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停事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豹肢症
嚴重的沙利竇邁誘導的海豹肢症病例。
分類和外部資源
ICD-9-CM759.89
Orphanet3312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懷孕期間服用沙利竇邁的母親所生嬰兒

反應停事件,又稱沙利竇邁醜聞(英語:Thalidomide Scandal)始於1950年代。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多個國家的孕婦在服用止吐藥反應停」(沙利竇邁)後,懷孕或隨後懷孕的婦女在46個國家使用沙利竇邁,而導致「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為醫療災難」,在全世界共產下了約1.2萬名畸形兒,如脊髓灰質炎,以及數千次流產[1][2]。1961年11月起,「反應停」陸續在各國被強制撤回[3]

德國藥廠格蘭泰公司Grünenthal GmbH)的產品沙利竇邁投入使用後不久,在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導致不少新生兒先天四肢殘缺。在美國,由於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藥品審查員弗朗西斯·凱爾西(Frances Kelsey)博士阻止該藥品上市,類似的災難沒有在美國上演[4]。由格蘭泰公司的沙利竇邁造成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畸形胎兒,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反應停事件。格蘭泰公司隨後發現,這種藥品對新生兒的危害不僅是四肢,可能導致眼睛耳朵心臟生殖器官等方面缺陷。1961年,這種藥品不再允許銷售,但格蘭泰公司始終拒絕承擔責任。直至2012年,格蘭泰公司執行長哈拉爾德·斯托克發表演講,50年來首次就藥品沙利竇邁致新生兒先天畸形道歉。

2023年11月13日,澳洲政府宣佈,他們將透過揭幕的國家紀念館,向受沙利竇邁影響的人正式道歉,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將「沙利竇邁悲劇」形容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黑暗篇章」,衛生部長馬克·巴特勒表示:「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或結束身體痛苦,但我希望這些承認和道歉的重要後續步驟將有助於治癒一些情感創傷。」[5][6]

注釋[編輯]

  1. ^ Vargesson, Neil. 「Thalidomide-induced teratogenesis: history and mechanisms.」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C, Embryo today : reviews vol. 105,2 (2015): 140–56. doi:10.1002/bdrc.21096
  2. ^ Bren L. Frances Oldham Kelsey: FDA Medical Reviewer Leaves Her Mark on History. FDA Consumer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8 February 2001 [23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3. ^ 回顾“反应停”事件:全世界诞生约1.2万畸形儿. 搜狐網,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5年4月6日 [201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簡體中文). 
  4. ^ 雲無心. “海豹儿悲剧”与新药申请流程的变革. 科學松鼠會.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5. ^ Jose, Renju. Australia to apologise half a century after 'Thalidomide tragedy'. Reuters. 2023-11-13 [202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英語). 
  6. ^ Australian government will apologise to people affected by thalidomide tragedy | Health | The Guardian. amp.theguardian.com. [202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