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用之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用之用,這是莊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和命題,它出自《莊子·人間世》一章,莊子借用了一棵大樹的例子來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這棵大樹生長了幾千年,卻因為不成材而被人們放棄,最終卻免於被伐倒的命運。莊子認為,這正是因為它沒有被利用的價值,才得以保全性命。具體原文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該觀點主要表達的是,人們只重視實用價值的東西往往忽視了其潛在的更大的價值,而那些「無用」的東西卻可能具有超越實用的內在價值。因此,「無用之用」指的是那些看上去沒有用處的東西,但如果運用得當,它們卻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1][2][3]

其他類似思想[編輯]

老子《道德經》中的觀念:老子認為,有些東西雖然看似無用,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卻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他舉了一個車輪和車軸的例子,說明有時候空心的車輪才能夠轉動,而實心的車輪則無法轉動。

莫琳希凱在自傳中的經歷:莫琳希凱在自傳中提到了她學習文學和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經歷,她發現自己學習的文學專業並不能直接帶來就業機會,但是這些知識卻能夠讓她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中的闡述: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談到了旅行的意義,他認為旅行不僅僅是為了見識風景和體驗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從旅行中獲得啟示和領悟。他舉了一個旅行者和當地人交流的例子,說明真正的了解和體驗需要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和互動才能實現。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的論述:他認為經典作品雖然看似無用,但是它們可以讓我們擁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他還談到了讀書對於培養語言能力和審美素養的作用,強調了讀書對於人文素質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總之,「無用之用」是一種智慧和境界,它強調了在儘可能發揮有用之用的同時,要懂得無用之用,以此來實現人生的平衡和幸福。

評價[編輯]

王先謙認為,「人間世,謂當世也。事暴君,處汙世,出與人接,無爭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

李澤厚先生認為:「 莊子儘管避棄現世,卻並不否定生命,而毋寧對自然生 命抱著珍貴愛惜的態度,這使他的泛神論的哲學思想和對待人 生的審美態度充滿了感情和光輝」。

賴怡靜認為:」莊子的「無用之用」充滿了辯證的智慧,表現了生活中有用和無用的辯證關係。有用和無用,有時是互為因果,相生互變的,在一定的情況下,無用可以轉化為有用,有用亦可以轉化為 無用。「無用之用」的學說,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智慧。它是保持人格獨立、追求人生自由的理論,也是超越世俗,達到人生高遠境界的學說。發掘其思想的積極意義,努力把莊子的智慧溶進現代生活,發揮「大用」之「用」以提高現代人的精神境界,乃有 其傳統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4]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无用之用”的中文解释及英文翻译.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202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2. ^ 吳立萍, 李傑夫.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傅佩榮 - 主題文章. 天下文化. 2018-02-05 [202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中文). 
  3. ^ 於仲達著;王珺,榮然編,禪釋莊子,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08,第24頁
  4. ^ 解析莊子的「無用之用」 賴怡靜https://core.ac.uk/download/4145273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