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蕭紅
出生(1911-06-01)1911年6月1日
 大清黑龍江省呼蘭府
逝世1942年1月22日(1942歲—01—22)(30歲)
日佔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臨時醫務站
墓地 香港香港島半山區列堤頓道1-2號聖士提反女校後院土山坡下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394號銀河革命公墓
筆名蕭紅
職業作家
國籍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滿洲國
教育程度
  • 呼蘭縣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校
  • 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
  • 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
代表作呼蘭河傳
生死場
配偶端木蕻良
伴侶汪恩甲
蕭軍
父母父親:張廷舉
母親:姜玉蘭

簽名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名張廼瑩,曾用名張秀環乳名榮華筆名蕭紅悄吟田娣玲玲黑龍江省呼蘭縣(今哈爾濱市呼蘭區)人,中華民國的現代女性主義作家,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1][2]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1911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府一個地主家庭。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1916年被外祖父姜文選改名為張廼瑩。1919年喪母。1920年入呼蘭縣乙種農業學校女生班上初小。1924年畢業升入北關初高兩級小學校女生部上高小。1925年轉入呼蘭縣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校。同年五卅運動期間,呼蘭縣學生聯合會發起遊行、募捐、講演等活動,蕭紅參加。同年7月末,呼蘭縣學生聯合會在西崗公園舉辦聯合義演,以答謝募捐民眾,蕭紅在話劇《傲霜枝》中飾演一位貧苦小姑娘。1926年高小畢業後,赴哈爾濱上中學的願望遭到父親張廷舉、繼母梁亞蘭反對,輟學在家。經過抗爭,1927年到哈爾濱就讀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1928年11月9日,哈爾濱市學生維持路權聯合會發起反日護路遊行示威活動,史稱「一一·九」運動。蕭紅參加遊行,並主動出任宣傳員。[1][2]

1929年1月初,由六叔張廷獻(張廷舉的異母弟弟)保媒,父親張廷舉將蕭紅許配給哈爾濱顧鄉屯汪恩甲,正式訂婚。1929年6月7日(農曆五月初一),祖父張維禎病逝,蕭紅回家奔喪。1929年下半年,蕭紅得知汪恩甲庸俗且吸食鴉片,萌生退婚之意。1929年11月17日,在中東路事件中,蘇聯紅軍攻占中國滿洲里、扎蘭諾爾,11月中旬蕭紅參加「佩花大會」募捐。[1][2]

1930年夏,從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初中畢業,為逃婚出走至北平,入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讀高中一年級。與正在中國大學學習的已婚的表哥陸哲舜住在二龍坑西巷同居。蕭紅家中震怒,給陸家施壓。陸家勸說未果,斷絕了陸哲舜的經濟來源。同年冬,陸哲舜向家中妥協。[1][2]

1931年1月中旬,蕭紅回到呼蘭,隨即遭家中軟禁,後與家庭和解。2月下旬返北平。汪恩甲隨後找到蕭紅。3月初回到呼蘭。4月初,隨繼母遷居阿城福昌號屯,開始六個月軟禁。10月3日夜,從福昌號屯逃往阿城,隨即乘坐火車逃到哈爾濱。10月上旬,開始在哈爾濱街頭流浪,生活貧困,再度主動同汪恩甲交往。12月初,入住正在東省特別區立第二女子中學校學習的堂妹張秀珉宿舍,插班該校高中一年級,十餘天后發現自己懷孕,乃不辭而別,和汪恩甲入住道外正陽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今靖宇街瑪克威商廈西側灰色小樓,現為蕭紅紀念陳列室)。[1][2]

二蕭結識[編輯]

1932年2月5日,日軍占領哈爾濱。5月中,汪恩甲離開東興順旅館,被家中扣留。蕭紅不滿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代汪恩甲解除婚約,乃狀告汪大澄「代弟休妻」。但汪恩甲在法庭上為哥哥汪大澄開脫,蕭紅敗訴。6月中,蕭紅因欠東興順旅館食宿費而被東興順旅館扣留,有可能被旅館老闆賣到低等妓院。7月9日,致信《國際協報》文藝副刊主編裴馨園求助,裴馨園遂帶人來旅館探訪。7月12日,蕭軍受裴馨園委託來到東興順旅館探訪,兩人初次見面便相互傾慕。7月13日,蕭軍再到東興順旅館,兩人發生肉體關係,開始熱戀。8月7日,松花江決堤,洪水進入哈爾濱市區。8月8日,舒群到東興順旅館探望蕭紅。8月9日上午,蕭紅搭乘搜救船離開東興順旅館,住進裴馨園家。8月底,蕭紅在哈爾濱市公立第一醫院(現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生下一個女嬰,隨即送人。9月下旬,和蕭軍共同遷居道里區中國十道街歐羅巴旅館(今西十道街6號)。10月兩人又遷居道里商市街(今紅霞街)25號大院的一間小房同居。經金劍嘯介紹,蕭紅參加「牽牛坊」的活動,新結識了些朋友。[1][2]

1933年初,經蕭軍鼓勵,蕭紅參加《國際協報》徵文,從此開始文學創作。4月18日,蕭紅寫成長篇散文《棄兒》,在5月6日至5月17日《大同報》文藝副刊《大同俱樂部》連載。此後陸續寫出小說《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看風箏》等等。7月,蕭紅參加「星星劇社」,排演了《娘姨》、《小偷》等劇目。[1][2]

1933年10月3日,蕭紅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引起滿洲文壇關注。同年10月中旬,「星星劇社」解散。12月,《跋涉》因為有「反滿抗日」傾向而遭滿洲國政府查禁。1934年3月中,舒群來信約二蕭遷居青島[1][2]

從青島到上海[編輯]

1934年6月,蕭軍與蕭紅抵達青島,住在青島觀象一路1號的一座兩層小樓。不久,舒群、倪青華夫婦遷來同住。9月,蕭紅在這裡寫完長篇小說《麥場》。10月初,二蕭以蕭軍的名義致信魯迅。不久收到魯迅回信。因舒群被捕和《青島晨報》結業,11月1日,二蕭和作家張梅林乘「共同丸」離開青島,翌日到達上海。二蕭入住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今襄陽南路)283號的一個亭子間。翌日致信魯迅。11月4日收到魯迅回信,自此開始同魯迅的書信往來。11月30日,二蕭和魯迅全家在內山書店附近的一家咖啡館首次會面。12月19日,二蕭赴魯迅全家宴請,結識了茅盾葉紫以及聶紺弩周穎夫婦等人。[1][2]

1934年12月底,二蕭移居拉都路411弄22號福顯坊2樓;1935年2月又移居拉都路351號3樓;1936年6月移居薩坡賽路190號唐豪律師家。1935年,二蕭與葉紫在魯迅支持下結成「奴隸社」,出版「奴隸叢書」。1935年5月15日,蕭紅完成了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1935年10月,因《麥場》公開出版無望,蕭紅決定自費印行,後來從魯迅信中得知《麥場》改名為《生死場》。11月6日,二蕭第一次赴魯迅家宴。12月,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作為奴隸叢書之三,假託「容光書局」自費印行,作者署名「蕭紅」,魯迅在序中說蕭紅有「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取得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1][2]

日本行[編輯]

1936年1月19日,二蕭、聶紺弩等人編輯的雜誌《海燕》創刊。1936年3月中,二蕭遷居北四川路「永樂坊」。3月23日,在魯迅家結識美國作家史沫特萊。1936年春,陳涓回到上海,蕭軍同陳涓發生情感糾葛,蕭紅的內心受到傷害。5月16日,魯迅病重。5月底,蕭紅連續多日到魯迅寓所。6月15日,蕭紅在魯迅、茅盾、巴金等67位作家聯合簽名發表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簽名。7月中,蕭紅決定赴日本一年,並期待和留學日本的弟弟張秀珂見面(但7月16日張秀珂回中國,二人未能見面)。7月15日晚,魯迅、許廣平夫婦設家宴為蕭紅餞行。7月16日,黃源設宴為蕭紅餞行,飯後蕭紅、蕭軍、黃源來到照相館合影一張。[1][2]

1936年7月17日,蕭紅乘船赴日本。7月21日到達日本東京,在黃源夫人許粵華幫助下,蕭紅開始在日本的生活。蕭紅住在東京市麴町區富士見町(今東京都千代田區富士見)二丁目九一五中村方。9月12日晨,蕭紅遭到日本便衣警察盤查。9月14日,蕭紅入「東亞補習學校」學日語。10月19日魯迅病逝,三日後蕭紅得知魯迅死訊,哀傷不已。在日本期間,蕭紅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沙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1][2]

流亡各地[編輯]

1937年1月9日,蕭紅接蕭軍來信,中斷在日本的生活,乘坐「秩父丸」回中國。1月13日抵達上海,住上海法租界呂班路。4月間,蕭紅、蕭軍關係惡化,蕭紅離家出走到一家猶太人辦的寄宿畫院準備學畫,旋被蕭軍的朋友尋回。4月23日夜,蕭紅離開上海到北平訪友散心。在北平期間,和舒群、李潔吾接觸多。5月下旬回上海,此後參與《魯迅先生紀念集》的資料搜集及整理。同蕭軍的關係持續惡化。[1][2]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蕭紅不避危險幫助日本友人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婦。8月底,胡風邀請蕭紅、蕭軍、曹白艾青彭柏山端木蕻良等作家商籌新的文學雜誌。蕭紅提議將新雜誌命名為《七月》,獲大家贊同。此次會上,蕭紅和端木蕻良初次見面。[1][2]

1937年9月下旬,二蕭從上海到達漢口,經於浣非結識詩人蔣錫金,隨即遷居蔣錫金位於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號的住所。10月下旬,端木蕻良應胡風、蕭軍的邀請來到武漢,隨後到小金龍巷與二蕭住在一起。到武漢之後,蕭紅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2月10日,蕭紅、蕭軍、端木蕻良突然遭到當局逮捕。翌日經胡風托人斡旋,三人獲釋。1937年底,二蕭遷居馮乃超位於武昌紫陽湖畔的寓所。1938年1月16日下午,蕭紅參加《七月》座談會(題為「抗戰以來的文藝活動動態與展望」),在會上發言闡述了自己有關抗戰文藝的見解。[1][2]

李公朴邀請,1938年1月27日,蕭紅、蕭軍、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2月6日抵達臨汾,和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相遇,蕭紅由此結識丁玲。由於日軍逼近臨汾,2月下旬,蕭紅隨「西北戰地服務團」轉往山西運城,而蕭軍決定留下打游擊,二蕭在臨汾分手。[1][2]

1938年3月初,蕭紅到達陝西西安,住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和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等人創作三幕話劇劇本《突擊》。蕭紅發現自己懷孕,但想尋找醫生墮胎未果。3月16日,話劇《突擊》在西安公演,三天連演七場,場場爆滿,轟動西安。蕭紅等主創人員受到周恩來等人接見。4月初,蕭軍隨丁玲、聶紺弩來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蕭紅向同居了六年的蕭軍正式提出分手,其後明確了和端木蕻良的戀愛關係。[1][2]

從武漢到重慶[編輯]

1938年4月下旬,蕭紅、端木蕻良一同回到武漢,再度入住小金龍巷。4月29日,蕭紅出席了胡風召集的文藝座談會(題為「現時文藝活動與《七月》),在會上表達了自己的創作觀念。5月下旬,和端木蕻良在漢口大同酒家辦婚禮,胡風、艾青、池田幸子等人出席。8月上旬,由於日軍進攻武漢,端木蕻良離開武漢到重慶,蕭紅暫留武漢。8月11日左右,蕭紅遷居漢口三教街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部,與孔羅蓀、蔣錫金等人住在一起,等待買船票到重慶。[1][2]

9月中旬,與馮乃超夫人李聲韻結伴赴重慶。行至湖北宜昌時,李聲韻咯血,蕭紅幸得同船的《武漢日報》副刊《鸚鵡洲》編輯段公爽幫助,將李聲韻送往當地醫院。兩天後,蕭紅獨自到達重慶。11月,蕭紅在江津的一家私人小婦產醫院生下一名男嬰。產後第四天,蕭紅告訴朋友白朗,孩子在頭天夜裡抽風死亡。數日後,蕭紅離開江津回到重慶。12月,蕭紅和池田幸子、綠川英子同住在米花街小胡同的池田寓所。12月22日,蕭紅在塔斯社重慶分社接受蘇聯記者羅果夫採訪。[1][2]

1939年5月間,復旦大學教授孫寒冰幫助其安排住所,蕭紅、端木蕻良遷居嘉陵江邊的黃桷樹鎮,入住復旦大學苗圃。9月22日,整理完成《魯迅先生生活散記──為紀念魯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此後又發表數篇回憶魯迅的文章。10月下旬,將整理好的回憶魯迅文章結集為《回憶魯迅先生》。同年秋,和端木蕻良遷居一座二層小樓「秉莊」。11月,和端木蕻良應邀參加蘇聯駐華大使館在枇杷山公園舉辦的十月革命紀念節慶祝活動。12月中,重慶北碚接連遭到日軍轟炸,蕭紅不堪驚擾,同端木蕻良商議離開重慶,參考朋友華崗意見,決定赴香港[1][2]

病逝香港[編輯]

1940年1月17日,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飛抵香港,寄居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納士佛台3號。2月5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在大東酒店舉辦全體會員聚餐會,歡迎蕭紅、端木蕻良來香港。4月,蕭紅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的身份,登記成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會員。6月24日,致信華崗,此後一個月與華崗書信來往頻繁。7月,重慶婦女生活社出版《回憶魯迅先生》。8月3日,香港各界「紀念魯迅先生六十生誕紀念會」在加路連山孔聖堂召開。蕭紅在會上報告了魯迅生平。當晚在孔聖堂舉辦晚會,上演蕭紅編寫的啞劇《民族魂魯迅》。9月1日,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開始連載,12月20日《呼蘭河傳》完稿,12月27日連載完成。[1][2]

1941年1月,長篇小說《馬伯樂》第一部由大時代書局初版。2月1日,《馬伯樂》第二部在香港《時代批評》雜誌第六十四期開始連載。2月初,和端木蕻良遷居九龍樂道8號二樓。2月1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等文化團體在思豪酒店舉辦茶會歡迎史沫特萊、宋之的夏衍范長江等人來香港,蕭紅主持茶會,史沫特萊發表演講。3月初,史沫特萊到樂道8號看望蕭紅,見這裡居住環境惡劣,乃邀蕭紅到靈隱台別墅(何明華主教的別墅)和自己同住,兩人共同居住近一個月。自靈隱台歸來後,得知茅盾來香港,蕭紅與史沫特萊一道登門拜訪,想勸茅盾夫婦同往新加坡,遭到婉拒。5月初,史沫特萊回美國,帶走蕭紅、端木蕻良的部分作品,準備到美國發表。蕭紅托史沫特萊將一冊《生死場》代送美國作家辛克萊。5月30日,《呼蘭河傳》單行本作為每月文庫第二輯之六,由桂林上海雜誌公司初版。6月4日,蕭紅收到辛克萊回贈的圖書以及回復的致謝電報。7月1日,小說《小城三月》刊登在《時代文學》第二期。[1][2]

1941年7月,蕭紅常失眠、咳嗽,為治療痔瘡再度入住瑪麗醫院。8月4日,蕭紅、端木蕻良應邀到香港大學講學。當日下午,二人得知許地山病逝。9月,美國女作家海倫·福斯特和他人合作譯出蕭紅的《馬房之夜》,發表在海倫·福斯特主編的《亞細亞》月刊九月號。9月,蕭紅、於毅夫、端木蕻良、周鯨文等374人在《旅港東北人士「九一八」十周年宣言》上簽名。11月初,蕭紅從瑪麗醫院出院回家,茅盾、巴人楊剛駱賓基、胡風等朋友先後來探望蕭紅。[1][2]

1941年11月上旬,詩人柳亞子來拜訪端木蕻良,和蕭紅結識。11月中旬,蕭紅再度入住瑪麗醫院。但因為不滿醫生、護士的冷遇,蕭紅急想出院。11月下旬,於毅夫來瑪麗醫院探望蕭紅,蕭紅向於毅夫傾訴了內心的苦痛,於毅夫未辦出院手續便將蕭紅接出瑪麗醫院。[1][2]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九龍。柳亞子來看望蕭紅。駱賓基通過電話向端木蕻良辭行,經端木蕻良挽留,駱賓基答應留下幫助照看蕭紅。12月8日夜,蕭紅、端木蕻良從九龍轉至香港島。12月9日入住思豪酒店。12月18日,被迫轉到周鯨文家,後來又轉到告羅士打酒店。在日軍占領告羅士打酒店前,端木蕻良、駱賓基將蕭紅轉移出來,曾在何鏡吾家暫居,後遷居中環一家裁縫鋪。12月24日,遷居士丹利街時代書店的書庫。12月25日,香港淪陷[1][2]駱賓基回憶說端木蕻良直至1月12日香港局勢穩定後才出現,此前一直只有他在陪伴蕭紅;但端木蕻良對此否認。[3]

1月12日,蕭紅住進香港島跑馬地養和醫院。次日手術,術後發現養和醫院醫生誤診。1月18日中午,轉到瑪麗醫院。下午安裝喉口呼吸銅管,無法說話。1月19日夜12時,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2日晨,日軍接管瑪麗醫院,病人被全部逐出。蕭紅被轉到一家法國醫院。後來法國醫院也被日軍接管。蕭紅又被轉到法國醫生在聖士提反女校設的臨時救護站。

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
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戴望舒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時,蕭紅在法國醫院設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病逝,享年30歲。[1][2]

1942年1月24日,蕭紅的遺體在香港跑馬地背後的日本火葬場火化。1月25日黃昏,部分骨灰安葬在淺水灣麗都酒店前的花壇內(1957年8月15日,遷葬廣州銀河公墓)。1月26日,其餘骨灰被端木蕻良私下安葬在聖士提反女校後院土山坡下。[1][2]1980年代,端木蕻良委託盧瑋鑾幫助尋找後一部分骨灰,但在那之前小坡經歷了一次翻修,該部分骨灰至今下落不明。[3]

文學成就[編輯]

蕭紅以開闊的悲憫胸懷關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義,渾然天成地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學作品。[4]作品情感基調悲喜交雜,語言風格剛柔並濟,寫作視角和行文結構獨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獨樹一幟。[5]

蕭紅的成名作是小說《生死場》,魯迅胡風分別為其初版寫了序和後記。小說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農村的生活,富有鄉土色彩,反映女性的悲慘命運。魯迅讚賞小說寫出「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部份學者把小說視作「民族寓言」,充滿愛國主義;也有學者強調,小說的主題是鄉村婦女的生活經驗,特別是生育與死亡。[6]《生死場》同情產婦所受的痛苦,也嘲諷傳宗接代近乎自我毀滅的災難;女性任人擺佈,命運無法自主,服務於男性的利益。小說批評父權社會,並諷刺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主要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的。[7]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夏志清認為「《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並給予《呼蘭河傳》很高的評價,稱她為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8]

文藝批評家李健吾得知蕭紅去世的消息後,在《咀華記余·無題》中寫道,最令他折服的四位女作家是丁玲凌叔華林徽因、蕭紅。「最可憐」的蕭紅「好像一個嫩芽,有希望長成一棵大樹,但是蟲咬了根,一直就在掙扎之中過活……」[9]

著作[編輯]

  • 短篇小說與散文合編:《跋涉》、《橋》、《牛車上》
  • 小說:《生死場》、《商市街》、《小城三月》、《呼蘭河傳》、《馬伯樂》、《王阿嫂的死》、《看風箏》、《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紅的果園》、《家族以外的人》、《王四的故事》……
  • 散文:《棄兒》、《小黑狗》、《中秋節》、《夏夜》、《孤獨的生活》、《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祖父死了的時候》、《過 夜》、《歐羅巴旅館》、《家庭教師》……
  • 詩:《八月天》、《沙粒》、《苦杯》、《幻覺》、《春曲》、《一粒土泥》、《可紀念的紅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拜墓詩──為魯迅先生》……

家庭[編輯]

  • 父: 張廷舉
  • 母: 姜玉蘭
  • 繼母:梁亞蘭
  • 未婚夫:汪恩甲。二人育有一女,出生後即送人。
  • 同居男友:蕭軍。二人育有一子,出生後即夭折。
  • 丈夫:端木蕻良

紀念[編輯]

  • 蕭紅故居: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二道街204號,始建於1908年,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是蕭紅的出生地,現闢為蕭紅紀念館的一部分,1986年定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0]蕭紅紀念館位於呼蘭區建設街文化路29號,成立於1986年6月11日(端午節蕭紅誕辰75周年之際),2011年6月6日(蕭紅誕辰100周年)建成並對外開放。[11]
  • 蕭紅紀念陳列室: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瑪克威商廈二樓。此處原為東興順旅館。1932年6月,蕭紅的未婚夫汪恩甲將懷孕的蕭紅遺棄在東興順旅館。不久,蕭紅和前來探望的蕭軍在此處初識。[12]
  • 蕭紅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銀河公墓內,1957年8月由廣州作協出資將蕭紅部分骨灰從香港遷來安葬。[13]
  • 蕭紅紀念碑、蕭紅墓: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蘭河街道西崗公園內。占地面積700平方米。1992年10月31日建成。蕭紅紀念碑寬3.4米,高2.4米,厚0.7米,為一塊北方的大青石雕成。紀念碑正面鑲嵌黃銅鍍金「蕭紅紀念碑」五個大字(端木蕻良題寫),左側是仿銅浮雕蕭紅頭像。蕭紅墓室及墓碑都是灰色花崗岩雕成,石棺長1.9米,寬0.9米,厚0.45米,放置在青石板上,石棺內有端木蕻良珍藏50年的蕭紅去世時的一縷頭髮。[14]
  • 蕭紅小學: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原名呼蘭縣乙種農業學校,俗稱龍王廟小學,後來改稱第二十國民小學、南關小學,現名蕭紅小學。1920年至1924年,蕭紅曾在呼蘭縣乙種農業學校女生班上初小。[1]
  • 蕭紅中學: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原名私立從德女子中學,後更名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現名蕭紅中學。1927年至1930年,蕭紅曾在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上初中。[1]
  • 蕭紅大道: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鎮,蕭紅故居南側。
  • 蕭紅東胡同: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鎮,蕭紅故居東側。
  • 蕭紅北路: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鎮。
  • 蕭紅大街: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利民開發區。
  • 蕭紅社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松花江街道,全稱「哈爾濱市松花江街道辦事處蕭紅社區居委會」。
  • 蕭紅研究會: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09年成立。[15]
  • 蕭紅文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09年成立。[15]
  • 蕭紅文學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泰山北路(會展中心一側院內)。
  • 蕭紅文學獎:2011年設立,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人民日報出版社、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辦。[16]

衍生作品[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大事年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蕭紅數字展館,2013-01-1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蕭紅年譜,載 蕭紅全集,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第1316-1338頁
  3. ^ 3.0 3.1 盧瑋鑾,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ISBN 9622880452
  4. ^ 路遙、劉媛媛,論蕭紅創作風格,名作欣賞2010年17期
  5. ^ 王源,論蕭紅創作的藝術風格,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6. ^ 劉禾:《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頁195-196。
  7. ^ 劉禾:《語際書寫》,頁202-206。
  8. ^ 「四五年前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統地讀了蕭紅的作品,真認為我書裡未把《生死場》.《呼蘭河傳》加以評論,實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見1979年9月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香港版)《中譯本序》)
  9. ^ 张耀杰,女作家萧红,爱情路上一错再错,环球人物2012年第12期.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0. ^ 萧红故居,萧红数字展馆,于2015-02-16查阅.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1. ^ 萧红纪念馆,萧红数字展馆,于2015-02-16查阅.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2. ^ 著名女作家萧红纪念陈列室揭匾,中国广播网,2003-08-12.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13. ^ 萧红墓曾在香港遭严重破坏 1958年迁往广州(图)-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4-04-30]. 
  14. ^ 萧红纪念碑、萧红墓,东北新闻网,2002-12-14.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5. ^ 15.0 15.1 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揭牌,黑龙江新闻网,2009-07-22. [201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 
  16. ^ 今天我们为何纪念萧红?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新闻网,2011-06-14. [2015-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7. ^ 《黄金时代》对比《萧红》 听课和听故事的差别. 電影網. 2014-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