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25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25師,號稱「千里駒師」,是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

第一次組建[編輯]

1926年葉挺獨立團改編為第四軍第25師[1]

1927年7月26日,周恩來在陳賡陪同下趕到九江,見面後對聶榮臻說:要到南昌去組織武裝起義,在馬迴嶺還有第25師,要想辦法把這個師的全部或大部,拉到南昌參加起義。雙方約定南昌一動手,就發一列空車來,說明南昌已經行動,聶榮臻就把拉出來的部隊,裝上列車,向南昌開進。聶榮臻一到馬迴嶺,立即找到73團團長周士第、75團孫一中。他們二人都是黃埔一期的學生。聶榮臻向他們傳達了中央關於南昌起義的決定後,共同商定了拉第25師參加起義的步驟:

  • 第73團,由周士第負責組織整團起義。
  • 第75團,由孫一中負責組織起義,因為這個團駐在馬迴嶺以北幾十里的黃老門,又與師部在一起,為免打草驚蛇,所以撇開團長和團部人員,3個營的部隊參加起義。
  • 第74團,只有重機槍連連長是共產黨員,就把這個連拉出來參加起義。

起義以野外軍事演習的名義進行。到馬迴嶺車站集中待命。8月1日凌晨,75團由駐地出發,中午到達馬迴嶺。恰在這時,南昌一列火車來到馬迴嶺車站,聶榮臻知道南昌已經舉行起義,就下令部隊按預定計劃採取行動。8月1日下午,25師73團全部、74團重機槍連和75團3個營等起義部隊在此集結、開拔,8月2日在南昌與其他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八一起義後。聶榮臻從馬迴嶺車站拉出來的部隊,補充了800多名青年學生,編為第十一軍二十五師,由周士第任師長,總人數約5000人,成為起義軍的主力之一。該師出了兩名開國元帥:

  • 陳毅任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相當於團政治委員)
  • 林彪任七十三團三營7連連長。

該部沿革為1928年朱毛會師後的紅四軍第28團、長征時的紅四團,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紅軍師第127師一部分。

第二次組建[編輯]

內戰時期[編輯]

1929年6月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改編為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第二旅。1931年1月教導第二師改為第四師,師長徐庭瑤,第二旅新番號為第十一旅。1932年3月,第十一旅改制為第四師獨立旅(旅長關麟徵)。1933年1月,獨立旅在攻克紅軍安徽金家寨後,於安徽蚌埠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2]

1933年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第二十五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參加長城戰役[3]此時,短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

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師調入山西與東征的紅軍作戰,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紅軍將領劉志丹(紅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4]在關麟徵帶領下,第二十五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抗戰時期[編輯]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第五十二軍咸陽編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徵。編入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5]參加平漢鐵路北段作戰。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頗受好評(關麟徵軍長因功晉升中將,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記大功一次,第二師和第二十五師各發獎金一萬元)。1938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外圍的江西瑞昌戰鬥。1938年9月,關麟徵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張耀明繼任軍長,趙公武任副軍長。可見,此時第25師是第五十二軍的基幹部隊。

1938年11月,隨第五十二軍編入第九戰區,守衛湘北新墻河防線。1939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1940年秋天,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

在國軍接受美援後,第五十二軍成為半美械部隊〔三個師裝備一個美式輕裝步兵師的武器配備,師炮兵營配備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僅有第二師有師山炮營,共12門山炮;並混用國產武器〕。[6]

第二次國共內戰[編輯]

抗戰勝利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一路沿北寧鐵路擊敗林彪部,攻入山海關、錦州。第25師於1946年1月15日接收瀋陽鐵西,成為國軍挺進東北的先鋒,「千里駒師」之名傳遍東北九省,1946年3月中旬蘇軍撤離瀋陽主市區後,2師立即攻擊撫順,4月兩次進攻本溪,與程世才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三縱、四縱作戰,收復本溪。[7]

1946年10月19日,東北國軍按照蔣介石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8],集中第52軍新一軍新六軍第60軍第71軍8個師兵力約10萬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遼東解放區大舉進攻:[9]

  • 左路新一軍新30師、52軍195師、71軍91師沿新賓柳河通化臨江進攻,阻止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南下作戰。東北民主聯軍稱之為通化保衛戰
  • 中路第五十二軍分成兩股
    • 右股第2師和第25師第75團沿安奉鐵路安東正面進攻
    • 左股第25師(欠第75團),號稱「千里駒」師,「能征慣戰,戰無不勝」,曾在1946年1月15日率先進占瀋陽市鐵西區。此次,向小市賽馬寬甸進攻,迂迴遼東守軍左側後,切斷遼東黨政軍群各單位北撤轉移路線
  • 右路新六軍14師、新22師和60軍184師餘部,沿海城岫巖大孤山進犯,右翼配合中路占領安東市。遼南軍區獨立第一師擔任阻敵任務。

新開嶺戰役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全殲第25師8000餘人,俘師長李正誼少將、少將副師長段培德、團長李公言、團長趙振戈等6200餘人,斃傷2100餘人,繳獲步槍、輕重機關槍、衝鋒鎗、短槍等共2887支(挺),山炮、迫擊炮、機關炮、速射炮等117門,汽車3輛,裝甲車4輛,電台13部,各種彈藥100餘萬發。[10]第四縱隊傷亡2128人,其中第10師第28團參謀長李書軒、第10師作戰科副科長段然等328人犧牲。

戰後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第一營營長梁鳳彩在草河口收容突圍官兵,五天後收容兩千五百餘人。[11]1947年5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地區、通化地區,第五十二軍回到瀋陽附近整補,擔任瀋陽至營口沿線的守備,與東北民主聯軍遼南軍區作戰。[12]

重建後的第二十五師(欠第七十三團),1948年2月鞍山戰鬥遭解放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13]1948年3月劉玉章升任52軍第六任軍長,並以第七十三團為基礎再次重建第二十五師。

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經國民政府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上將許可,第五十二軍未隨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佔出海口,從瀋陽出發,「徒步機動,祇花了兩天半時間,走了三百華里,到達營口」,[14]「快動猛打」擊敗守衛解放軍,對比之下西進廖兵團,以機械化之師,外加行軍初期並無大軍阻斷,卻「每天行進竟不到二十華里」。[15]1948年10月21日,海軍「重慶」號、「永泰」號、「永勝」號、「永康」號等4艦到營口海面用炮火支援國民革命軍第52軍從東北野戰軍獨立第二師作戰奪取營口[來源請求]。隨後,國軍徵調了葫蘆島、大沽、長山島等地的商船和機帆船駛往營口編成運輸艦隊,其中有「海菲」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海軍方面的報告、戰史稱運輸船只有中字號六艘、聯字號(LSI)一艘、商輪五艘撤運52軍[16]。10月28日,桂永清乘坐「太康」號趕到營口,親自部署指揮搶運:

  • 「重慶」號巡洋艦位於遼河口外,掩護艦船進出遼河,必要時炮擊營口市區,掩護最後撤退部隊;
  • 「永興」號、「太康」號軍艦駛入遼河,泊於西炮台附近掩護裝運,俟殿後部隊登船啟運後,再逐次退出遼河;
  • 「聯利」號、「中基」號、「中鼎」號、「中建」號4運輸艦入港,協運人員、馬匹及物資
  • 「宣懷」號及各中字輪入港載運部隊
  • 「海菲」號、「渤海」號輪船則停在遼河口外,以待駁運
  • 派兵控制港內帆船作為駁運和殿後部隊撤退之需[來源請求]

10月29日,「中基」號、「中建」號、「中鼎」號首先裝運非戰鬥人員及傷兵撤離。接著「聯利」號、「海菲」號、「中102」號也裝上了非戰鬥人員及輜重離港。10月30日,「渤海」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進入港內。10月31日3時許,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向營口發動攻勢,營口港內一片混亂。31日4時許,裝運第2師的「宣懷」號商輪突然起火爆炸,中艙和底輪的2000餘人葬身火海,只有甲板和上艙人員得以逃生。[17]「中基」號在「太康」號和「永興」號的炮火掩護下於當日7時20分最後出港。許多未來得及上船的國軍官兵舉槍向艦船射擊,艦上也開炮回敬,不少人死於自相殘殺之中。11月1日,海軍艦艇護運第五十二軍軍部及第25師(缺1個團)、軍直特務團共一萬多人撤至葫蘆島,留在營口的第2師、第25師1個團及軍直人力輸送團等部被殲滅。敵前海上撤退雖可以算是成功,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輜重幾乎全失,後來再船運至江南常州整補。[18]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月浦之戰造成解放軍重大損失。[19]第五十二軍上下大約只從上海撤出一萬人。[20]第二師番號後來變更為第三十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隨胡宗南部在成都覆滅未撤退來臺)。

文化影響[編輯]

電影故事片《逆風千里》1964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公映。影片故事背景是新開嶺戰後,在東北國軍壓倒性進攻南滿解放區(「四保臨江」)的形勢下,第25師被俘官兵經北朝鮮千里徒步行軍去北滿。

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12-15頁
  3.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32頁
  4.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5頁
  5.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51頁
  6. ^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台北,陸軍印製廠,1977年,第113頁
  7.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24-225頁
  8. ^ 《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曆紀要》蔣介石,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版,第十八節
  9. ^ 梁肅戎:「第三章 目睹東北的悲劇」,《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天下文化. 1995年11月30日. ISBN 9576212995.
  10.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11.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30頁
  12.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13.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71-273頁
  14. ^ 張晴光,《血戰餘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271頁
  15. ^ "血戰餘生",第272頁
  16. ^ 《戡亂戰史(五):東北地區作戰(下)》,國防部史編局,1980年,第447-8頁
  17.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4頁
  18.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5頁
  19.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03-316頁
  20. ^ 陳鴻獻等,《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第五十二軍排長郭宗富訪問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第498頁; 郭為第五十二軍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之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