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暴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沔城暴動,也稱沔陽暴動,是指1927年12月爆發的一次國共衝突,中國共產黨沖入沔陽縣城[1]

背景[編輯]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沔陽當局對當地中共黨員進行逮捕,對農民武裝進行襲擊。1927年10月中旬中共鄂中南部特委委員、沔陽縣委負責人婁敏修和共產黨員盧先瑚等人被逮捕關入沔城監獄並被判處死刑。中共鄂中南部特委書記由鄧赤中擔任,蕭仁鵠仍任軍長。與此同時,寧漢戰爭爆發,桂系進入湖北攻占武漢,迫使唐生智撤至湖南。基於此,中共中央長江局發出第二號通告,要求各地進行暴動。中共鄂中特委和中共沔陽縣委決定舉行沔城暴動[2]

經過[編輯]

沔城是國民黨在沔陽縣政府的中心,有土城、磚城兩層,土城外有護城河。鄧赤中在白廟風凰台陳墨香家中主持會議。中共沔西區委書記胡幼松負責進城偵察敵情,但被當地守軍發現,全城開始戒嚴搜捕中共地下黨。進城偵察的郭鳳珍返回白廟,得到城內縣警備隊外出未歸、兵力空虛的情報。中共鄂中南部特委領導沔陽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為攻城主力,由蕭仁鵠直接指揮。全縣四個暴動區中每區抽調五六十名精幹暴動隊員,埋伏於沔城四周配合;胡幼松、彭國材帶領少數精幹暴動隊員喬裝入城[3]

1927年12月3日(農曆冬月初十)夜,各路暴動隊伍共300餘人在沔城四周集結。4日早晨,潛入城內的暴動隊員一部分在城頭升火發出攻城信號,一部分迅速啟開城門。埋伏在城外的暴動部隊分三路直撲目標。鄧赤中、胡幼松為第一路,直接攻入沔城監獄,救出婁敏修、盧先瑚等80餘人,並救出了「海湖會」頭目邵甲林。另一路由李良貴譚翰藻指揮,闖入縣長胡寶璟和國民黨縣黨部改組委員劉楚玉的住處,當場射殺胡、劉。第三路由廖林基率領攻入縣衙,奪取了縣府大印,並焚燒縣衙。暴動隊員還燒毀城中地主杜星橋、王道行、李松泉、楊介康、高建鏮的房屋[4]

後續[編輯]

中共鄂中特委在暴動後的次日撤離縣城。受暴動成功影響,蕭仁鵠擅自主張進攻新堤,但遭到國軍伏擊,派往新堤偵察的省特派員王大全盧子午二人被捕殺害。蕭仁鵠被迫將隊伍從界牌撤回沔陽西部一帶活動。1928年,部隊更名為「中國共產黨湖北沔陽工農革命軍第五軍」[5]

參考[編輯]

  1. ^ 田子渝等著. 湖北通史·民国卷.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06: 338. ISBN 7-5622-1973-7.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 湖北地区.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6.06: 617. ISBN 7-5065-2886-X. 
  3. ^ 李雅炎主編;仙桃革命老區編纂委員會編. 仙桃革命老区.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12: 101. ISBN 7-5034-1709-9. 
  4. ^ 劉正崗主編;中共湖北省仙桃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會編. 沔阳人民革命史.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9.01: 54–56. ISBN 7-307-00424-0. 
  5. ^ 中共仙桃市委黨史辦公室著. 中国共产党仙桃(沔阳)历史 第1卷 1919-1949. 中共仙桃市委黨史辦公室. 2009.12: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