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連縣,中國舊名。在今遼寧省大連市境內,轄區大抵與今甘井子區相近。是中國共產黨為阻止國民政府收回蘇軍控制下的大連市,而在1945年12月劃分出的縣。1950年4月,併入大連市[1]

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的中共大連市委取得蘇軍支持,決定以大連市的市郊新建大連縣。此舉將大連市區縮小到只含港灣橋、中山廣場、南山、勞動公園、西崗及馬欄河以東的小部分地區。市區除海濱外,四周均劃入大連縣。形成農村包圍城市。中國共產黨方面認為,若國民政府接收大連市,不撤銷大連縣。其市內交通運輸、副食品供應等方面都將受制於大連縣。中國共產黨可以大連縣為根據地進行鬥爭或取而代之。初建時,大連縣下轄甘井子、南關嶺、革鎮堡、西山屯(後改為西山)、營城子、岔溝、小平島、欒家屯(後改為大山區)8個縣轄區。縣境北與金縣、南與沙河口、西與旅順接壤。總面積428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1]

1945年12月25日,大連縣籌建委員會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王西萍為縣長,李成德為副縣長。大連縣政府成立,並隸屬於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後改為關東公署旅大行政公署),與大連市政府同級。辦公地址在今甘井子區文體街34號。1946年1月30日,在甘井子小學操場召開大連縣政府成立大會。2月,中共大連縣委成立。王西萍兼任書記,李衡生為副書記兼任宣傳部長,委員王夢賢張壽山等。當時,全縣黨員不到60人。到1948年時,全縣各村普遍建立黨支部[1]

1946年5月,大山區併入小平島區。當時,甘井子區轄15個坊1個村、營城子區轄1鎮12村、南關嶺區轄1鎮5村、革鎮堡區轄1鎮7村、西山轄區13坊2村、岔溝區轄7村、小平島區轄1鎮3坊8村。1948年,擴為79個行政村。1949年3月,靠近城區的31個村改為「」,南關嶺區的上、中、下三道溝和大鹽坊劃入甘井子區。大連縣共轄7、4鎮、31坊、42行政村、249個自然屯[2]

1949年12月,大連縣政府改稱大連縣人民政府[2]。1950年時,大連縣二分之一轄區為城市區,三分之二人口為城市人口。1950年4月1日,中共大連縣委合併入大連市委;4月8日,大連縣政府與大連市政府合署辦公。同年12月1日,大連市人民政府與旅大行政公署合併,稱旅大市人民政府[1]。原大連縣轄區分設三個市轄區:甘井子區營城子區小平島區。其中的區劃調整:西山區併入沙河口區,南關嶺區併入甘井子區,革鎮堡區併入營城子區,岔溝區併入小平島區[2]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党史丰碑·红色记忆】 甘井子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及早期活动(四). 搜狐網. 2021-11-19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文史钩沉】 甘井子的那些事儿之前世今生. 搜狐網. 2021-02-03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