纬度处西折。8月15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17W及16W同时升格为热带风暴,其中给予前者国际编号“1516”[注 17],并命名为“艾莎尼”(英语:Atsani,日语:アッサニー)。[注 18][18],这是2007年海燕杨柳以来,日本气象厅首度同时双双升格为热带风暴的例子。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同步升格之。晚间,艾莎尼之对流爆发并演变为中心密集云团[注 19][20],使得日后之整体系统逐渐增强。8月1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等级。六小时后,日本气象厅亦跟随升格为台风等级,此时艾莎尼底层之风眼以及环流偏大,不过极向流出稍差,以致西、北面对流结构不甚良好。[21]8月17日起,艾莎尼重整结构,开始出现快速增强,强度已有逐渐增强的趋势。8月19日,艾莎尼位于垂直风切变非常低和极向流出良好的海域,其对称的中心和额外的雨带促使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8月19日上午8时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当晚8时更将其强度评级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英语:SSHS)之下的五级台风,成为该风季第五个最高强度在五级超级台风标准之热带气旋。

五级台风之强度维持六小时后,艾莎尼的强度开始减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8月20日上午2时将其降格为四级超级台风,在翌日(21日)上午2时进一歩将其降格为台风。卫星图像显示,其对流正在减少,同时艾莎尼开始发展出“双重眼壁”(或称“双眼墙”、“同心眼墙”)结构,进入“眼壁更替周期”(或称“眼墙置换循环”)。而增强中的垂直风切变和干燥的空气持续侵蚀艾莎尼的西、北面对流结构,其眼壁亦被侵蚀。到了第二天,明显干燥的空气阻止艾莎尼的增强趋势,多光谱图像显示台风的云顶温度正在上升。8月23日,艾莎尼勉强维持强度,晚上开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开始受到与中纬度斜压相关的更强的垂直风切变影响。8月24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翌日(2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表示艾莎尼已转化为温带气旋。艾莎尼的残余系统与飓风洛克的温带残余云系在26日二合为一,它们合并所成的温带气旋最终在27日减弱消散。

释义[编辑]

  1.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是一个联合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的专责小组,并会为西太平洋或其他地区发出热带气旋警告。[2]
  2. ^ 当有2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某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低”。除非环境异常优良,否则该系统在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甚微。[3]
  3. ^ “西风带”是位于亚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从亚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为盛行风。[4][5]
  4. ^ “赤道东风带”位于3000米以上高空,空气由亚热带高压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压,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东风。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风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导引热带气旋向西移动的作用,一般该热带气旋采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行进。[6]
  5. ^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与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亦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亦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汽时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与辐合相若。[7][8]
  6. ^ 东风带[注 4]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低压波动,在天气图或气流图中以倒V字低压槽表示,乃“东风波”。其由东向西传播,槽前有辐散[注 5]现象,槽后则有辐合;因此东风波左方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右方则因辐合上升而出现对流性的不稳定天气。有大约一成的热带气旋就是在东风波之扰动中生成。[9]
  7. ^ “垂直风切变”是指比较一垂直高度中的风速及风向差。[10]
  8. ^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是一条位于热带高空(约200百帕面)的槽线,其可经由中纬度西风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热带而成,亦可为高层反气旋南侧之高空东风倒槽。其将带来强烈垂直风切变[注 7]而影响热带气旋或热带扰动的发展,但亦有情况是因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而助长热带气旋的发展。在环境许可下,其会发展成拥有完整环流的高空冷心低压,并有可能发展至地面而诱生出低层之扰动发展。[11]
  9. ^ “低压槽”指狭长状的低压,或从低压中心向高压处伸展而等压线呈V字形的地方。槽后方气流下沉,槽前方气流上升而有辐合运动,有利对流及雨带的发展。槽线活动的观测在热带气旋预测上有广范的应用,例如西风带[注 3]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而东风波[注 6]、热带对流层上部槽(英语:TUTT[注 8]所带来的高空辐散会有利热带气旋发展等等。[12]
  10. ^ “辐合”是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及“切变式辐合”二种:在地面,空气在科里奥利力气压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行,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二种不同风向的风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低压槽[注 9]处,与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7][8]
  11. ^ “季候风槽”又称“静风赤道槽”,乃北半球夏季西南季候风与亚热带高压脊南侧之信风辐合[注 10]所形成的低压槽系统。季候风槽的水平结构特征是外围风力强,槽中风力弱。在初夏时,越南向东伸展的西南季候风及亚热带高压脊所带来的东南风辐合,将构成一股西北偏西、东南偏东走向的常态季候风槽。又当盛夏时,南半球冷高压强大,则不时可有越赤道之气流出现。这些气流在近赤道附近成为赤道西风,当其与北半球的信风辐合时,便会形成一股西南偏西、东北偏东走向的倒向季候风槽;倒向季候风槽亦是热带副合带的最活跃状态。[13]
  12. ^ 空气自高压流向低压,因科里奥利力作用而产生偏转,导致其不能直接流入中心,形成旋涡效应。空气会围着低压中心旋转,该中心即环流中心。当此情况并不明显时,旋转较慢、中心不固定,且环流仅出现于低层对流层。[14]
  13. ^ “热带辐合带”为南北半球由亚热带高压所吹出的信风辐合所形成。在北半球,东北、西南或西风辐合,即热带辐合带的活跃状态,又称季候风槽;多出现于南半球信风强劲时,这使到信风跨越赤道后有较大的偏转,成为赤道西风或西南季候风,如此迎面及东北信风辐合下,因产生较大的涡旋环流,配合充裕水汽及强对流之形成,因此极易引起热带气旋从中发展。有约八成的热带气旋于此处形成,与西风带相似,热带辐合带亦会随着四季转变而位置有变,这与亚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及移动伸展互相影响。在北半球盛夏,当南半球信风爆发时,热带副合带会显著北移而引致大量热带气旋群集性出现。[15]
  14.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中”。一般而言,即使发展机会增大,系统过了24小时之后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才较高;但如果环境良好,系统亦可以在24小时内形成热带气旋。[3]
  15.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高”的评级,并同步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此时该系统于24小时之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极大,若气象因素特别有利,该系统更可于6小时内增强为热带低压[3]
  16. ^ 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在内)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
  17. ^ 前二位为当年公元纪年末二码(2015),末二位代表艾莎尼是当年被日本气象厅16个评级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
  18. ^ 「艾莎尼」(泰语อัสนี)是由泰国所提供,意即闪电,是大气科学中指大气中的强放电现象,其放电作用通常会产生电光。此名称乃首度使用,以取代2009年在台湾、中国大陆等地造成极大伤亡与损失的台风莫拉克[16][17]
  19. ^ “中心密集云团”是达强热带风暴级别之热带气旋所拥有的一种特征,在卫星云图上所见为一浑圆,集中及具有组织的密集云区在中心附近旋转,通常为积雨云或塔状积云,会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发生。中心密集云层区之下应有相当明显而成熟的螺旋云带,同时伸展到云带之外;当热带气旋进一步增强至台风程度时,风眼也会开始在此处的中心区域形成。[19]

参考资料[编辑]

  1. ^ 2015年8月12日清晨5時(UTC+8)西北太平洋相對渦度分析圖.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国海、空军.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3.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5-08-18 [2015-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4. ^ 中华百科全书.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8-18]. [失效链接](繁体中文)
  5.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 ^ 7.0 7.1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 ^ 8.0 8.1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9.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0.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1.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3.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季字:季風槽.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4.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低字:低層環流中心.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5.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輻合帶.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6.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TS 1516 ATSANI (1516) UPGRADED FROM TD. 日本气象厅.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失效链接]
  19. ^ HKCOC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0. ^ 2015年8月15日下午(UTC+8)颱風閃電黑白紅外線雲圖.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2015年8月17日下午1時14分(UTC+8)颱風閃電黑白紅外線雲圖.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同期出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同期出现的东、中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