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蓮花寺石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蓮花寺石窟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甘肅省合水縣太白鎮平定川河邊的山崖上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唐、宋
認定時間1981

蓮花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 蓮花寺石窟的歷史年代為唐、宋[1]


摘要[編輯]

蓮花寺是隴東地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蓮花寺開鑿於甘肅省合水縣東北 90 公里的太白鎮蓮花村北側葫蘆河與平定川水交匯口西面山丘的天然崖面上。寺中24個洞窟和佛龕雕刻了上千個雕塑。建造時間從唐高宗李治咸亨文獻(公元674年)到宋哲宗趙煦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此窟前後建造幾次,歷時420年之久[2]。 唐代造像以阿彌陀佛為主,龕型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宋代造像題材豐富,以涅槃像和羅漢像為主體,兼有阿彌陀佛觀音地藏以及部分釋、道題材造像[3]。 蓮花寺石窟開鑿於盛唐至北宋期間,在平定川一帶是除保全寺以外,是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並且有開窟紀年題記的一處石窟寺,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石窟寺的造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石窟 1981 年 9 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窟龕介紹[編輯]

編號 鑄造年代 窟龕形式 造像內容 圖像
1 圓拱形小淺龕 正中釋迦牟尼(釋教像),左側孔子像(儒教像),右側老君像(道教像)。龕兩側各雕刻一脅侍立像。
2 圓拱形淺龕 龕內造像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 一佛,左右側似二菩薩。下部龕內中間似一坐於象背的菩薩,其兩側各雕一脅侍。
3 圓拱形淺龕 正中為一坐佛。左右側各雕一菩薩坐於低圓台上。
4 尖拱形淺龕 正中一像立於台上,其手掌下方雕一弟子像。
5 圓拱形淺龕 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力士
6 圓拱形淺龕 龕內正中雕刻一佛。左右壁各雕刻一脅侍菩薩。
7 圓拱形淺龕 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層右側浮雕一臥獅。三層並排雕刻 5 位供養人。
8 方拱形淺龕 龕內正中雕刻一坐佛,兩側各雕一菩薩立像。
9 圓拱形淺龕 龕內雕刻一坐佛。
10 方拱形淺龕 龕內雕刻二身坐像
11 平面橫長方形方拱淺龕 龕內正壁雕刻二坐佛。
12 圓拱形深龕,平面馬蹄形,穹窿頂 龕內正中雕刻二菩薩,兩側各雕刻一菩薩坐像
13 圓拱形大龕 龕內正中雕一坐佛,右壁各雕一脅侍立像
14 圓拱形大龕,穹窿頂 龕內正中雕二坐佛,兩側各雕刻一立菩薩
15 方拱形龕 龕內正中雕一坐佛,兩側壁各雕刻一菩薩立像。
16 不規則圓拱形龕 龕內造像分上下兩層。下層正中為一觀音像,觀音左各雕刻兩身弟子。右側雕刻三身像。上層並列鑿四個小龕,每龕內雕刻一坐像,似為羅漢。
17 橫長方形淺龕 龕內並列雕3身菩薩坐像。
18 不規則的長方形淺龕 上方並排雕3身佛。下方並列雕刻4身坐佛。右半部分正中雕刻一坐佛,左側雕刻有兩身脅侍,右側雕刻有一身脅侍。
19 圓拱形小龕,在龕內正壁減地雕刻 尖形龕楣 龕內下部正中雕刻一佛,兩側各雕刻一脅侍,已被人為鑿毀。佛座下方鑿有三個淺龕,每龕內各雕刻一供養人。
20 圓拱形小淺龕 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龕下沿台座分兩層,上層左右各雕一獅子,下層雕 6 身供養人。
21 摩崖高浮雕群像 龕內表現釋迦牟尼涅槃後五百羅漢結集的場景。
22 圓拱形淺龕 龕內正中雕刻有一坐佛,兩側各雕一弟子。其外側各雕一菩薩。正壁主佛兩側雕刻飛天兩身。主尊背後壁面兩側原雕刻一身飛天,已損毀。
23 不明 平面橫長方形平頂龕,前壁有門
24 不明 方形小淺龕

風格演變[編輯]

蓮花石窟於唐宋時期共建有24個窟龕。建於唐朝的石窟多為圓拱型小龕,龕楣上浮雕一身或數身坐佛,下方則雕刻著臥獅與供養人。唐朝的佛龕裝飾華麗,龕柱上有蟠龍纏繞,龕沿下方雕刻著富有裝飾性的花卉圖案,盡顯華麗之感[4]。餘下石窟建於宋朝。宋代窟龕主要為三種類型,為圓拱形龕、橫長方形龕和不規則的小龕。圓拱形佛龕延續了唐朝的風格,但比唐朝的更加簡單精簡。後兩種龕形則是根據造像內容來設計建造。單從造像風格上來看,宋代造像雕刻細膩,人物體態端莊修長[5]。值得注意的是,建造於宋朝石窟中有著許多與孝道有關的故事。這是由於宋朝開國以來,宋太宗便提出「以孝治國」,採用司法手段嚴懲孝道學習,並將孝倫理和孝悌品引入科舉考試,使之成為朝廷人才選拔的參照標準。這也就導致孝道故事時時出現於造像中。

造像主題[編輯]

蓮花寺中唐朝的造像,如阿彌陀佛,一佛二菩薩等,均映射了阿彌陀佛信仰。宋代造像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是涅槃圖像與羅漢造像。羅漢與涅槃的結合也因此成為了陝北及隴東一帶石窟造像的一大特色。另外,在北宋中期,陝北和隴東一帶是北宋王朝西夏的主戰場。因此,雕刻者人民祈求為身處戰亂中的人民祈求平安和來世的幸福。這樣的歷史背景反映到佛像身上,形成了宋金時期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這也反映出了當地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保存現狀[編輯]

如今,泛鹽和粉化危害基本遍布了整個蓮花寺石窟。此外,雕像的岩壁上也出現了大面積的泛鹽與粉化。石窟上部的佛龕的起翹剝脫尤其嚴重。全窟造像的頭部基本缺失。[6]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甘肅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2. ^ 宋佳宜. 庆阳地区隋唐至宋金时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研究. 碩士論文 (西北師範大學). 2019: 17. 
  3. ^ 孫曉峰; 臧全紅. 甘肃合水县莲花寺石窟调查简报. 敦煌研究. 2011, (3): 1. doi:10.3969/j.issn.1000-4106.2011.03.018. 
  4. ^ 孫曉峰; 臧全紅. 甘肃合水县莲花寺石窟调查简报. 敦煌研究. 2011, (3): 68. doi:10.3969/j.issn.1000-4106.2011.03.018. 
  5. ^ 孫曉峰; 臧全紅. 甘肃合水县莲花寺石窟调查简报. 敦煌研究. 2011, (3): 69. doi:10.3969/j.issn.1000-4106.2011.03.018. 
  6. ^ 楊沛欣; 張仲明. 甘肃合水莲花寺石窟病害调查及保护对策.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20: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