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43°56′50″N 4°32′08″E / 43.9473°N 4.5355°E / 43.9473; 4.5355

加爾水道橋(古羅馬輸水道)
世界遺產
加爾水道橋
官方名稱Pont du Gard (Roman Aqueduct)(英文)
Pont du Gard(法文)
位置 法國歐洲和北美地區
標準 (i) (iii) (iv)
參考編碼344
登錄年份1985(第9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加爾水道橋(法語:Pont du Gard)位於法國加爾省靠近勒穆蘭的地方,是古羅馬所建造的輸水系統。

名稱[編輯]

加爾橋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加爾河的橋梁,而加爾河又命名了加爾省。加爾河是由許多支流匯集而成,而當中有幾條支流被叫做加爾東河(Gardon)。

建造原因[編輯]

奧古斯都全盛時期,當時加爾南邊的尼姆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奧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個城鎮,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占有這個城鎮及周邊地區。當時,城內有許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證城內居民的飲用水得到足量的供應,還必須從尼姆以北50公里外修建渠道,將泉水運送到目的地,加爾橋便是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許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這就是運用一個簡單的地勢落差避免了安裝、設置壓力系統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和促進水流動的動力。位於地表的一段橫渠需跨越加爾東河(附近約21公里處),於是加爾橋被建造。它是這輸水管道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跨越加爾東河的通道,供敞蓬雙輪馬車、行人通行。在尼姆的城牆內,人們仍能見到一個圓形水池。它帶有一個沉澱槽以及一系列閘門和出水口。這些設施曾在需要時用於將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統。

描述[編輯]

加爾橋總共有三層,高49公尺,最長的一層(上層)長度為275公尺。建築該橋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

  • 第一層:6個拱,142公尺長,寬6公尺,高22公尺。
  • 中間層:11個拱,242公尺長,寬4公尺,高20公尺。
  • 第三層:35個拱,275公尺長,寬3公尺,高7公尺。

在第一層有一條道路,在第三層則為輸水道,輸水道為1.8公尺(6英呎)深,1.2(4英呎)公尺寬。

歷史[編輯]

18世紀中期拓寬下層為高架橋,19世紀在拿破崙三世執政時期進行修葺。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達到渠橋的第二層,造成35人死亡,該橋卻安然無恙,不能不令人驚嘆古羅馬建築師們的鬼斧神工。

保護概況[編輯]

這一建築傑作是法國的重點保護對象。因其建築工程技術的典範作用及其非凡的歷史見證作用,法國政府於1840年就將該橋列為「歷史建築」加以保護,並多次進行了修復工程。1973年又依據法國《1930年法》以環境保護名義將其列為環境建築,1984年法國政府又以「加爾橋」的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5年7月獲得批准。2000年,法國政府對加爾橋進行範圍更廣的遺址保護工程計劃,在橋的附近劃出15公頃土地,作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態,供遊人參觀。人們可以在橄欖樹和橡樹林中散步,通過音響解說和實景模型來了解這一地區的農牧業生產、村落和文化歷史概貌。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