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寶璜
出生(1894-05-24)1894年5月24日
 中國江西九江
逝世1930年6月1日(1930歲—06—01)(36歲)
教育程度19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考取官費留美,於密西根大學攻讀經濟學、新聞學
職業中國新聞學者,新聞教育家
頭銜新聞教育界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開山祖

徐寶璜(1894年5月24日—1930年6月1日),字伯軒,江西九江人。中國早期新聞教育家、新聞學者。[1]

北京大學紀念冊編輯處同仁〔徐寶璜、陳鍾凡、程體乾、周炳琳、俞九恆、朱一鶚、胡維鵬〕

生平[編輯]

19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考取官費留美,於密西根大學攻讀經濟學及新聞學科目。1916年回國,受北大校長蔡元培之聘,為北大文科教授、經濟系主任、註冊部主任,兼校長室秘書,併兼主《晨報》筆政。

1918年與蔡元培邵飄萍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推為主任、新聞學導師和會刊《新聞周刊》編輯主任,主持研究會的日常工作。同時,在北大課程上增設「報學」課,為政治系4年級選修課之一,由徐親任教授,講授新聞學基礎知識,選修者達70人。1920年後,相繼任教於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四所大學,講授新聞和經濟方面的課程。

1930年6月1日,病逝於北平一家德國人開的醫院,年僅37歲。遺著有《貨幣論》《新聞學》等。《新聞學》一書,是中國最早的新聞學專著,對當時的新聞學研究影響極大。[2]

貢獻及影響[編輯]

徐寶璜提出了衡量新聞價值的三項原則:一是內容的重要性,內容愈重要價值愈高。二是新聞的時效性,他說新聞如鮮魚,愈是新鮮價值愈高。三是新聞的距離性,他認為所注意和關心的新聞,首先是與個人關係較大、距離較近的事。

徐寶璜最早為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果為何物乎?余之答案如後:新聞者,乃多數閱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他認為,報紙是社會的產物,所以受社會的支配。報紙是「社會之公共機關,」,應當讓各方面的人都能以平等的地位在報上發表意見。報紙有移風易俗、懲惡勵善的作用,報紙的職能是代表輿論、製造輿論、灌輸知識、提倡道德和振興商業。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新聞的結構應採用「倒金字塔式」:先說最重要的事實,然後說次要的事實。[3]

1918年,徐寶璜所著的《新聞學大意》出版(後在1919年正式出版,並更名為《新聞學》),是中國最早提出「新聞六要素」說的論著。「新聞六要素」即「5W+1H」理論,書中是這樣闡述的:「新聞六要素,以新聞精采及數問題之簡單答案組成之……至簡單答覆之問題,不出如下列之六種,即何事?何地?何時?何人?為何及如何?……此六問題,非須全答。其如有無關重要者則可不必答覆。至其後,並無一定之次序,因六問題比較之重要,至不一定也,有時新聞之精彩,即為此六問題中答案之一」。[4]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將新聞學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的開端。該會還出版《新聞周刊》,1919年4月出版第一期,一共出版了三期。《北京大學日刊》評論道:《新聞周刊》「不僅為中國唯一傳播新聞學識之報,且為中國首先採用橫行式之報」。

徐寶璜在新聞學研究會講授的內容雖然取材於美國,但結合中國當時的情況,有不少新見解。他的講稿先後在《東方雜誌》、《北京大學日刊》和《新中國》等刊物發表,後來又由北大出版部以新聞學研究會的名義,用《新聞學》書名出版發行。1930年,上海聯合書局重新出版,列為新聞學叢書之一,更名為《新聞學綱要》。這是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新聞學著作。蔡元培在1919年11月15日為此書作序時稱「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邵飄萍在《京報》發表書評說:「《新聞學》以前,中國無專門研究新聞之書籍,有之自先生始,雖僅五、六萬字,以言簡賅精當,則無出其右者。在中國新聞學史上,有不可抹滅之價值」。

徐寶璜主張新聞採訪要「有聞必查」,不能「有聞必錄」,以訛傳訛,更不能有意捏造。他還認為辦報要有讀者觀念,寫稿最好使用白話,加標點符號,文字應翔實、明瞭、簡單。新聞結構要採用「倒金字塔式」。[5]

新聞思想[編輯]

徐寶璜的新聞思想包括:

  • 一、一個新聞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合格的自由主義者。在他看來,只有當新聞從業人員具備自由主義所要求的公共化和獨立性職業品格,才能保證報紙真正具有公共化和獨立性。
  • 二、新聞代表輿論,他解釋道:「新聞紙欲盡代表輿論之職,其邊際應默察過敏多數對於各重要事之輿論,取其正當者,著論立說,代為發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無愧矣。」
  • 三、他認為,報紙是社會的公共事業,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有著重大的關係。
  • 四、特別強調記者的道德品質修養。真實、公正、敏捷、勤勉、廉潔、知人守信、樹立廣告信用。

與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編輯]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也是中國新聞教育的發端。校長蔡元培為該會擬定了簡章,「以研究新聞學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為宗旨」,主要目的是「灌輸新聞知識,培養新聞人才」。1919年2月19日該會改名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宗旨也改為「研究新聞學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從培養從事實務的記者更多地轉向學術研究。[6]

「新聞學研究會」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新聞的範圍、新聞採訪、新聞編輯、新聞標題的製作、新聞通信法、報社與通訊社的組織。會長由蔡元培擔任,由徐寶璜和著名記者邵飄萍任導師。每星期一、三、五晚上7-9點鐘授課。

1919年10月16日,「新聞學研究會」舉行第1期結業儀式,蔡元培在結業典禮上發表「訓詞」:「本校之有新聞學研究,於中國亦實為第一次。」會上蔡元培向參加聽講的55名會員頒發了證書,其中23人獲聽講1年證書;毛澤東的名字出現在32名「得聽講半年之證書者」名單上,但因母親生病,已從北平回到湖南,沒有在現場領取結業證書。這些人大都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及1920年3月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其中的不少人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勞動組織書記部,如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陳公博高君宇楊晦譚植棠等,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1936年,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回憶,在北大新聞學會裡,「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1926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直到晚年,毛澤東還提起他是邵飄萍的學生。[7]

徐寶璜把他在「新聞學研究會」上的講義陸續發表在《北京大學日刊》上,接著又整理成《新聞學》一書於1919年12月出版。後來邵飄萍也把他的講義整理成《實際應用新聞學》,由北京京報館於1923年出版。這是中國人自己編寫出版的最早的兩本新聞學教材和新聞學著作。

「新聞學研究會」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不長,第1期結業後,1919年10月下旬又辦了第2期,直到1920年12月停止活動。前後共辦了兩期,大約存在2年零2個月的時間。[8]

著作[編輯]

  • 《新聞學》(又名《新聞學大意》《新聞學綱要》):1919年12月1日,由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出版,原是作者在北京大學教課的講稿,經多次修改而成。這是中國第一本新聞學著作。蔡元培為其作序,稱之為「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9]

評價[編輯]

蔡元培、戈公振等:「蓋棺定論,(徐寶璜)先生是新聞教育第一位的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新聞學》是中國人寫的「新聞學的第一本書」,「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家林. 《中国新闻史》.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421頁. ISBN 978-7-307-09223-5. 
  2. ^ 劉家林. 《中国新闻史》.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421頁至第423頁. ISBN 978-7-307-09223-5. 
  3. ^ 劉家林. 《中国新闻史》.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423頁. ISBN 978-7-307-09223-5. 
  4. ^ 方漢奇,李矗. 《中国新闻学之最》.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5年: 第186頁至第187頁. ISBN 7-5011-6950-0. 
  5. ^ 梁家祿,鍾紫,趙玉明,韓松. 《中国新闻业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年)》. 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127頁至第131頁. 
  6. ^ 陳昌鳳. 《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第169頁. ISBN 978-7-302-18872-8. 
  7. ^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的搖籃」,《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6日第13版
  8. ^ 劉家林. 《中国新闻史》.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419頁至421頁. ISBN 978-7-307-09223-5. 
  9. ^ 徐寶璜. 《新闻学纲要》.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5458-0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