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譚鑫培故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譚鑫培故居
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外廊營胡同1號及1號旁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12
認定時間2009年7月23日

譚鑫培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外廊營胡同1號及1號旁門,是京劇老生演員譚鑫培的故居。[1]

簡介[編輯]

譚鑫培故居的範圍東西40米,南北21米,平面呈不規則矩形。故居坐西朝東,原大門前有一塊寫有「英秀堂」三字的木牌,字體清秀,據說是譚鑫培的好友李毓如題寫。故居為三進院落,房屋共43間半。[1]

第一進院落由大門(已拆)、正北房及配房組成。如今三半間北房保存較好,原是存放戲裝和刀槍把子的房屋。[1]

第二進院落是套完整的四合院。北房面闊三間,旁跨半間,院內露明一間,進深五檁前出廊,硬山頂,燈籠框裝 修,是譚鑫培夫婦的居所。正廳中央牆上掛有一幅「三羊(陽)開泰」圖,是清朝一位王爺贈送,下設一堂紫檀家具,包括八仙桌太師椅條案、立櫃、花架等等,牆上掛有張大千徐悲鴻那桐載濤等人的書畫。京劇名家陳德霖王瑤卿楊小樓王鳳卿都常來此和譚鑫培切磋劇藝,或一起去宣武門外柿子店鬥蛐蛐。當時譚鑫培家裡有蛐蛐罐數十件,都是陶瓷名家趙子玉用澄漿泥製做,多為清朝王公貴族所贈。那時若王府邀請,譚鑫培有時會攜蛐蛐前往。南房三間,與北房形制相同,正廳作為佛堂,東裡間作為祠堂,西裡間用來存放雜物。房後有榕樹棗樹各一株。東西配房各兩間,進深各為三檁,西屋供保姆居住。[1]

第三進院落由南北房及兩座二層樓組成。北房三間,磚木結構,硬山頂,合瓦屋面,封護檐,是譚鑫培之孫譚富英夫婦的居所,堂屋內有口大魚缸養著各種金魚,條桌上擺有古代官窯燒制的各式瓷器。南屋與北屋形制相同,是譚鑫培之重孫譚元壽夫婦的居所。南北屋之間的空地上鋪有一塊紫紅地毯,用於練功和說戲。院落最西端,兩旁建有兩座二層樓,兩樓之間有遊廊連接,和樓前敞廊連為一體,都是平頂。南樓進深大於北樓,兩卷勾連搭拱卷門窗,山花檐口,木柱檐楣子,鐵柵欄杆屬洋式風格,門窗的拱心和拱角飾有中國傳統磚雕。這兩座樓房是譚鑫培在民國元年(1912年)所建,因譚家對門是座兩層樓的順天醫院,院長董紫鶴(影星藍馬之父)。譚鑫培聽信風水先生之言,在家中後院建起這兩座樓,以對抗醫院的風水。後來譚富英結婚,新房便設在樓上,婚禮也在此舉行。[1]

譚鑫培逝世後,其子譚小培遷進譚鑫培原先居住的北房。譚家從譚鑫培開始,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共五代在此居住。文革爆發後,譚家被紅衛兵抄家,字畫被焚毀,蛐蛐罐雖質地堅硬難以被砸碎但也不知去向。1968年,在此居住130年的譚家被迫遷出這座老宅,牆外的棗樹和榕樹先後枯死。後來此宅成為大雜院。[1]

2009年7月,宣武區人民政府將「譚鑫培故居」公布為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宣武區文化委員會立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碑。

2017年1月至2月,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對譚鑫培故居辦理徵收手續。計劃遷走全部居民,將譚鑫培故居修繕後建成京劇文化博物館,分為文物本體部分和博物館配套部分。[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馬鐵漢,譚鑫培故居,中國京劇2006(9):64-64
  2. ^ 北京大栅栏区域将整体修缮 谭鑫培故居将变民居为京剧文化博物馆. 北晚新視覺. 201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