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三立
出生(1853-10-23)1853年10月23日
清朝江西南昌府義寧州
逝世1937年9月14日(1937歲—09—14)(83歲)
 中華民國北平市
墓地杭州九溪牌坊山
職業詩人
父母陳寶箴
親屬陳寅恪 (六子)
陳衡恪 (長子)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南昌府義寧州(今屬九江市修水縣)人,同光體江西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江西詩派傳統的最後一位宗師。出身世家,當年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江楚三公子」;又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但戊戌政變後,頗思避禍全身,甚少參與政治,自謂「神州袖手人」(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家世[編輯]

  • 高祖陳公元,高祖母何氏,上杭何覲光女。
  • 曾祖陳紹亭,曾祖母謝氏,謝春馨女。
  • 祖陳子潤,祖母李氏,李大嶸女。
  • 原配武寧羅氏(咸豐元年辛亥科舉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羅亨奎女,母方氏),清咸豐五年乙卯十一月初二日生(1855年12月10日)[1],光緒六年庚辰十月初五日午時歿(1880年11月7日)[2],年26歲。葬湖南省平江縣。生2子:衡恪;同亮(殤)。
  • 繼配俞明詩,字麟洲,浙江山陰縣人,俞文葆(咸豐元年辛亥科舉人、湖南候補知縣,歷署興寧、東安縣事)女,母兩氏。同治4年7月28日卯時生(1865年9月17日)[3],民國12年(1923年)8月11日 (農曆癸亥年6月29日)歿,59歲。生多子,其中包括: 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等。生3女: 康晦、新午、安醴。
  • 長子陳衡恪為畫家。
  • 次子陳隆恪
  • 六子陳寅恪為歷史學家[4]
  • 七子陳方恪,字彥通,南京圖書館職員。
  • 八子陳登恪,武漢大學教授。
  • 陳康晦嫁合肥人張宗義,陳新午嫁山陰俞大維、陳安醴嫁四川人薛琛錫。

年表[5][編輯]

陳散原像,徐悲鴻繪,炭精筆,紙本,畫於1928年
  • 咸豐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子時出生1853年10月23日)[6]
  • 光緒八年(1882年):參加壬午科鄉試,不以八股文而以散文體作答,初選遭棄,主考官陳寶琛發現,方選為舉人
  •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會試中式成貢士
  • 光緒十五年(1889年):補殿試成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棄官吏部主事一職,往湖南助其父推行新政
  •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南昌西山崝廬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移居南京,父親去世
  •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辦家學,贊助柳詒徵辦思益小學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與李有棻等人辦鐵路公司,籌建南潯線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與湯壽潛組織中國商辦鐵路公司
  • 宣統三年(1911年):反對武昌起義、民軍。移居上海
  • 宣統三年-民國四年(1911年-1915年):與其他留戀清朝的文人組織詩社
  • 民國十二年-十四年(1923年-1925年):居杭州
  • 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與訪問中國的泰戈爾會面(徐志摩為兩人翻譯),獲贈一書
  • 民國十五年(1926年)底:居上海
  • 民國十八年(1929年)11月:回廬山,期間寫下的詩集於《匡廬山居詩》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倡議重修《廬山誌
  •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獲邀出席「國難會議」,拒往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和胡適獲邀代表中國出席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筆會,但未成行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初十日(9月14日):蘆溝橋事變爆發,絕食5日而死
  • 民國三十六年,葬杭州西湖牌坊山黃泥嶺生壙, 與繼配俞氏合窆。

評價[編輯]

「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醇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飲冰室詩話》,梁啟超

部分作品[編輯]

著有《散原精舍詩》二卷、《續集》三卷、《別集》一卷、《文集》十七卷、《手書詩稿》一卷,已刊行。《文別集》未刊。

陳散原像,徐悲鴻繪,布油畫
  • 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
露氣如微蟲,波勢如臥牛。
明月如繭素,裹我江上舟。
  • 園居看微雪
初歲仍微雪,園亭意颯然。
高枝噤鵲語,欹石活蝸涎。
凍壓千街靜,愁明萬像前。
飄窗接梅蕊,零亂不成妍。
  • 十月十四日夜飲秦淮酒樓,聞陳梅生侍御、袁叔輿戶部述出都遇亂事,感賦
狼嗥豕突哭千門,濺血車菌處處村。
敢幸生還攜客共,不辭爛漫聽歌喧。
九州人物燈前淚,一舸風波劫外魂。
霜月闌干照頭白,天涯為念舊恩存。
  • 曉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負之去,搖兀江湖便可憐。
合眼風濤移枕上,撫膺家國逼燈前。
鼾聲臨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鴉萬峰顛。

參考[編輯]

  1. ^ 清咸豐五年乙卯十一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間權威資料庫,法鼓佛教學院
  2. ^ 光緒六年庚辰十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間權威資料庫,法鼓佛教學院
  3. ^ 同治4年7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間權威資料庫,法鼓佛教學院
  4. ^ 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第一章〈風雲際會〉「槎浮海外」
  5. ^ 卞僧慧纂.《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 初稿》.中華書局,2010.04.
  6. ^ 清咸豐三年九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間權威資料庫,法鼓佛教學院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