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漢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漢川(1950年),文化交流學者,翻譯專家。

經歷[編輯]

出生於山東省日照農村。1968年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1969春參軍,在解放軍空軍服役8年。1977夏復員回鄉,1978年春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

1982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師從李少白教授,1984年獲碩士學位。畢業論文為《論袁牧之對有聲電影藝術的貢獻》。

1991年秋赴美國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比較藝術系留學,師從沃特曼教授,1996年獲博士學位。

作品[編輯]

編導作品:52集電視系列片《電影藝術欣賞》,由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先生、潘虹女士和顧永菲女士主持);山東電視台、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1991。曾榮獲山東電視台「優秀專題獎」(1991年5月);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和電視教育節目研究委員會「全國第二屆電視教育節目普及教育類『光州杯』三等獎」(1991年10月)。《中國電影周報》1991年2月14日曾刊登汪歲寒教授的評論文章,題為「可貴的教材」。[1]

電視專題片《銀屏喜劇掠影》。

參與主編的圖書有《中外影視名作詞典》、《宗教與文化》、《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歐美文學》和《生命樹書系》;譯註作品有《天路歷程》、《穩行高處》、《創世之光》、《生命之光》、《自由與律法之光》、《直奔永恆》和《保羅書信》、《誰可以這樣愛我》、[2] 《香草山》、《棄兒》、《心靈牧歌》等。其中《心靈牧歌》是國內首部《新約百科全書》, [3]包括《新約》全部經卷、最新翻譯註釋、地圖、圖表、插圖和百科辭典等,被列入「鳳凰好書榜五月榜」(20種),「非虛構類好書」(10種)。[4]

王漢川曾任山東電視台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特邀編導、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導師,曾任漢諾瓦傳媒書院院長,現在主要從事經典作品的翻譯介紹與影視製作和教學。

王漢川博士和朋友聯合主編的「生命樹書系」於2003年在北京問世,旨在激勵讀者對自己「生命之樹常青」的展望,幫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裕起來」,推動和諧社會和全民精神文明的建設。已出版《天路歷程》、《穩行高處》、《創世之光》、《生命之光》、《自由與律法之光》、《保羅書信》(上下卷)等書。

王漢川博士翻譯註釋的《天路歷程》被公認為「最通俗易懂的版本」。 [5]該譯註本自2002年在山東畫報出版社首次出版以來,先後於2005年至2016年間在中國工人出版社、香港文化中國出版社、圖源製品製作有限公司和華夏出版社出版過修訂版、繁體字和研讀版。迄今為止,該譯本已發行數十萬冊。在大陸高校,已有六篇碩士學位論文和一篇博士學位論文以這部翻譯作品作為探討對象,並就譯者的翻譯理念和實踐與其他譯本進行比較研究;[6]國內外一些著名圖書館,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都收藏了此書。海內外一些教會還因該書內容的屬靈特色和詳盡且有益的註解而用作主日學教材。

王漢川博士翻譯註釋的《聖經》被認為「當代漢語聖經漢譯的重要篇章」。[7]

參考文獻及延伸閱讀[編輯]

腳註[編輯]

  1. ^ 陸弘石:「探尋電影藝術之美——與王漢川談《電影藝術欣賞》的創作」,《電影通訊》, 1991。 《中囯當代的電影藝朮》,http://www.worldcat.org/title/zhongguo-dang-dai-de-dian-ying-yi-shu/oclc/501077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吳 迪(啟之):《學術規範與職業道德》,《博覽群書》 2007年 第04期
  2. ^ 《誰可以這樣愛我》,2010年暢銷書。書評之一:「有一種愛我們是否陌生?——《誰可以這樣愛我》書評 」,喻書琴,RSS feed。
  3. ^ 《心靈牧歌》,北京三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4. ^ 文字之美,精神之淵——「鳳凰好書榜」作為鳳凰網唯一一份好書推薦書單,由鳳凰讀書傾心打造,多年來,品質一以貫之,於中國範圍內不斷出版的繁雜新書中,為全球華人讀者甄選更為可信、值得一讀的各中文類好書。見《鳳 | 凰 | 讀 | 書》:「文字之美,精神之淵」,「心的牧歌,美麗靈魂——鳳凰好書榜五月榜發布」。http://weixin.niurenqushi.com/article/2017-06-14/4888158.html[永久失效連結]
  5. ^ 寶寶萬歲:《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 https://www.amazon.cn/gp/customer-reviews/R21H33QJUV5JNV/ref=cm_cr_dp_d_rvw_ttl?ie=UTF8&ASIN=B0011CRBJ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吳文南:《存在之思--天路歷程研究》,該書結合存在主義心理學理論,從《天路歷程》作者約翰•班楊、譯者賓為霖、賓為霖譯本和中國讀者四個角度,考察從作者-作品-譯者-譯本-讀者的作品製作、轉化和接受流程中的存在意蘊和存在之思,建構中西文化溝通橋梁,探究作者約翰•班楊,譯者賓為霖稻中國讀者對《天路歷程》中的存在維度的描述、理解和領悟。其中包括對王漢川譯本的分析。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 焦良欣:《〈天路歷程〉互文翻譯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0601. 李召慧:《從哲學闡釋學看〈天路歷程〉的三個中譯本》,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論文編號:2013332.
  7. ^ 詳見《參考文獻和進深閱讀資料》。 丁樹亭:《聖經重譯與當代漢語基督教話語的演變》,碩士學位畢業論文,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分類號】:H315.9。

其他[編輯]

  1. 卓新平:《對生命之約的感悟與詮釋》,《心靈牧歌》,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2. 曾繁仁:《心靈牧歌總序》, 北京三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3. 北村:《對更美之約純正而豐富的闡釋》,北京三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4. 任東升:《採擷聖經之花 聆聽心靈牧歌 》,北京三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
  5. 任東升(2003),《聖經》漢譯的文學化趨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6)2:86-91。
  6. 任東升(2006),聖經漢譯研究:述評與展望,《上海翻譯》(3):15-20。
  7. 任東升(2007),西方譯者對聖經漢譯理論的探索,《外語教學》28(1):87-90。
  8. 任東升(2007),《聖經漢譯文化研究[》。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9. 任東升,門瀧(2012),從漢譯本序言看《聖經》漢譯思想的流變,《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19(5):51-56。
  10. 任東升,袁倩倩(2013),厚翻譯:王漢川《聖經》新譯的文學化傾向,《克拉瑪依學刊》(1):73-79。
  11. 高玉霞:《百年華人獨立聖經譯本考述》,《外語與翻譯》,2018年第一期(總第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