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淅川移民'
淅川縣最後一批外遷移民歡送儀式
日期1959年至1978年
2009年至2011年
地點河南省淅川縣
參與者淅川淹沒區居民
網站淅川移民網 (已失效)

淅川移民是因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形成的丹江口水庫淹沒土地後,在中國政府的動員下被移出原住地的部分淅川居民。淅川縣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修建進行了數次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從1959年到1978年這20年時間裡,淅川縣共移民6批,數量達20.5萬人,後靠自安12.6萬人;[1]2009年至2011年淅川移民達16.2萬人,[2][3]移民強度超過三峽工程移民[4]

背景[編輯]

1958年毛澤東成都會議上提出:「打開通天河、白龍江與洮河,借長江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了。」後來周恩來批文:「遠景南水北調,中期引漢濟黃、濟淮,近期引丹灌溉至(鄧州刁河以南」。1958年,中線工程開工,1961年11月,在工程質量檢查中,發現已澆築的壩體混凝土出現架空、冷縫、裂縫等質量問題。架空和冷縫達427處,裂縫有2463條之多,其中性質較嚴重的基礎貫穿裂縫有17條。除質量問題外,再加上中蘇交惡等政治因素,1962年工程被迫停工。1966年再度復工,1967年丹江口大壩落成,形成的丹江口水庫淹沒淅川縣大面積的土地,淅川第一次移民行動在1959年就已啟動。

1973年南水北調初期工程全部完工,一期壩高達到162米。之後,與南水北調工程配套的引水工程也於1974年建成,要滿足調水要求,丹江口大壩還需要加高,但加高工程因資金、環境和生態等因素被一再推遲,直到2002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線一期工定於2010年通水,後又修改為2014年汛後通水。[5]2003年國務院頒布丹江口庫區停建令,集體和個人都不允許在庫區新建房屋,準備隨時啟動搬遷和移民工程,庫區人民第二次大搬遷的大幕就此拉開。[6]

歷史[編輯]

第一次移民[編輯]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淹沒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鎮)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7]20.2萬人被迫移民。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動員中原人口密集地區青年到西北支邊。庫區居民就此成為去西北支邊對象。南陽政府從1959年4月開始將22342名移民送往青藏高原三個貧困縣,當地共產黨幹部對待移民極其兇殘,完不成勞動任務的移民會遭到毒打,不給飯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有數千移民死於當地共產黨幹部之手。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移民決定回遷河南淅川,但青壯年勞動力被強迫扣留,其他老弱病殘的移民依靠沿路乞討離開了青海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澤之地,條件惡劣,無人居住。柴湖地下水中的鐵、錳及細菌總數嚴重超標,搬遷到這裡的居民食道癌發病率極高。移民開墾的土地,經常被當地人霸占,移民與當地人之間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移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種種惡劣環境下,有多達7900多名移民回遷淅川,但他們卻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成為遊民,處境相當困難。[8]

第二次移民[編輯]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大壩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9] 淅川縣增加淹沒面積143.9平方公里,占庫區總淹沒面積302.5平方公里的47.6%,淹沒涉及11個鄉鎮、185個行政村、1312個組,共有16.2萬淅川人從2009年8月到2011年陸續搬離自己的家園。按照政府的安排,這次移民全部被安排在河南省內,移民的房屋由政府統一建設。

詩歌[編輯]

2011年9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率北京市黨政代表團考察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情況時,即興賦此詩表達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人民對河南人民的感念讚美之情。 [10]

圖庫[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榮霞. 河南淅川县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与成因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山東濟南). 2010年, 第20卷 (5 期): 54頁. ISSN 1002-2104. no 
  2. ^ 来自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区的报告. 大河報. 2003年11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年9月10日) (中文(簡體)). 
  3. ^ 迁徙之路. 中國青年報. 2011年8月17日 [2011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15日) (中文(簡體)). 
  4. ^ 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强度超过三峡. 財訊網. 2011年8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月21日) (中文(簡體)). 
  5. ^ 商务周刊:南水北调进退维谷. 新浪網. 2009年7月21日 [2011年8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16日) (中文(簡體)). 
  6. ^ 南水北调背后移民图景:库区停建成最落后部落. 京華時報. 2011-08-22 [201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中文(簡體)). 
  7. ^ 淅川县丹江口库区淹没概况. 河南省財政廳. 2011-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4日) (中文(簡體)). 
  8. ^ 十万移民的饮水梦. 長江水利網. 2009年3月7日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9. ^ 176.6米!丹江口大坝加高到顶. 秦楚網. 2010-04-06 [201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中文(簡體)). 
  10. ^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来河南考察,盛赞南水北调工程. 中國日報網. 2011-09-24 [201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6)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