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公府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4′34″N 116°24′32″E / 39.9093558°N 116.4089157°E / 39.9093558; 116.4089157

霞公府街
XIAGONGFU JIE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北京飯店
起點王府井大街
終點南河沿大街

霞公府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中部的一條街。[1]

簡介[編輯]

霞公府街原來東起王府井大街,西到晨光街,因曾是霞公府的所在地而得名。清朝光緒年間,稱「理藩院後胡同」,因理藩院衙門在該街南側而得名。清朝重視爭取各民族的工作,尤對蒙古族藏族十分重視。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設立了主管少數民族事務的專門機構「蒙古衙門」 ,崇德三年(1638年)改為「理藩院」。清軍入山海關後,將理藩院設在今霞公府街南側(1900年理藩院被拆除,原址建設北京飯店)。雍正帝還親為理藩院題寫訓辭曰:「盛代聲施赫濯,無遠弗屆,遐方屬國,共效享王,務在弘宣德化以盡懷柔之道。」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理藩院改稱「理藩部」。[1]

清朝宣統年間,此街更名為「霞公府」。《京師坊巷志稿》載:「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內,是其名所由來也。」清朝溫郡王府曾設在該街路南,今北京飯店東樓處。中華民國時,該街有葡萄牙使館、新記洋行、山本照相館、平漢鐵路局(位於北京飯店東側)、郵政總局(位於北京飯店西側)、信昌洋行等。[1]

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霞公府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人民路頭條」。後復名「霞公府街」。[1]

2007年5月15日,王府井地區的霞公府街、王府井西街大紗帽胡同大甜水井胡同的設計方案獲得批准,其中霞公府街的規劃方案為西起南河沿大街,東到王府井大街,道路全長380米。[2]

霞公府街13號原為一座紅色的小洋樓,早年是清朝郵傳部京漢鐵路局高官的官邸,後為袁世凱的一處行宮,再後為段祺瑞政府郵政署辦公地,此後一度成為葡萄牙駐華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曾為寮國駐華使館,後來先後為北京市第一服務局、首都旅遊集團的辦公地。該建築被列為普查登記在冊文物,但在2006年被全部拆除,成為北京市文物建築遭到拆除的又一例子。[3]

1950年1月20日,趙樹理李伯釗任主編,田間康濯馬烽任編委的《說說唱唱》(後於1951年併入《北京文藝》)創刊,編輯部設在霞公府街15號。1950年5月,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也在霞公府街15號成立,老舍任第一任主席。後來,霞公府街15號成為北京飯店職工宿舍。[4]

如今,霞公府街南北兩側都是北京飯店的高層建築。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王彬、徐秀珊主編,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75頁
  2. ^ 王府井地區4條路獲批,京華網,2007-05-16[失效連結]
  3. ^ 華新民,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法律出版社,2009年
  4. ^ 追憶老捨出生地:小羊圈胡同,搜狐,2007年08月09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年6月17日,.