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中学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教育专题 (获评丙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教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教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主要是示范,不想删之前过短的条目。是用web tool转成简体,有不对处请海涵,也请勇于修改。---Djyang 04:45 2004年8月10日 (UTC)

有关修改的具体原因,请见User talk:Petertc


复制自User talk:Petertc

‘本人强烈支持维基百科的客观和中立的原则,反对维基百科中存在任何主观和偏激的观点。’我确实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但对于中学条目的修改,其实与这些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有违这些原则。而真正的问题是,原文存在错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应包括香港和澳门,而不是并列关系(事实上,如果用原文才是有违中立,因为原文意指港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不如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这样地域性的称法更为合适,这样将不涉及国家定位的问题,也避免了非NPOV的嫌疑,符合维基一贯作法。同样,“台湾”也与这些无关,只是像上面一样表示是在此地域内的情况而已,与国家定位无关,也不涉及独统。顺便说一下,对于与政治或政府有关的条目,尤其是涉及到两岸争议的条目,通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vs 中华民国,例如“台湾当局”、“台湾总统选举”应改为“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总统选举”等,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以前就多次对相关条目做过此类的修正,以使之NPOV。不过,对于非政治性的条目,则一般还是用区域性称法,而非国家全名,尤其是同时存在香港和澳门的时候,否则反而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上所述),也没有必要。这些其实已是大家的通常做法,而且实际上也已并无不中立的问题,例如维基有“台湾主题”而不是“中华民国主题”、一般用“大陆译为xx、台湾译为xx”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译为xx、中华民国译为xx”,等等。因此您不必将非政治的内容也当作政治上的问题来处理,即泛政治化了。--Wengier留言) 16:59 2005年11月16日 (UTC)

复制结束


其实我有点讶异这种关于教育的和平条目会因为政治主张的问题而陷入编辑战,但无论是Petertc还是Wengier两位,从你们的修改中我看得出来两位其实都是想避免这条目在政治意识上有过度的暗示,只是每个人对于这类事务的解读方式有落差,其实,真正掀起政治话题的是另有其人,在此就不多提。如果各位有留意到编辑历史,就会发现是我把“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改为“不同地区”,原本我以为只要这样做应就可消弥对于政治立场的过多联想,却没顾虑到香港与澳门出现后的问题。其实,我认为Wengier兄将原本的国家名称改成地区概称,这做法很不错,如此就可以避免澳门、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位阶问题,也不需去触及台湾到底算不算一个国家的定位问题,但我认为太蓄意的把港澳台排在紧邻中国大陆之后的位置,看在某些人眼中还是有点“暗示性”存在的。因此,我当初故意加入德国的教育制度,就是想打破这条目中只有中港台澳四地资讯,会比较容易陷入政治话题化的倾向,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那时各地区的排列顺序其实是根据各地区英文名的字母顺序(中国大陆C,德国G,香港H,澳门M,台湾T),因此香港澳门跟中国大陆隔开并不是蓄意要将其“分离”,而是希望大家在思考教育问题时不要太去在意国界,毕竟教育制度向来都是被视为是地方分权的一种实现型式,很多国家也存在的内部各地区教育制度不同的作法,因此如果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中学教育制度不同,有天我也会把它们分别列在表中的不同位置,说不定美国教育制度不同的各州也会出现在列表的不同位置。就让话题单纯点,就以教育制度本身的异同来当各地区范围的划分方式吧!--泅水大象 讦谯☎ 03:13 2005年11月17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