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贊恩·C·霍奇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贊恩·C·霍奇斯(1932年6月15日—2008年11月23日)是一位美國的牧師,神學院教授,以及聖經學者。

他的一些知名觀點包括:

  • "白白賜予的恩典神學",主張單單因著信仰耶穌基督,人們就能獲得永生,這是一份免費的禮物,不一定會帶來悔改或善行。在傳講拯救的信息時,無需宣講悔改。
  • "永恆的獎賞",認為新約中的一些段落並非在討論永恆的得救,而是告訴基督徒他們有機會賺取永恆的獎賞,如果犯罪則會失去這些獎賞。
  • 支持拜占庭文本

神學[編輯]

白白恩典[編輯]

在20世紀80年代末,霍奇斯和約翰·麥克阿瑟通過各種書籍對福音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這通常被稱為"主權拯救爭議"(Lordship salvation controversy)。霍奇斯提出了「白白賜予的恩典」(Free Grace)的立場,該立場認為,永生的禮物對信徒來說是免費的,只需通過相信耶穌基督就可獲得,而無需任何悔改或順從。相信(這會帶來永生)和順從基督的主權(這是成聖的一部分)之間是存在區別的。白白恩典的神學還教導說,人一旦相信了耶穌基督,就不會失去他的救恩。然而,麥克阿瑟卻為主權拯救辯護,聲稱人得救只是通過信心,但信心會帶來悔改並產生善行,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持續犯罪而不感到懊悔,而會遵守神的命令去做善事。麥克阿瑟認為,聖經中的信心總是帶來降服和順從;而霍奇斯則教導說,聖經中的信心是指相信某事是真實的。

悔改[編輯]

霍奇斯反對將悔改視為「改變心意」的觀點,他堅持認為悔改是出於敬畏上帝而決定遠離罪惡:「悔改是決定遠離罪惡以避免或結束上帝的臨時審判」(《與神和諧》, 第57頁)。霍奇斯強調,悔改有助於對基督的信仰,但並非獲得永生的條件,也不是信心的組成部分。「說悔改有助於對基督的信仰是一回事——這是聖經所教導的;但是,說悔改是獲得永生的前提條件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並非聖經所教導的」(《與神和諧》, 第93頁)。

霍奇斯最初在他的書《絕對免費》中,後來又在他的書《與神和諧》中詳細闡述,悔改可能是走向拯救的準備步驟,並應在信徒的生活中顯現,但是永生是通過相信耶穌而獲得的,而不是通過遠離罪惡。霍奇斯指出,約翰福音——他聲稱是聖經中惟一一卷引導未得救的人歸向基督的書——從未使用「悔改」一詞。在《與神和諧》中,霍奇斯說,對於「我必須做什麼才能得救」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霍奇斯斷然地說,「[保羅和西拉]的回答完全沒有提到悔改。相反,他們給出了著名而簡單的回答'相信主耶穌基督,你就會得救'(使徒行傳16:31)。」

拜占庭文本[編輯]

在1982年,霍奇斯與 Arthur L. Farstad 共同出版了《基於大多數文本及其體系的希臘新約》。拜占庭文本或稱大多數文本,被其支持者認為優於亞歷山大文本,更準確地呈現了希臘語新約。霍奇斯辯稱:

承載大多數文本的抄本之間的異讀量似乎明顯少於在埃及的莎草紙文本中發現的異讀量。也就是說,任何兩份承載大多數文本的抄本之間的差異可能小於任何兩份莎草紙之間的差異。......此外,許多大寫字母抄本承載著大多數文本。然而,大多數文本在埃及莎草紙中的代表性要差得多......Nestle-Aland (N/A) 和聯合聖經公會的新約是否只代表了曾經在埃及流傳的早期文本的近似值?這種文本在古代世界的其他地方真的存在過嗎?......也許,大多數文本(占小寫抄本的80%)的數量優勢就是該文本非常古老的自我論證。關於其占大多數的地位,其他解釋都缺乏真實的合理性。實際上,這種多數的優勢可以被理解為新約抄本的正常和自然傳承的合理的結果。[1]

參考[編輯]

  1. ^ Zane Hodges & Earl Radmacher, The NIV Reconsidered: A Fresh Look at a Popular Translation, 1990, pp. 136, 137,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