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安德肋修院 (布魯日)

座標51°09′35″N 3°09′32″E / 51.15972°N 3.15889°E / 51.15972; 3.158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魯日聖安德肋修院 (荷蘭語Sint-Andriesabdij Brugge)是比利時布魯日的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摧毀。其現代繼承者七教堂聖安德肋修院 (荷蘭語Sint-Andriesabdij van Zevenkerken),也屬於本篤會,成立於1899-1900年。

歷史[編輯]

布魯日聖安德肋修院[編輯]

聖安德肋修院,1641

布魯日聖安德肋修院批准於1100年2月22日[1] 1100年6月由伯爵佛蘭德斯羅伯特二世批准。修道院位於現在聖安德肋聖亞納堂(parochiekerk van Sint-Andries en Sint-Anna)的所在地。第一批修士於1117年8月17日從 阿夫利海姆修道院抵達。1188年,成為獨立修院,從而開始了一個繁榮時期,一直持續到14世紀。1240年,由於修道院長和當地教區神父之間的長期爭執,在教堂里建了一堵牆,將其一分為二。1350年,修道院出售了旁邊的一塊地,建造了加爾都西會聖亞納修院(Sint-Anna-ter-Woestijne)。

修道院在15世紀下半葉遭到德意志僱傭步兵的嚴重破壞。.1521年,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兄弟斐迪南一世參觀了修道院,並參加了晚禱, 現在掛牌紀念此事。

在16世紀,修道院被丐軍嚴重破壞。大多數修士逃走,只留下四個人。修道院在17世紀重建,但不斷的戰爭,以及城牆外的地理位置,使其遭受進一步的破壞。

修道院在1796年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取締並摧毀,只有16世紀的鐘樓倖存了下來,現在被納入後來建造的聖安德肋聖亞納堂中。

七教堂聖安德肋修院[編輯]

1898年,一位來自那慕爾附近馬雷蘇斯修道院的修士,在布魯日聖安德肋修院原址的附近,於1899-1900年,新建了一個修道院,名為七教堂聖安德肋修院 (荷蘭語Sint-Andriesabdij van Zevenkerken),為新羅馬式-拜占庭風格。修道院教堂內有七個風格各異的小堂,分別代表羅馬的七個大殿,因此定名為七教堂聖安德肋修院。1910年,這裡建立了一所著名的寄宿學校,即現在的七教堂修院學校(Abdijschool van Zevenkerken),是 聖安德肋修院的一部分[2]。1952年,修道院聖安德肋堂升格為宗座聖殿

海外傳教[編輯]

1929年,聖安德肋修院的修士在中國四川省南充市建立了西山本篤院,隸屬順慶教區,向中國人傳教。直到1953年,新政權驅逐外國傳教士,才被迫離開中國。1955年,修士們在美國南加州洛杉磯縣瓦爾耶莫的沙漠裡購買了一塊土地,重建了聖安德肋修院。

參考[編輯]

  1. ^ Galbert (de Bruges), James Bruce Ross. The murder of Charles the Good, count of Flanders: by Galbert of Bruges.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James Bruce Ross. Harper. 1967. 
  2. ^ Abdijschool Zevenkerken. abdijschool.be.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