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高等軍事工程學校

座標60°00′26.41″N 30°22′22.66″E / 60.0073361°N 30.3729611°E / 60.0073361; 30.37296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列寧格勒紅旗高等軍事工程建築學校
Военный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Engineering castle. Main Military Engineering school with 1823, now branch of Russian Museum near VITU
創辦時間1810年,​213年前​(1810
教師人數43/Ph.D.300
學生人數1500–2000
校址191123, 聖彼得堡, 22 Zakharyevskaya Street
暱稱Vitu
網站http://viit.vamto.mil.ru/
位置
地圖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科馬羅夫斯基俄語Комаро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大將命名的列寧格勒紅旗高等軍事工程建築學校蘇聯武裝力量為各軍兵種培養軍事工程與建築工程師的軍事學校,培養建築工程師,學制5年;特別班的軍官為4年。

歷史[編輯]

前身是1810年創辦於聖彼得堡的軍事工程學校[1],培養工程技術軍士。1819年12月6日更名為總軍事工程學校[2][3]。後增設軍官班,學制五年,開創了俄羅斯高等技術教育五年制的傳統。也為俄羅斯帝國培養了鐵路工程師。1855年軍官班改為尼古拉耶夫軍事工程學院。1863年至1867年尼古拉耶夫工程學校與尼古拉耶夫工程學院一度合併。

19世紀60年代門捷列夫在學院任過教。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38-1843年在該校軍官班就讀並畢業。[4] In 1855, officers classes of the Nikolaevsky Engineering School was reformed as the Nikolaevsky Engineering Academy.[5]

十月革命勝利後,1918年12月18日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第392號命令,尼古拉耶夫軍事工程學院改稱工農紅軍軍事工程學院,設有四個系:築城系、軍事交通系(分道路橋梁、汽車、航空浮空三個專業)、電工系、大地測量系(1910年建立)。還有培養軍隊工程兵主任的「隊列處」。開設了預科,培養工農出身的紅軍幹部。築城系1920年改為工程系。1923年與工農紅軍電工技術學院合併稱為軍事工程和電工學院。1925年由於紅軍總員額大裁減,與紅軍炮兵學院合併為紅軍軍事技術學院,同時電工系移交列寧格勒烏里揚諾夫(列寧)電工技術學院,組成軍事電工技術系。1926年以捷爾任斯基命名,稱為「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1929年軍事電工技術系調回,改為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電工系。1932年隨著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國家工業化和蘇軍革新技術裝備進入新時期,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以係為基礎分立為各個獨立學院:

  • 火藥和炸藥系的基礎上設立「捷爾任斯基炮兵與技術學院」
  • 以電工係為基礎建立了軍事電工技術學院。1933年4月25日,學院以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的名字命名。
  • 以工程系和莫斯科高級工程建築學校為基礎,在莫斯科組建紅軍軍事工程學院。1935年以古比雪夫命名,稱為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設有指揮系、海防工程系、築城系、工程裝備系、大地測量系、軍事工業建築系。1938年起開設了夜學系和函授系、工程兵指揮人員進修班、預備役工程兵指揮人員復訓班。研究戰鬥和戰役工程保障理論、工程兵戰術、築城工事的結構和技術設備、利用彈性理論計算工程建築物的方法、統一的大地測量體系和三角測量控制點。並開始研究撞擊和爆炸現象。

1939年6月10日國防人民委員部簽署法令,以列寧格勒工業建築工程學院俄語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нженеров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為基礎組建列寧格勒海軍高等工程建築學校(俄語:Ленинграде Высшего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инженерн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го училища ,ВВМИСУ[6][7]。蘇聯海軍人民委員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關於組織列寧格勒海軍高等工程建築學校的命令指出,學校作為高等技術教育機構,培養建造工農紅海軍的海軍基地和沿海防禦工事的軍事工程師,學制5年另8個月。最初只有一個海軍基地建築教研室。1940年8月,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的工程教研室轉入,改為要塞教研室。1941年這兩個教研室合併為海岸建築教研室。

1941年6月10日,更名為海軍高等工程技術學校(俄語:Высшее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училище ВМФ,ВИТУ ВМФ),並於同一天成立機電教研室(後於1983年7月27日更名為能源教研室)。1944年2月2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紅旗勳章,成為蘇聯海軍紅旗高等工程技術學校(俄語:Высшим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м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м училищем ВМФ,ВИТКУ ВМФ)。隨後克拉斯諾謝爾斯基軍事消防學校(俄語:Красносельское военное пожарное училище)、羅斯托夫軍事道路建設學校(俄語:Ростовское военное дорожн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училище)和赤塔軍用機場建設學校(俄語:Читинское военное аэродромн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училище)併入學校。

1960年9月劃歸軍事建築部隊俄語Строительные войска,更名為紅旗高等軍事工程技術學校(俄語: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инженерное техническое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ое училище,ВВИТКУ),為蘇聯武裝力量各軍兵種培養建築工程師。1974年1月以剛剛病逝的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分管軍事工程建設的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科馬羅夫斯基俄語Комаро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大將命名,稱為以А·Н·科馬羅夫斯基大將命名的列寧格勒紅旗高等軍事工程建築學校(俄語: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м высшим военным инженерным строительным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м училищем имени генерала армии А. Н. Комаровского,ЛВВИСКУ)。

1991年11月21日,隨著列寧格勒更名為聖彼得堡,學校改名為以А·Н·科馬羅夫斯基大將命名的聖彼得堡高等軍事工程學校(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инженерное 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училище имени генерала армии А. Н. Комаровского,С-Пб.ВВИСУ)。1993年8月10日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第767號令,改稱軍事工程技術學院。1997年合併普希金高等軍事工程建築學校,改稱軍事工程技術大學。[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Stephen Timoshenko -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Russi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9]
  2. ^ Николаевское инженерное училище.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3. ^ Реферат История Подготовка инженеров России в XIX веке.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4, 2011). 
  4. ^ Anna Dostoyevskaya Flashback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October 20, 2010,. [1925]. M.: Artistic literature, 1981.
  5. ^ Русская армия в Великой войне: Военно-учебные заведения проекта.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6. ^ * Сайт, посвящённый Н. Г. Кузнецов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Saint Petersburg encyclopaedia. [June 29, 2015]. 
  8.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Военный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