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孫銘恩(1803年—1855年),書常蘭檢[1]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平[編輯]

道光十五年(1835年)登乙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翰林院編修。累遷詹事咸豐二年(1852年)典試廣東咸豐三年(1853年)連升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出督安徽學政。此時,省會安慶已被太平軍佔據,安徽學政駐於太平府辦公。次年,因父親生病,上疏請求開缺探病,文宗懷疑其逃避,嚴厲斥責,允許其回籍,待請假期滿後,降補三四品京堂。不到一月,太平軍逼近太平府,孫銘恩不聽勸阻,執意留在城內,以證明自己清白,稱「城亡與亡,以明吾心!」。城破後,被押送至江寧(今南京),誓死不降,與其僕人范源皆被處決朝廷追贈內閣學士,入祀京師及安徽、江蘇昭忠祠。並授騎都尉世職,文節。《清史稿》有傳[2]。著有《孫文節公遺稿》等。

家族[編輯]

崇川孫氏自明朝萬曆年間初祖孫彥寶(號維善,附貢生)從高郵遷居南通算起,到孫贊清、孫伯龍這一輩,已十六世矣。

  • 祖父:孫兆鰲,孫兆鰲又為康熙年間進士孫閎達的玄孫。
  • 父:孫廷元、孫廷元弟孫廷光。
  • 妻:元配陳氏、繼室趙氏,乃軍機大臣侍郎趙盛奎之女。
  • 子侄:孫登瀛和孫贊清皆有功名。一家五代六人中進士。

註釋[編輯]

  1. ^ 江苏南通清代进士翰林传略_武惠堂主_新浪博客. [201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2. ^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399):「 孫銘恩,字蘭檢,江蘇通州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詹事。咸豐二年,典試廣東,還京,道出九江。粵匪已由岳州東下,陷漢陽。銘恩疏上江防十二事,下江南督撫施行。三年,連擢內閣學士、兵部侍郎,督安徽學政。時安慶已為賊踞,故事,學政駐太平府,銘恩激勵紳民,舉行團練,捐廉為倡。潰兵時至,侮官劫市,銘恩諭以大義,稍定。四年,以父病請開預設視,會有旨命偕在籍前南河總督潘錫恩防守徽、寧,銘恩未之知也。疏入,文宗疑其規避,嚴旨切責,允其回籍,俟假滿以三四品京堂降補。未逾月,賊犯太平,從者請避之。銘恩曰:「城亡與亡,以明吾心!」城陷,賊至,衣冠坐堂上,抗罵,被執,囚於江寧,僕范源從。銘恩不食,賊脅源勸降,源叱之,斷其舌,同遇害。詔嘉其抗節不屈,遇害甚慘,贈內閣學士,入祀京師及安徽、江蘇昭忠祠,予騎都尉世職,諡文節。范源同議恤。」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399》,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資料[編輯]

  •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