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銅鼓縣
坐標:28°38′N 114°23′E / 28.63°N 114.38°E / 28.63; 114.3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江西省宜春市
政府駐地永寧鎮
面積
 • 總計1,547.7 平方公里(597.6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13.82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36200
車輛號牌贛C 8*****
國內生產毛額¥36.0544億
人均¥26209
網站{{URL|example.com|可选的显示文本}}

銅鼓縣中國江西省西北部,是宜春市所轄的一個、地處贛西北邊陲,修河上游,東南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瀏陽市、平江縣,北連修水縣,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狀。客家人口占全縣人口的70%,也是江西北部唯一客家縣。縣政府駐永寧鎮

行政區劃[編輯]

銅鼓縣下轄6個、3個[1]

永寧鎮、​溫泉鎮、​棋坪鎮、​排埠鎮、​三都鎮、​大塅鎮、​高橋鄉、​港口鄉、​帶溪鄉、​花山林場、​大溈山林場、​茶山林場和龍門林場。

歷史沿革[編輯]

商周屬艾國,故後襲稱「艾」。

開皇九年,屬建昌縣

武周長安九年,建昌縣析置武寧縣,此地屬武寧縣。

唐睿宗景雲元年,改武寧縣為豫寧縣。寶應元年豫寧縣復為武寧縣。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月,析武寧西八鄉置分寧縣,隸屬洪州

北宋,分寧縣屬江南西路洪州鎮南軍,後改為寧縣。開寶八年,寧縣復為分寧縣。

南宋建炎四年,升分寧縣為義寧軍,在今銅鼓縣境內設立定江寨,置游擊

元至元二十三年,於武寧縣置寧州,隸龍興路,下轄武寧縣、分寧縣。大德八年,寧州移治分寧縣,仍隸龍興路。

元末,朱元璋改龍興路為洪都府;1363年又改洪都府為南昌府

洪武三年十二月,寧州降為寧縣,仍隸南昌府。

洪武八年置定江巡檢司。

弘治十六年,寧縣又升為寧州,屬南昌府。

萬曆四年,李大鑾舉兵抗明,被鄱陽守備鄧子龍鎮壓。為此,萬曆五年,在瀏陽縣平江縣新昌縣(今宜豐縣)、萬載縣、寧州交界的山區擇地,於寧州武鄉二十四都(今銅鼓縣城)設銅鼓石守備司,守備鄧子龍鎮守,興建城垣,以境內有「銅鼓石」而得名。

雍正元年,瑞州府同知移駐銅鼓,設置瑞州分防府。雍正六年設「銅鼓營把總廨」。

乾隆三十二年設銅鼓營都司衙署。

嘉慶三年七月鎮壓白蓮教劉聯登、宋懷璞、魏文宗有功,於嘉慶六年六月改寧州為義寧州,以示嘉許。

光緒二十九年,裁撤綠營都司,提議「改營設縣」未果。

光緒三十二年,同盟會「萍醴瀏大起義」波及此地。

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援虔南先例,改銅鼓為撫民廳

宣統二年正月初一(1910年2月10日),廢銅鼓營,設銅鼓撫民廳;勘界時義寧州武鄉金雞橋之南的上半鄉(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都)、崇鄉高坳、港口之南的上半鄉(二十一都至二十八都)劃歸銅廳鼓。當時反對分治的本地人士稱「銅鼓設縣,地少人少,繳納錢糧,負苛奇重,民無以堪」,直至1915年中秋才平復。

1912年全國廢除府、州、廳,銅鼓廢廳建縣,直隸江西省。[2]

民國三年全省劃分四道,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廢道,銅鼓直隸省政府。

民國三十一年8月,全省調整為9行政區,銅鼓屬第二行政區,設治宜春

1949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第45軍第135師第405團副團長韓懷智率前衛營解放銅鼓縣城。隸屬於袁州專署袁州軍分區(由第四野戰軍第157師師直三分之一人員率第471團組建)。袁州專區以東北合江省南下幹部為基礎,加安東省一部分南下幹部,建立黨政機關。其中39名南下幹部分配到銅鼓縣民主建政。首任縣委書記李民,首任人民政府縣長周秉章

1952年9月,袁州專區併入南昌專區。1958年12月,南昌專區改為宜春專區。1968年2月,宜春專區改為宜春地區。2000年8月,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銅鼓隸屬宜春市。

自大革命以來,銅鼓縣有2萬多人參加革命犧牲。其中絕大部分,因為檔案無考,或因無子嗣,未能留下姓名。1985年第三次全縣烈士普查,在冊烈士2828人。

地理[編輯]

位於江西省西北部。

境內以山地為主。縣域西部的大圍(溈)山,為羅霄山脈一部。最高峰七星嶺,海拔1608米,位於西南部排埠鎮與湖南省交界處的湖南境內;羊場尖,海拔1541米。其東支脈新開嶺,橫貫縣域腹地,為定江河與金沙河分水嶺。縣域西北是幕府山南支余脈山棗嶺,是銅鼓與平江縣分界。縣域東南的九嶺山,銅鼓與萬載縣界的稱太陽嶺;銅鼓與宜豐縣界稱黃櫱山。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江西省之首。[3]

氣候宜人,適合南方各種作物的生長,年均氣溫為13.1-15.1℃,且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764.5-1802.8mm。 冷害天氣,十年九遇。冷凍與積雪成災,最大積雪深度24厘米,造成公路中斷。

主要河流有金沙河、定江河,均為修水上游支流。金沙河,又名西水、東津水,發源於紫草坪,在港口鄉塗家壩進入修水縣。長50.6km,流域面積695.32km2,多年平均徑流深907mm,平均徑流總量59862萬m3. 定江河,又名東河、武寧鄉水,發源於血樹坳,在古橋鄉金雞橋流入修水縣。長70.9km,流域面積888.37km2,多年平均徑流深999mm,平均徑流總量68154萬m3

最大湖泊(水庫)為大塅水庫

交通[編輯]

  • G45 大廣高速在縣東部帶西鄉過境,為南北走向。另外一條至省會的叫昌銅高速,東西走向橫穿縣境, 向西出省與湖南瀏陽至長沙的高速連接。銅鼓至南昌高速170公里左右,銅鼓至長沙高速130餘公里,向北至武漢約370公里。
  • 銅棋公路:為西水流域五鄉鎮的老區要道。從縣城經溫泉、花山、膽坑至棋坪,長43.1km。1966年11月至1968年8月,由省林墾撥款170萬元支援老區建設,徹底改變了西水老區人民肩挑步行出山。為省養公路。1975年、1976年又建成縣養公路棋坪-幽居公路14.14km;棋坪-港口公路19.5km。
  • 220國道:山東東營—廣東深圳,長2584.12公里。
  •  240省道:宜豐芳溪—萬載,長39.31公里。另外宜豐芳溪至銅鼓與省道319共線。
  •  241省道:修水—銅鼓,長100.95公里,縣域長36.7km,於1962年8月14日竣工。
  •  314省道:奉新—銅鼓帶溪,長100.62公里。縣域長13.5km。1969-1970年建成。1973年6月24日被洪水沖毀。1977-1980年修復。
  •  319省道(上(高)瀏(陽)公路):上高—銅鼓鐵樹坳湖南邊界,長109.28公里。縣域長度36.1km。宜春公路分局宜豐養路段負責。

1956-1960年炸礁治理航道,使得定江河流放竹木排方便安全。1973年同樣治理金沙河。

經濟[編輯]

2015年,全縣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優化。全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GDP)360544萬元,比上年增長9.0%。全縣完成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現價)10421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94%。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2015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在崗加勞派)45466元,比上年增加5072元,增長12.5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293元,比上年增加1590元,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5元,比上年增加 901元,增長13.2%。

財政收入:201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8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696萬元,增長15.1%。全縣財政總支出133875 萬元,比上年增長10%。

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2015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338624萬元,比年初增加41549萬元,增長13.98%;其中儲蓄存款餘額為236358萬元,比年初增加25246萬元,同比增長11.95 %。各項貸款餘額達到165882萬元,比年初增加21906萬元,增長15.2%。

保險事業:全年人壽保險各項保費收入3214萬元,比上年增長11.01%。全年支付各種賠款220萬元,比去年下降10.9%。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598萬元,比上年增長2.04%。 賠款2055萬元,比去年增長65%。

人口[編輯]

2020初全縣戶籍總人口 138231 人,其中:男性71858 人,女性66373人。出生人口1711人,出生率12.26 ‰,死亡815人,死亡率5.84‰,自然增長率6.42‰[4]

習慣稱贛語人群為土籍,康熙雍正年間入境的為「懷遠」人(即客籍)。全縣人口70%為客家[5],是江西除贛南之外唯一一個客家縣。通行客家話方言島,四周為贛語),當地稱為「懷遠聲」;今改用縣革委官腔,當地稱為「半胡鴨」。本地話又分銅鼓聲、武鄉聲、崇鄉聲。

民國五年,全縣人口159225人。民國20年,全縣人口128230人。民國22年,全縣人口劇降至53792人。民國30年,全縣人口僅剩48050人。民國37年,全縣人口51135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55678人。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1616人;其中: 永寧鎮 35332 溫泉鎮 18646 棋坪鎮 10003 排埠鎮 11165 三都鎮 12062 大段鎮 11013 花山鄉 2319 高橋鄉 5251 幽居鄉 2859 港口鄉 5036 西向鄉 3150 帶溪鄉 8221 古橋鄉 6559(人)

2015年,人口總量保持低水平增長。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39590人,其中:男性72294人,女性67296人,出生人口:1748人,出生率12.71‰,死亡812人,死亡率5.90‰,自然增長率6.81‰。

2018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38616人,其中:男性71954人,女性66662人。

名人[編輯]

風景名勝[編輯]

  • 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面積達4762公頃,公園內有南方紅豆杉20多萬株;
  •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萬多公頃;
  • 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銅鼓9.2萬畝, 占全部面積的53.5%。[3]
  • 排埠鎮,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 1927年毛澤東率部舉行秋收起義時的住所暨工農革命軍第三團團部舊址肖氏宗祠,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闊5間,前後兩進。建國後為招待所。1968年修復原貌。
  • 革命烈士陵園
  • 1977年建有「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館」1980年設立於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左側一個面積200平米大廳內。
  • 大梅村毛灣曾是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中共湘鄂贛省委機關所在地、湘鄂贛省軍區舊址。彭德懷率紅五軍多次進駐。
  • 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在與湖南瀏陽張坊鎮交界的銅鼓縣排埠鎮月形灣。

教育文化[編輯]

文革時期,由於大批知識分子下基層,各人民公社相繼創辦初中或完全中學,農村部分小學創設「戴帽」初中班。1976年,全縣有初中7所,完全中學10所,在校中學生4785人,其中高中1050人。

1979年,撤銷各公社高中班,併入紅旗、棋坪、大塅三所片上完中。1981年,撤銷棋坪、大塅高中部,併入縣中和紅旗中學,各初高中取消農業基礎知識課。1983年,港口、幽居、高橋的初中併入棋坪初中;二源公社中學改為縣二中。1984年,紅旗中學高中部改為縣職業中學。1985年撤銷各林場中學,集中辦學為縣林業中學。至此,全縣設縣中、縣二中、長林子校、長紅子校、職業中學等高中。

2015年,科技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取得較大發展。年末有各類專業技術人1920人,全年爭取上級科研項目8個,申請專利127項,當年授權65項。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年末全縣有中小學校9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 1所。在校學生24680人,其中普通高中1863人,職業高中1468人,初中4634人,小學1161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鞏固率100 %,小學升初中率100%,全縣高考二本上線168人,三本上線54人,專科上線243人。

地方劇種為湖南花鼓戲

參考文獻[編輯]

  1. ^ 2023年铜鼓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铜鼓历史沿革. [200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3. ^ 3.0 3.1 存档副本. [200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2). 
  4. ^ 2021年铜鼓县人口常住户籍总人数口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红黑人口库. www.hongheiku.com. [202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5. ^ 顏森. 江西方言的分区. 北京: 《方言》. 1986-02-24: 19–38 [2014-11-25] (中文). 銅鼓縣百分之六十以上說客家話...客家話還見於銅鼓縣毗連的一些地方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